疫情的结束遥遥无期,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经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改变,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将不可避免的陷入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对于一个正在变革的世界,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人和人的区别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的优劣,相信很多人一定已经在未雨绸缪,积极做准备了。
--本节目为宋鸿兵鸿学院【微课堂-75 | 宋鸿兵:从“技术的本质”到“认知革命”】直播回放,收看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鸿学院:https://www.hongacademy.com/
【技术本质解开创新密码,认知革命助推中华复兴】 文/宋鸿兵
前几天读完了布莱恩·阿瑟的《技术的本质》,给我带来了一系列的思维大爆炸,把我很多以前没有想通的,特别是关于人类认知方面的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全部一下子炸通了。
因此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欲望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本书带给我的启发。
这本书将技术的演化进行了一种系统化的阐述。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各种技术,从原始人的刀耕火种,一直到现代的基因编辑、回旋加速器、三极管、喷气发动机、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等技术,作者从中提炼出了其中的共同结构,形成了一种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梳理解读所有技术的共同规律。
这本书提出了技术的三大基本原理:
第一,技术的本质源于某种自然现象。没有自然现象就不会存在技术。比如汽车行驶是利用了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包括汽油燃烧产生巨大的能量,轮子的滚动摩擦力大大小于滑动摩擦力,把这两种自然现象结合在一起,就诞生了汽车。 所谓的技术,实际上就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编程。先让这个现象出现,再用这个现象来驱动另外一个现象,以此类推,达到最终目标。
第二,技术的结构是一个组件形式。技术不是单一的,而是组合的,有核心模块,外围是众多辅助模块,构成一个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工作架构,或者叫工作生态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技术的体系。比如计算机,CPU是核心模块,周围有内存、硬盘、外设等等,彼此通过数据总线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系统。所有的技术,不管是生物的还是计算机的,全部符合这个规律。
第三,技术模块具有递归性。每个技术模块本身也是一套技术系统,里面包含了一整套核心模块和辅助模块,也就是说技术系统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是层层嵌套的。并且这种嵌套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起源时所发明的最早技术。 递归概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深刻的模式之一。一切有组织的现象,小到最初的生命细胞,大到宇宙星系,家庭、公司、国家,都符合层层嵌套的递归原理。如果没有递归,就不会有正反馈,不会有互相加强的效应,生物就不能进化,公司就不能繁荣,国家就不能发展。 本书作者还进一步揭示了一个更有意思的原理:既然技术是层层嵌套的结构,那么新技术的产生就都是组合进化出来的。所有的技术都依存于以前的技术,把各种不同的技术组合在一起创造出新技术。这是一种对技术创新的最深刻的理解。
什么叫创新?大家总是觉得创新能力看不见摸不着,觉得创新很神秘。但是本书已经非常清楚地揭示了:任何技术创新全部是组合进化出来的。有步骤可循,并不神秘。
那么组合又依赖什么呢? 组合创新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大量已知的技术模块。掌握的越多越好,对这些已知模块的性能、原理、边界条件掌握得越透彻,创新能力就越强。第二,能够将已知模块组织在一起的能力。组合能力越强,创新能力就越强。 我将其概括为“喇叭原理”。
喇叭的形状是一头小一头大,中间用一根逐渐变粗的管子连接,我们可以用这种性状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能力积淀。积淀的时间越长,就好像喇叭的管子越长,积累的东西越多。积累的东西就是各种技术模块,它的边界条件、参数、原理等等就好比是喇叭管的截面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积淀的时间越长,积累的技术模块越多,那么它喇叭口就越大,重组创造新模块的可能性越大,创新能力越强。 所有伟大的技术创新和发明,全部基于以前的技术。没有一个人是从轮子开始发明的。
所有伟大的发明家,都是在一个行业中长期积累了大量的模块。可以说发明家是在一个巨型的模块仓库中,不停地去进行组合试验,寻找一种更合适的办法来解决一个更难的问题。就好像拼乐高,模块的种类越多,数量越大,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造型的能力就越强。这体现了技术创新的最本质原理是一种组合创新。(可参考《“集成创新”成就文艺复兴,事半功倍助力西方崛起》)
真正的创新依靠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更多依托认知体系的力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从整个认知体系中搜索,考虑有多少个技术模块可用,哪些模块拼在一起能解决问题。而且因为技术模块是嵌套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调整过程中要做大量的妥协,牺牲这个性能,保留另一个性能,通盘考虑权衡利弊,争取整个系统性能达到最优。这更像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不断去尝试,而非一种机械的创新。
但这种技术创新严重依赖多样化的微观文化环境。比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做出了大量原子物理学的创新,而它有很多创意居然是产生在一个走廊上,或者一条花园的小路上,或者一个餐厅的门口,为什么?因为经常有一些不同领域的大牛们在那里散步、喝咖啡,或者偶遇在走廊,随口聊几句最近自己在干什么。这些大牛各自在研究不同的领域,比如原子物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等等,并且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文化背景、专业背景都不同,因此这个地方具有高度的文化多元性。
当大家以各自不同的眼光探讨问题的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点醒一个被某个问题困扰了几个月甚至几年的人,当事人立刻大彻大悟把问题都想通了。因此文化多样性不是可有可无的,越是到了高精尖的领域,越是需要一个多样化的文化环境。
本书作者提炼了技术本质上的共同模式,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可以将其平移到认知领域中。
鸿学院提出的“东方文艺复兴”最本质的一点,其实就是一场“认知革命”。我们现有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太原始落后,不够模块化。我们重新组合产生新模块、新认知方法的效率太低。对整个社会所有人来说,如果掌握了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掌握了高效生产认知模块的方式,或者受这样的思维方式的影响,那么整个中国社会的认知效率将会大幅提升,经济发展也会得到极大的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