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晚(北京时间21号上午),“幸福家庭圈”在线举办第三届幸福家庭教育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是:Homeschool与人文素养教育,有三位嘉宾分享了她们的经验和看法,七十多位家长朋友如饮甘霖,收获甚丰。
在国外,就K-12的教育而言,除了有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外,还有一种家庭学校(home school),就是不用去学校的在家/居家教育、在家/居家学习等。在美国,这样的学生目前有约250万,占总人数的4%多;在加拿大,不到2%,约近 10万人。
对于这种在家教育模式,华人家庭或者中国家长都比较陌生,可能在中国也不大允许,这和传统的“私塾”也不太一样。但是,因为今年的新冠疫情,不少家长开始关注如何帮助孩子在家学习了,相信这种Homeschool教育模式是很值得去了解和借鉴的。据说,今年秋季,在美国注册在家学习的学生将会大幅度提升。
为此,两位嘉宾分别从专业机构和家长的视角给出了她们的看法。第一位是Victoria Laye女士,她在提供在家教育服务的RCOA(Regent Christian Online Academy)工作,担任在家学习老师和社区参与导师,并且自己也是一位实施在家教育的家长。
Victoria主要介绍加拿大BC省在家教育的情况。BC省在家教育包括登记在家教育(Registered Homeschooling)和在线学习(Online Learning)两种形式。在家教育有很多优势,比如个性化的课程安排、有时间专注于热爱的事物、根据个人合适的节奏去学习、拥有更多的家人相处时间和自由旅行等等。
Victoria还结合自己所在的RCOA在线学习机构,讲解了这种在家学习的相应安排。中、小学生除了可以选择丰富的在线课程外,还有社区课堂、兴趣俱乐部、户外教育等,使得在家学习一点也不封闭孤单,甚至更为自由多彩。她也介绍了这种教育模式的一些政府资助政策,使得大家对此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位是在北京的刘琼老师,她分享了对在家教育的实践和感悟。刘老师担任北京再来人留学机构的首席教育专家。过去20多年,她在中、加、美等地居住生活,曾在卡尔加里和硅谷创办教育机构,培养和辅导了多名学生进入美国常春藤等名校。她三年前带小儿子(刚在硅谷读完小学一年级)去北京生活,并自此开始让儿子在家学习。
她首先谈到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教育模式。一方面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像时代进步、信息便捷、知识膨胀等等,使得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地方;另一方面是家庭小环境的变化,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些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而在家教育模式能够把各种教育的优势和自我需求很好地融合起来。
她也以美国的在家教育为例,列举了在家教育的学生不仅在标准化学业成绩测试中比公立学校的学生要普遍高出15至30个百分点,而且在社交和进入大学后的表现来看,都要优于从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另外,美国名校都能平等看待和招收在家教育的学生,甚至还会相对有些青睐。
说到这里,刘老师的女儿秦九歌(2014年入读哈佛本科,后休学在北京创业)正好在家中,插进来补充了几句。她讲了在哈佛就有不少homeschooling出来的学生,她的一位同学就是这样的,而她能够感觉到那位同学很受大家的欢迎,不像很多人刚进大学很容易茫然失措,这些接受过在家教育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非常强。
刘老师还以对她儿子的在家教育为例,谈到他们这三年也曾走过困惑、多种尝试和探索以及后来放下包袱、气定神闲的几个阶段。她最后让在家教育变成了“微型学校”,通过在线资源、家庭合作、混合学习等方式,把具有生活价值和长远导向的学习整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做决定、做计划,接纳并享受这个成长经历,而这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学习。她儿子显然受益其中,现在不仅在学业方面遥遥领先于同年级的在校学生,并且拥有很多同龄人所不具有的生活技能和文体才能。
最后,刘老师建议都要“为未来而学”,要拥有未来生活需要的核心素养,并为大家推荐了一本书《FUTURE WISE: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两位专家谈完“在家教育”这个话题后,分享会转入了“人文教育”的话题,其实这两个话题是紧密相连的,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新移民群体而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式教育一贯偏重技能,轻视人文,这在国内或许问题不大,但对走出来的新移民、留学生来说,就是不小的问题,不仅影响到与本地人沟通、融入主流社会,也影响到家庭代际间的交流,以及个人与家庭的长远发展。那如何能够快速了解西方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呢?第三位嘉宾Maggie邓明女士给大家做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分享。
Maggie现任MMT战略咨询公司CEO,也是温哥华清华校友会副会长。她曾在华夏证券、中金公司等担任投行部负责人,协助多家大型企业在海内外上市。移民温哥华后,除继续从事投资和咨询业务外,她积极参与社区、学区等公共事务,把一对儿女(在读高中)培养得知书达理,自己也随孩子一起重新成长,收获新的精彩。
Maggie上来就问:你的小学在哪里上的?无疑暗含,在人文素养教育方面,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很多新移民或者国内家长,总有一种不大符合逻辑的看法,会认为国外的大学教育好,而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还是中国更胜一筹的;其实正好相反,国外的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才是最值得研究的。
Maggie直言,她在加拿大蹭小学。在一对儿女读小学期间,她做了七年小学义工、六年家委会理事和华人家长联络人,参加了所有能参加的活动和会议,成为随叫随到的华语助理。
在蹭这七年小学过程中,她用一句话概括:小学功课太难了!我想,她这里所说的太难了,绝不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含义,而是这里小学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当然,对于参加当天分享会的家长来说,都是在中国接受的小学教育,即使移民来美国、来加拿大,也不大可能去重读小学的。对此,Maggie告诉大家,去看动画片和童书吧,保你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尾。
随后,她详细给大家解读了一部动画片:《THE BACKYARDIGANS》。这部动画片堪称孩子版的浓缩文明百科全书,阐释了小动物世界里的大道理,无论对大人和孩子来说,都能从中受益无穷。还有一套俨然的世界名著:《CAPTAIN UNDERPANTS》。
这套丛书和类似的华人家庭很少去看的儿童书,描述的可能是所谓的“坏孩子”,但这些图书和这些孩子却都有地球装不下的想象力、创造力,并充满幽默感、吸引力,而这才是真正具有人文素养的表现——善于表达和相互理解,活出真实、精彩的自我!
Maggie对上面的动画和童书的解读栩栩如生,让大家恨不得马上就找来看看、读读。最后,她用那部童书的作者Dav Pilkey(曾是一个被诊断为多动症的不听话的孩子)的一句话作为她分享的结束语:
“我妈妈是个乐观主义者,她跟我说‘Honey,有的时候换一个角度看事情,可能就不会那么难过了。你在楼道里罚坐的时间,可以在心里编编故事、设计几个人物角色、练练画画。’是她教会我看问题的角度,彻底扭转了我的人生。”
当然,这是别人家的妈妈,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不过,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也会成为令自己满意的家长,而孩子培养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后两位嘉宾分享的内容极其丰富,也很受用,时间关系,她们没来得及回答大家的问题,之后又在专门的微信群给与回应和解答。这次教育分享会想必会带给大家很多的思考和行动。作为组织者——北美曹先生,也有发自内心的感慨:
现在学校教育很可能落后于社会的需要,而家庭教育才是重中之重;所有的教育都在于成长,而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