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清王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与大英帝国签定了《南京条约》,被迫开放上海,宁波,厦门,福州和广州五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的签定,又开通了十一处通商口岸。到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时,中国开通的对外通商口岸有一百处之多。一些在这些口岸经商的外国人买地建房,形成了自己的居留区,像宁波,福州和烟台的外国人居留区。一些居留区后来变成了租界(foreign settlements 或者foreign concessions),其中有名的是上海租界,天津九国租界和汉口五国租界。与租界相类似的还有租借地(leased territory ),如德国的胶州租借地,英国的九龙租借地和法国的广州湾租借地。
居留区没有行政管理系统。只给予外国人在通商城市买地建房和居留的权利。租界通常是从居留区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的管理系统。居住在租界的外国人享有本国领事裁判权。与租界相比,租借地面积较大,并包括水域,且租期要长。租借地的外国人受租借国的司法管辖。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是由租借国政府委任的总督。无论是居留区,租界还是租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
因收藏的实物有限,本文只讨论上海租界,烟台外国人居留区 和德国胶州租借地。
1.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是中国历史上成立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也是面积最大的租界。上海租界包括两个独立的租界: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1842年中英签定的《南京条约》确定了上海是开放通商的五个口岸之一,外国人可以在那里经商和居住。1843年11月8日,英国第一任驻上海领事George Balfour到达上海。随后,Balfour与上海道台讨论建立租界的位置和面积。11月17日Balfour向外界宣布上海开埠,标志着上海英租界的正式诞生。 英租界位于上海县城外洋泾浜以北,苏州河以南,沿黄浦江西岸的一块地域。洋泾浜原是黄浦江的一条支流,后被填成了一条马路,既现在的延安东路。上海县城的旧址在豫园,城隍庙和文庙一带。现上海公共汽车11路基本上是沿原上海县城墙的位置绕行一周。
1848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苏州河以北黄浦江沿岸虹口一带建立了美国租界。1849年,法国在上海县城以北,洋泾滨以南划定了自己的租界。美英法三国租界的土地是互相连接的,但管理是彼此独立的。美英租界以苏州河为界,英法租界以洋泾浜为界。三国租界的土地都延申到黄浦江西岸,这形成了以后外滩(The Bund)特有的外国建筑群。
初期的租界事务是由各国领事负责管理的。1854年7月11日,西方商人协会在英租界召开年会决定成立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中文译为“工部局”)来管理租界内的行政事务。工部局董事会有九名董事。董事由租界纳税人选举产生,董事长由董事会董事选举产生。1863年,美国租界与英国租界合并成为上海公共租界。这样,英租界的工部局成为新的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租界示意图(图片来自《中国的租界》)
1893年11月17日,为庆祝上海开埠暨英租界成立50周年,新的海关大楼在英租界建成。海关大楼为英国人设计,砖木结构,中间有六层楼高长方形的钟楼,两边是四层楼建筑。这栋大楼与现在的海关大楼不同。现在上海的海关大楼是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重建的。
晚清时的上海外滩以及1893年建成的海关大楼与钟楼(明信片照片)
与此同时,英国在1893年发行了一枚“Shanghai Jubilee” 纪念章。章的正面中心有一个盾牌。盾牌上刻有“Shanghai Jubilee November 17, 1893” 。盾牌上方有一艘货轮和初升的太阳。盾牌的两边各有一条龙。章的反面有上海工部局的标记。标记为圆形,上面印有12国的国旗(呈Y形),分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左上方);俄国,丹麦,意大利,葡萄牙(右上方);瑞典,奥地利,西班牙,荷兰(下方)。标记的外环有拉丁语OMNIA JUNCTA IN UNO,意思是合众为一。标记的内环有工部局三个汉字。章的外圈有“November 17 -1843”,既英租界成立的日期。此章为铜质。
租界50周年“Shanghai Jubilee”纪念章正面
纪念章反面
纪念章反面放大图
工部局最初仅负责市政管理和财务税收等行政事务,后来,逐步发展成拥有警察,法庭和监狱等政府事务。法国租界依然保持作为一个独立的租界,其事务由一个与工部局相似的公共事务董事局负责。
下面是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的一张订单和税款收据。
Zahn & Co 代表工部局写给某公司收到订单的信函
工部局税款收据
上海租界有一个准军事组织叫做Shanghai Volunteer Corps(简称SVC),中文译为上海外国商团。SVC最早可以追溯到于1853年4月12日自发形成的保卫租界的一个武装组织。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3月,太平天国攻陷南京。上海的一个秘密反清民间帮派小刀会为呼应太平天国占领了上海县城,并杀死了知县。小刀会慑于武力,没有进攻租界。SVC的人员多数来自租界内的各国雇员,大部分是自愿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蔓延至全国,SVC进行了扩编,实力进一步增大。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期间,SVC守卫租界的边界保证了租界内人员的安全。
