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叉少
很少有像张黎一样的电视剧导演,能把历史剧拍出现实影响。
《走向共和》播出后,有报纸刊登了《电视剧为政改鸣锣开道》的文章,而《大明王朝1566》首播那年,又有杂志写“以历史剧资治”。
张黎当时的回应是:“为什么弄历史正剧?如果连‘资治’的效果都达不到的话,不妨去戏说。”
后来,有人让张黎评价《延禧攻略》,他说“我不讨论不是剧的剧”,连老朋友郑晓龙的《甄嬛传》也不放过,“怎么又是下药,这不行”。
最近几年,张黎没有再拍历史剧,他不顾朋友劝阻,带着九零后偶像演员拍了玄幻剧《武动乾坤》, 对于黎叔“叛变”的说法,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
我没有背叛自己的原则,我们第五代这群人为创作活着,要是有一天不能创作了,就自寻了断呗。
一
北电摄影系毕业的张黎本来没想当导演,在接连辅佐叶大鹰、胡玫等第五代导演后,他觉得“能让我伺候的导演没有了,所以就自己当导演”。
上学那会儿,他和同班的吕乐是“死对头”,两人对于摄影的理念针锋相对,吕乐认为摄影机不能动,演员就在框里演,张黎则坚持摄影机要有流动感,从屋里拍到门口再到走廊,必须要通过运动完成。
毕业后,吕乐掌镜了张艺谋的《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多部电影,张黎在九十年代的产量不高,一部《红樱桃》就拍了三年,还因此错过了《霸王别姬》。
1997年,胡玫拍《雍正王朝》,想邀请张黎做摄影,张黎对剧本很感兴趣,拍完《红色恋人》就赶到了剧组,参与了B组的拍摄工作。最重要的是,他遇到了编剧刘和平,六个月的相处,让两个喜爱历史的湖南人成为知己。
《雍正王朝》的主题是“当家难”,剧中情节对当年国企改革、下岗潮等问题都有影射,播出后创下收视纪录。此后几年间,张黎担任了《横空出世》《一声叹息》的摄影,还拿了金鸡奖,但心里那股拍历史的“瘾”还没有过够。
那时合作过的几个制片人觉得雍正拍的有局限性,老想着再拍一部历史剧,超脱这种局限性,在思想层面上更进一步,张黎说:“我绝对不会拍盛世,因为盛世都一样,我要拍皇帝戏就拍衰世,拍末世。”
于是在2000年,《雍正王朝》的制片人刘文武对张黎说,有个清末民初的历史戏,你想不想来当导演?
这部剧就是《走向共和》,目前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历史剧,它的主题是“找出路”。
二
2001年10月,张黎坐在导演椅上,开始执导自己的第一部电视剧,那一年他44岁。
前期筹备阶段,张黎和编剧、学者们同吃同住,总共做了1100多个人物传记,然后删减出300个人物,再把这300个人物浓缩成电视剧中和观众见面的130个人物,每个人物的丰富程度都够单独拍一部传记剧的。
《走向共和》对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和孙中山四位历史人物的“颠覆”性塑造,引发了从历史学者到普通观众的广泛讨论。
历史学家雷颐说,学界对李鸿章的新看法早在八十年代就提出来了,并逐渐成为相当主流的观点,但是非常奇怪,这种观点一直没有扩展到学术界之外。所以,《走向共和》的成功,是历史观的胜利。
而广大观众心中的疑问是,怎么和我从小到大学的历史不一样呢,中学历史老师也犯难,“正好讲到甲午战争,学生都问慈禧和李鸿章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甚至有网友问,“李鸿章突然变成了爱国者,那以后汪精卫、秦桧之流会不会也变成爱国者?”
