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有感

跨跃中美文化,勾通双項信息探讨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今天是儿童节,比国内晚过一天。從国内发过来的視频看,母親们比孩子还激动,还兴奋。有些母亲好像有一种天下人都在为自己的娃过节的感觉。
中国家庭,用赵忠祥的話说就是俩口子搭伙过日子。没想到他这麽浪漫的人会说出这麽土的話。日子里有什麽?除了油盐酱醋还剩下个孩子。前者维持生命,后者维系婚姻。婚姻就像衣服的两片对襟,孩子就是钮釦。在母亲的眼里,一切有关孩子的事都是头等大事:找媬姆、上幼稚園、抢学区房,样样掛心,平日里不值得激动的事也激动:孩子长了痱子,掉棵牙也要在网上发消息,孩子画了个太阳也要和天才联系起来,别人不夸自家夸,夸起来全不顾别人的厌烦和疲劳,没有句号地要说下去。有人说爱情是永衡的主题,真不如说孩子是永衡的話题。
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如今过儿童节的内容就是一个吃喝玩乐加許愿,再一次确定孩子在家中小皇帝的地位。
我们老一辈人也过过儿童节,可有誰记得我们老妈当年像今天这样激动过?我记得上学懂事儿以后,唯一记住的就是紅领巾白汗衫,排成一隊到校外活动,或請英雄模范来学校作报告。最浪漫可心的活动是去北海公园"讓我们蕩起双桨",最令人期待的活动是站在马路沿上等着扶老爷爷、老奶奶过馬路,最有成就感的活动是在胡同里扫大街、打苍蝇。那时候没有电視看,同学们回家后一群一群地在胡同里打闹,踢球、搧三角、弹球。儿童节那天在外面惹了事,回家照样挨揍,罰站不给饭吃,大人叫孩子出去打酱油,回來剩的几分钱照样要交到母亲手里。那时候我们就是一个玩儿心,從沒想到要吃好的、穿好的,没有攀比之心,也没想过长大要干什麽,好像最大的心愿就是上工厂当工人,每天拎着饭盒上下班,不像今天的孩子要当律师、医生,或非要割双眼皮当明星。那时候的孩子不少人就认为自己是父母從垃圾堆里拣来的,等长到二十几岁結婚才知道自己不是拣来的,有了孩子才知道自己童年失去的太多;有人发誓不能叫自己的孩子再吃二遍苦受二荐罪,要把最好的带给孩子,和孩子一块儿重过一次童年。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缺吃少喝,挨打挨骂的童年並没有给我们留下怨恨,我们反到成了对父母最有孝心的一代人。我们懂得做父母的艰辛。苦难也是一种教育,寒门出孝子。新时代的父母给与孩子们的最多,到了他们老了的时侯,孩子们心里还装着他们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