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四国之旅 (3)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们到达维也纳时,已近黄昏,匆匆吃过晚饭,便跑去听了一场音乐会。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维也纳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来维也纳,不听一场音乐会,那就太可惜了。

音乐会在市中心的一家规模不大的音乐厅举行。虽然没有金色大厅那样金碧辉煌,这座音乐厅却显得高洁典雅。维也纳人对于音乐的追求,就像国人追捧美食一样,透着有一种要干什么事都不将就的劲头儿。开场之前,剧院大厅里已经站满了盛装出席的观众,很多人都身着正装,还有人拿着杯香槟品尝。人们低声细语,整个大厅无喧闹之声。走廊的墙壁上挂有许多油画,大都是一些人们都熟悉的音乐家。我们作为旅游者,尽管都换上了较体面的衣服,但在这种场合也显得随意了些。好在进入大厅一落座,感觉便好了很多。

尽管这仅仅是一场小规模的音乐会,莫扎特和施特劳斯的老乡们却把他们的作品演奏得尽善尽美。演出结束,全场一片沸腾,在那种狂热的掌声中,我好像找回了多年前当文青的那种感觉。

第二天早晨起了个大早,参观美泉宫。由于茜茜公主的故事广为传播,大多来维也纳旅游的人都把参观美泉宫作为首选。因此,导游特地安排我们这天早起,赶在开门后第一拨进入美泉宫。果不其然,等我们参观完毕,游人已大量涌入宫来,我们则向下一个目标维也纳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宫前进了。

美泉宫是维也纳最热门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六七百万之众。来美泉宫,是绕不过那位茜茜公主和玛丽娅.特蕾莎女王的。这两个女人的名字好像和美泉宫已经无法分割。

1955年奥地利拍的电影《茜茜公主》使这位奥地利历史上的最漂亮的皇后广为世人所知。这部连续三集的传记性电影,讲述了这位漂亮公主嫁给年轻的奥地利皇帝弗兰茨 约瑟夫的故事,以及茜茜公主为当时奥地利改善与匈牙利和罗马帝国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电影中的很多场景是在美泉宫拍摄的,所以,美泉宫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

玛丽娅.特蕾莎则有点儿像中国的武则天,这位女皇以惊人的治国天分使腐朽的哈里斯堡帝国获得“伟大复兴”。她不但治国有方,而且喜欢园林,美泉宫正是在她当政时扩建的。扩建工程从1743年开始,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年1780年才终于完工。由于她的大手笔,这座金碧辉煌气度不凡的宫殿在占地面积和豪华程度上仅次于法国的凡尔赛宫。

现在的美泉宫是对外开放的皇宫博物馆,大部分陈列保持着玛丽娅.特蕾莎时代的原貌,也有一部分是按照十九世纪约瑟夫皇帝和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的时代风格布置的。行走在这座巴洛克艺术宫殿中,如同翻开一部沉重的历史,每个房间都有故事。美泉宫的后花园是一座典型的法国式园林,巨大的花坛两边种植着修剪整齐的绿树墙,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人物的雕塑大多出自德国艺术家威廉·拜尔之手,使这座园林充满艺术气息。园林的最高点是凯旋门。我在这里盘桓了很久,感到这个后花园与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真是大相径庭。如果说紫禁城的御花园小巧精致极端精致的话,那么,这座花园则恢弘辽阔景深旷远。站在凯旋门回望美泉宫,很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美泉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是,“美泉宫宫殿和花园构成了整体艺术作品的一个完美范例,它们经历几个世纪的翻修,完整地证明和生动地展现了哈里斯堡王朝历代王室的品味、兴趣和远大抱负”。

我们的导游是个奥地利人,一副中学历史老师的摸样。从一开始,她就总是提起哈布斯堡王朝,给我们补习关于哈里斯堡王朝的历史知识。说实在的,和中国历史比起来,欧洲历史相对复杂得多,那哈里斯堡王朝的历史呢,就更加复杂了。哈里斯堡王朝是欧洲历史上最为重要、影响力最大、统治地域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室家族,该家族成员曾出任过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荷兰以及德国等国君主。人家通过近亲结婚,把许多欧洲国家的王室都变成沾亲带故的统治阶级一家人。因此,用中国传统的历史观来看这段历史,就显得太乱,乱得理不出个头绪。好在我们这群人里面除了有个来自德克萨斯的中学教师偶尔提些问题外,别人都把导游的历史介绍当作故事,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离开美泉宫时,见一群中学生在花坛中莳弄花草。看得出来,这些孩子是在这里参加义务劳动。我们小时候也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如植树,拆城墙,挖防空洞等等,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看到这些花样年华的孩子在这里劳动,像看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正是这些孩子才给这座花园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显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近午时分,来到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宫。如果说美泉宫是维也纳的颐和园,那么,霍夫堡皇宫就是这座城市的紫禁城。

霍夫堡皇宫曾经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的冬宫,现在是奥地利的总统官邸所在地。霍夫堡宫始建于1275年,直至1913年期间,经过多次修建、重建,最终成为现在的规模,占地24万平米,具有19个庭院和2900个房间,被称为“城中之城”。 每一代皇帝都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过扩建或者重修。如今的霍夫堡皇宫汇集了哥特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甚至是新古典主义各种风格,成为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与北京故宫开设珍宝馆,绘画馆等专门展馆相似,这座皇宫内也设置了很多博物馆,如珍宝馆、茜茜公主博物馆等供人参观。皇宫里还养着马,人们可以看到身穿传统服装的卫兵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宫

霍夫堡皇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宫廷城堡的意思,延续了六百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曾经在这里统治着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直至1806年弗兰茨二世皇帝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宣布这个神圣帝国的解体,同时成立了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帝国的风风雨雨,奥匈帝国的闪电雷鸣,甚至于奥地利与德国宣布合并,都发生在霍夫堡。 一般来说,皇宫的历史越久,房间越多,其中的故事也就越多。