SVC对连续服务满12年以上的人员授予Long Service奖章。下面是授予机枪手W. S. Bowman服务19年的奖章。章的正面中央是工部局的标志,标志外部刻有”SHANGHAI VOLUNTEER CORPS”,章的下方有“FOR LONG SERVICE”的英文。章的反面刻有被授予人的名字。章为银质。
SVC Long Service奖章的正面(小的是一枚miniature奖章)
SVC Long Service奖章的反面,上面刻有Gunner W.S. Bowman Act 1912-1931
奖章反面放大图
尽管法租界是一个独立于英美的租界,但法国人从一开始就参与了SVC的组建,更有法国志愿者服务于SVC以保卫法租界的安全。SVC也装备有一辆法国造的轻型装甲车。
SVC最多时有2000人,23个大队,成员来自几十个国家。1942年初期,日军占领上海租界后,SVC被解散。
法租界有专门的民事奖章授予对租界做出贡献的人。以下这枚奖章就是为这些人颁发的。章的正面是法租界的标记:中国式的城楼加上高卢雄鸡和帆船。标记周围有“上海法国租界”字样。章的最外圈有法语“FRANCAISE DE CHANGHAI CONCESSION”。章的反面有法语“MERITE CIVIOUE”。章的绶带为法国三色旗的颜色:蓝,白和红。章为银质,为二等奖。一等奖为金质。
法租界颁发的民事奖章正面
法租界颁发的民事奖章反面
上海租界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上海的工商业。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已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和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以下是上海外滩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最高的带有钟楼的建筑就是1925年又重建的海关大楼。比起以前砖木的四层海关大楼,新楼高八层(不算钟楼),外层用花岗岩砌成,显得宏伟高大。与其它建筑一起,上海外滩俨然成了一个西方建筑艺术展览馆。
三十年代的上海外滩(明信片照片)
1937年8月13日,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了淞沪会战,时间达三个月。双方的战火也波及到租界,一些建筑物被炮火毁坏。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国租界动员各界力量保护侨民和租界的安全。事件过后,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都给在这次事件中表现突出的人员颁发了专门设计的奖章。英美租界工部局颁发的奖章为八角形。章的正面是工部局的标记。章的反面刻有“FOR SERVICES RENDERED AUGUST 12 TO NOVMBER 12 1937”。 章为铜质。
英美公共租界颁发的奖章正面
英美租界颁发的奖章反面
法国租界颁发的奖章正面有一个剑的造型,并刻有法语“SERVIR”,意思为服务。绶带上的挂件印有法语“MEDAILLE COMMEMORATIVE MUNICIPALITE FRANCAISE CHANGHAI AOUT – NOV. 1937”。章的反面印有法语“MEDAILLE DE CHANGHAI CONCESSION FRANCAISE”。章为银质。
法租界颁发的奖章正面
法租界颁发的奖章反面
1943年7月30日,美国,英国和法国放弃租界的领事权和管理权,上海租界回归中国。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收回租界的是被称为中国头号大汉奸的汪精卫和他的南京国民政府。
2. 烟台外国人居留区
根据1858年中英法签定的《天津条约》,山东登州为新开的十个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初,英国首任领事马礼逊(Martin Morrison)到登州府(驻蓬莱)筹办领事馆和开埠事宜。马礼逊于2月28日到蓬莱,3月18日到芝罘(Chefoo), 今烟台芝罘区。马礼逊认为芝罘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芝罘湾水深浪静更适合作为通商口岸,随即向英国驻清使馆建议更改。清廷于5月批准将通商口岸由登州改为芝罘。在当时,芝罘只是芝罘湾边的一个小渔村,尽管属烟台管辖,但对外国商人来说芝罘是比烟台更能记住的名字。因此,在英国文献中,这一通商口岸一直被称为芝罘,而不叫烟台,英国领事馆也被称为芝罘领事馆,而不叫烟台领事馆。
1863年3月,芝罘海关建成。从英国通过货船进口的货物主要是鸦片,糖,铁,煤炭和棉制品。从芝罘出口到英国的主要是黄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饼(beancakes)。英国人用它作为庄稼的肥料。出口到德国,法国,美国等其它国家的产品有丝绸,手工编织品等。初期的货船是先到上海,然后再到芝罘。后来,一些货船直接从英国到芝罘,以减少中间人的环节。外国人在芝罘的贸易也惠及了当地企业。1897年,三个来自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华侨在一个奥地利商人Baron von Babo的帮助和指导下在芝罘建立了Pioneer Wine Company,用当地的葡萄生产奥地利式的葡萄酒,这就是今天的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张裕葡萄酒曾在1915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四枚金奖,这在当时是为国争光了。
