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三:重温免修课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爸妈:

你们记得吧?我妈应该比较清楚,大约在我读小学的时间,全国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用普通话讲课。在那之前,大家都用方言的。

为此闹了不少笑话。比如:你下(xià)不下(hà)车?今天我去街(jiē)上买东西,街(gāi)上人很多。你快点走(hěng)啊!刚开始实行普通话教学的时候,不光老师,学生们也把普通话和方言混为一体,就像在美国的华人说英语,下意识会蹦出几个中文词来;或者说中文的时候,常常夹杂着英文单词。

那时我算适应比较快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学语言快。大学我读师大中文系,普通话课是必修课。进校伊始就有一个考试,测试语言的,就是普通话的发音。当时,我们班好像有多半同学都没过。我则顺利通过了考试,免修了那门课。后来,也有人夸我普通话说得好,我还挺自信的。

可是,最近读《昆虫记》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并没有原本以为的那么好。首先,很多单字读起来容易,和有些字组成词以后,舌头就会打卷儿。比如“昆”,“昆明、昆仑、昆山、昆弟”都好读,偏偏“昆虫”二字绕口,很容易发成“空虫”。这个词在书里出现的频率又极高,无法避免。其次,读书的时候,发音会受到方言的影响。比如咱们那里的方言,前后鼻音不分,偶然就会带出来。第三,听过录音我才意识到,平常说话和朗读(还不是朗诵,那更不同)的发音是不同的。朗读要求每一个字都要发清楚,字头要清晰,字尾要收住,所谓的“字正腔圆。”听自己的录音就会发现,很多字其实是轻飘飘地滑过去的。第四,读书时候的轻重缓急和平常说话也是不同的。尤其想要准确传达作者的想法,断句、停顿、轻重都不容易掌握。

想了想,我停下录了几章的书,打算重温一下我大学免修了的普通话课。我在网上查到了一个资料,是刘毅老师带领大家学普通话的。一百多节课,从声母、韵母、声调、绕口令,我一节节跟着读了一遍,希望能有帮助。已经录好的前几章就那样吧,努力把后面的书读得好一点。:)

老三看我忙忙碌碌的样子,调侃我:“你花了好多时间在《昆虫记》上哦,可别又是三分钟的热情吧?”

我笑:“嗯,目前不会。这个新游戏还没真正开始呢。”

是的,这是一个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的新游戏,希望能让我的暑假生活更充实些。:)

即此,保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