对一般游人来说,要想在短时间里弄清楚哈里斯堡王朝的来龙去脉是不现实的。听导游讲故事,能在皇宫里看到一些历史人物的遗迹,就不算白来。漫步来到旧皇宫的广场见到了弗兰茨一世皇帝的塑像,高大雄伟,引人注目。当然很少有人关心他为什么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从弗兰茨二世皇帝变成了奥地利帝国的弗兰茨一世皇帝,这么做对奥地利产生了哪些影响。人们更关心的是,他的妻子就是世人皆知的茜茜公主。

沿英雄广场漫步西行,便是霍夫堡皇宫的新宫,当年希特勒就是站在这座环形建筑中间的阳台上宣布奥地利与德国合并的。年轻时读《第三帝国的兴亡》,觉得奥地利只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国,是第三帝国的一枚棋子,简单了解了哈布斯堡王朝后才知道,奥地利在欧洲历史上绝非等闲之辈。

参观完霍夫堡,已是中午时分。我们一车的游客分成两拨,喜欢美食的人到附近寻找餐馆;对哈里斯堡王朝感兴趣的人继续参观皇家墓穴。早晨出发时在旅店没少吃,没人觉得饿,因此,我们选择参观皇家墓穴。

皇家墓穴就坐落在霍夫堡东边不远处的一座小教堂的地下室,要不是有导游带着,还真不好找。

跟着导游进入墓穴,阴气扑面而来。这座教堂的地下室里,从1633年起,共有143位哈里斯堡家族成员葬在这里,其中有12位皇帝和19位皇后。他们的棺椁都很讲究。早期的以铜棺为主,晚期的多为石棺。棺椁一多,就有了气势,这同站在墓地观看成排的墓碑的感觉还真不一样。

估计信奉天主的哈布斯堡皇室成员没有任何入土为安的观念。数百年来,他们坚持将自己和家族成员葬在一起,反映了他们对哈里斯堡王朝的自信和骄傲。“踏破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这句话,对躺在这里的人是不太适用的。

由于对哈里斯堡王朝并不熟悉,一个个棺椁对我来说都是冷冰冰的,尽管这些人生前都有许多故事并把这些故事带进了棺材。

差不多到了参观的尾声,墓室里的气氛有了些许变化,但见三个并排的棺椁面前排满了鲜花。原来,这是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弗朗茨皇帝、鲁道夫皇储。

走出墓穴,哈布斯堡的人与事,留在了身后。

中午随便吃了顿饭,在市中心闲逛。最吸引眼球的当然是斯蒂芬大教堂。这座号称欧洲三大教堂之一哥特式建筑雄伟壮观,高耸的锥形尖塔直冲云霄、发黑的石灰岩墙体显得古朴沧桑。历代奥地利皇帝的葬礼均在这座教堂内举行。这座教堂也有一个地下墓穴,安放着约2000名黑死病牺牲者的骨骸和七十二个哈布斯堡王朝皇族成员的内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三世、鲁道夫四世的棺木也安置于此。因为刚刚参观完皇家墓穴,也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好将这座世界闻名的大教堂排在了日后重游维也纳时重点参观的名单上了。

我们在维也纳期间,还去了一趟维也纳大学。因为女儿要考医学院,得知维也纳大学有个人体器官的教学展览,要求我们陪她去参观。于是,便借着下午空闲的机会前往维也纳大学。

这所大学据说很有名。按图索骥找到了这个展览室,就在一个不起眼的教学楼中。推门而进,没遇到任何麻烦,也没任何人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提出任何问题。女儿进了这个展览室就不想走了,只好让她留下来继续看那些她感兴趣的心肝肺,我和驴友则前往附近的教堂参观。

教堂正在维修,但可以随便进。这座教堂的规模比市中心的斯蒂芬大教堂毫不逊色。空无一人的教堂和充满游人的教堂给人的感觉大相径庭。在这种寂寥的环境中,彷佛与上帝的距离更近。我在芝加哥大学上学时,也喜欢一个人钻进洛克菲勒教堂转转,非常享受这种感觉。

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里人的音乐素质高是显而易见的。回旅馆的路上,看到两个年轻人在街上卖唱。他们的水平和演唱风格绝对是专业级别的,不但围观的听众都鸦雀无声地享受着这种街头艺术,连坐在婴儿车里的小孩都被美妙的乐曲吸引得目不转睛。一曲过后,人们礼貌地将欧元纸币和硬币放入他们的琴盒,动作同样显得异常高雅。

在维也纳逛街,不时看到街上有人拉琴卖唱。从穿着和气质上看,这些人比世界其他大城市的街头卖艺者更有专业素养,他们大多衣着整洁,彬彬有礼,演技高超。与其说他们在街上卖唱,不如说他们正在从事一种将高雅的音乐艺术从音乐殿堂转移到街头的活动。因此,走在这个音乐之都,甭说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就是这些街头艺术家的演奏也往往让你流连忘返。

我们下榻的旅馆坐落在维也纳城市公园的边上。每每出去闲逛,总要穿越这个公园。公园很大,里面花木扶疏,空气清新,草坪和花坛规划得错落有致。在盛开的鲜花和繁茂的树林中,有不少雕塑引人注目,而约翰.施特劳斯的金色雕像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每次落过这里的时候,都能看到有人在这里和施特劳斯的雕像合影。因此,我们也未能免俗,每个人都和施特劳斯照了相。回家之后上网一查才知道,这座雕像以及这个公园都是维也纳的名胜,很多人是专门跑来瞻仰这座雕像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