早期的芝罘(明信片照片)
一共有15个国家先后在芝罘建立过领事馆。英国领事馆是建立最早,经历时间最长的。法国直到1896才在芝罘建立领事馆,但在1924年将其关闭。
1902年8月9日,英国爱德华七世(Edward VII)登基(Coronation)成为新国王。芝罘发行了一金一银两枚庆祝他登基的纪念章(发行人不祥)。章的正面上方有一个皇冠,下方有“E. R. 1902”。E.R. 代表Edward VII Rex(Rex 是拉丁语国王的意思)。章的反面有“烟台”字样。
金质纪念章正面
金质纪念章反面,有“K18”字样小字,说明章的质地是18K金的
银质纪念章正面,绶带缺失
银质纪念章反面
1906年10月,在芝罘的外国人向当地政府要求建立像上海租界一样的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但被回绝,称清政府不会再批准建立那样的外国人管理的机构。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芝罘的欧洲人有750人,但芝罘从没有发展成租界,只是一个居留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芝罘。外国侨民在那里的生活并没有引起多大变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日英关系随之恶化。12月8日,英国驻芝罘领事馆被日军关闭。芝罘也结束了其长达80年的开埠历史。
3. 德国胶州租借地
十九世纪末期,伴随着饥荒和干旱,仇视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的事件不断在山东直隶等地发生。1897年11月1日,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曹州府巨野县天主教堂被据称是大刀会的成员杀害,史称巨野教案。1897年11月14日,德国派军舰占领胶州湾,要求清政府惩办凶手并给予赔偿。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在北京签署了《胶澳租界约》,规定把环胶州湾约540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德国99年,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建铁路和开矿。条约还规定租借地外100公里的范围为中立地带,德军可在此通行,清军如在中立地带驻军须与德国协商。整个胶州租借地加上中立地带覆盖了今青岛市区,崂山区,即墨区,黄岛区和部分胶州市的地域。租借地也拥有毗邻胶州湾的黄海海域。之所以称为胶澳,据说是为了区别清政府管辖的胶州,但在德语中一直称此地为胶州(Kiautschou)。此外,胶州湾地区是个租借地,不是租界。不知为何条约的中文文本写成《胶澳租界约》,也许当时清政府对租界和租借地的定义很含糊。
《胶澳租界约》中文文本封面(图片来自《青岛旧影》)
胶州租借地的范围(图片来自《中国的租界》)
胶州租借地内实行德国的行政管理和法律系统,最高行政长官既总督由德国政府任命。为了把胶州湾地区建立成远东重要的经济和军事领地,德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把靠近胶州湾一个小渔村新建的市区命名为青岛(Tsingtau)。
租借地行政当局对城市建设进行了严格规范,对建筑物高度,花园面积,卫生设施和建设用材都有严格标准。建筑物一般都采用欧式风格。经过多年的建设,医院,学校,银行,邮局,车站和港口等设施相继落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胶州租借地的人口有二十万,青岛成为山东最美丽,最繁华的城市。
早期的青岛(明信片照片)
早期的青岛 2 (明信片照片)
1898年1月26日,为了通邮的需要,德国在胶州湾租借地开办邮政业务,先后建立邮局九处。下面是一张1906年发行的四分邮票。邮票上方有德语“KIAUTSCHOU”(胶州),中央有一艘货船,下方有“4 Cents”字样。邮票为红色。
德国租借地发行的4分邮票
德国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商业。1903年德国商人在青岛成立啤酒厂,用崂山的矿泉水酿造德式啤酒。这就是今天的青岛啤酒(Tsingtao beer)。现在,青岛每年都举行啤酒节,青岛啤酒也成了青岛的名牌产品之一。
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德国于1899年开始修建从胶州到济南的铁路,史称胶济铁路。铁路于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在历史上和今天对促进山东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09年,德国在中国的德华银行在胶州租借地发行了伍分和壹角硬币用于流通。伍分硬币正面有“伍分 每二十枚当大洋壹元”,壹角硬币正面有“壹角 每十枚当大洋壹元”, 伍分和壹角硬币正面均有“青岛 大德国宝”字样。伍分硬币的反面有“5 Cent”,壹角硬币反面有“10 Cent”,伍分和壹角硬币反面均有一只头顶皇冠脚踏铁锚的鹰的图案和德语“DEUTSCH KIAUTSCHOU GEBIET”,意思是德意志胶州地区。硬币反面下方印有铸造年代“1909”。
伍分硬币正面
伍分硬币反面
壹角硬币正面
壹角硬币反面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军联合英军在中国对德国宣战,于11月7日占领青岛,结束了德国胶州租借地16年的历史。
备注:本文参考了《中国的租界》,《青岛旧影》,《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 – 1843》和Wikipedia 关于上海租界,英国芝罘领事馆和德国租借地的一些文章。文中除了注明来源的图片外,其余实物均为个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