对于这四位主要人物,张黎从选角阶段就煞费苦心,他要求演员尽早进组,以达到在开机时人戏合一的状态,后来在拍《大明王朝1566》和《人间正道是沧桑》时,提前一个月进组成为黎叔剧组不成文的规定。
为了找到出场年龄70岁的李鸿章扮演者,编导们进行了全国遴选,最后请出了有青艺四大天王之称的话剧演员王冰,当时王老爷子也是70岁,人生阅历相当传奇,年轻时曾考上西点军校,和建筑大师梁思成做过多年邻居,还在话剧舞台上演过蔡锷。
王冰进组时间很早,读了不少写李鸿章的书,为了进入人物,他把一生的感情都调动起来了,比如被罢官后的失落心情,就来自王冰中年时的牛棚经历。
还有与孙中山见面那场戏,看着年轻革命者慷慨激昂的反清演讲,他轻轻挥了挥手:“我不杀你,你赶快走吧!”王冰把李鸿章内心震动外表风轻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编剧盛和煜在写李鸿章时,也曾洒下热泪,比如签订辛丑条约那场戏,李鸿章从庆王爷手里夺下笔,对他说:“你还年轻,路还长,你签下去会留下万古骂名,还是让我来。”
出演李鸿章之前,王冰认为这个人就是卖国贼,但走进历史现场后,老人改变了看法,“他有他的处境,有他当时的历史环境”。
同王冰一样,扮演慈禧的吕中也是位艺术素养深厚的演员,当时她刚从人艺退休,在准备角色过程中还生了一场病。慈禧给人的印象历来是“腐朽、落后和阴险”,张黎对她的定位是政治家,如果慈禧只是一个阴险的女人,根本不可能统治一个国家长达47年。
吕中演了七个半月的慈禧,冬天寒冷,她在宽大的戏服下面穿了多件棉毛裤和棉背心,感觉自己像个行李卷儿,一开始入不了戏,后来抓住了慈禧的特点,“喜怒不形于色,而是通过言行自然流露”。比如慈禧西逃时,珍妃阻挠,吕中演的慈禧没有呲牙咧嘴大喊大叫,只是很平静地说了句,“把她扔到井里去”。
有网友问吕中,慈禧作为政治家是成功还是失败,吕中的回答大气得体,“她在清朝的统治当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她超越不了自己的局限性,电视剧里慈禧死时说,‘大清没有在我手里败掉’,但实际上她是很心虚的,我只是尽可能的按照一个人来创作这样的角色,判定她应该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吧。”
《走向共和》以袁世凯之死作为全剧的收尾,这个角色起初没人想到会让帅得不行的孙淳来演。进组后,张黎盯着他增肥,每天四碗面条。有一天早上,孙淳刷牙的时候发现脖子后面长出了一块肉,把他高兴坏了,一称体重,胖了30多斤。
孙淳看了不下十本有关袁世凯的历史书,在回答网友袁世凯给天津做了哪些贡献时,他脱口而出如数家珍,既演出了袁“窃国大盗”的一面,也演出了他“治世奇才”的一面。从30多岁演到老年,孙淳没用配音,演年轻时他故意把音量放大,等演到万人之上时,说话音量就随之变小,音调也变了,因为他上面再也没有上级,不用再装了。
杀青后减肥的日子,孙淳大病一场,但往后的演艺生涯他不再焦虑了,“我终于有一部作品放在这儿了”。
59集的《走向共和》在央视一套播到三十集的时候,张黎接到了删减剧情的通知,从一集删掉两三分钟到最后一集删到只剩二十多分钟,最后一段12分钟的孙中山独白仅保留了几句。
拍最后那场戏前,张黎走到扮演孙中山的马少骅跟前,说不着急,记不住可以慢慢来,马少骅冲他点点头,说我准备好了,整部戏没动过摄影机的张黎把机器扛了起来,亲自拍下了这段已成传说的演讲。
在2003年的新浪直播间,一个网友问张黎:“《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是否预示着中国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张黎回答,我想应该是。
三
《走向共和》之后,张黎成了黎叔,跟冯小刚合作了《天下无贼》《夜宴》,在导演到片场前,所有人都必须听黎叔的,他不发火,震慑全场靠的是两个字:休息。谁掉链子,黎叔就说:“收拾好你的东西,离开这儿,休息。”这段儿后来被演绎成葛优那句著名的台词:“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2004年,刘和平写完了一个剧本,讲的是权力最高点跟道德最高点的对峙,他想找到一个信得过的导演,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影像呈现出来,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张黎,这个剧本就是《大明王朝1566》。
从张黎近十年的作品看,《大明王朝》是他剧中最后一次大部分主要演员不是明星和大牌的一部戏了。
2006年春节过后,《大明王朝》开机,剧组在北四环外大屯路东一家出租公寓的套房里成立。编剧刘和平全程跟组,宾馆有块黑板,上面会写下午几点到几点,刘和平在几零几为演员讲戏。
扮演杨金水的王劲松曾敲开刘和平的门,向他请教杨金水的疯到底几分是真几分是假,刘和平没有给出具体数字,他说明了杨金水为什么要装疯,至于装到哪一步,别人才杀不了他,得靠自己去领悟,科学的说法就是“间歇性精神分裂”。
后来拍摄折磨杨金水那场戏时,王劲松先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待着酝酿情绪,制片主任领着一个中医大夫过来,说这是专业的针灸大夫,负责给你扎针,实拍需要真实的把针扎进皮肉的特写。
大夫一共在王劲松脸上扎了40针,手法确实专业,没什么感觉,真正让他受折磨的是大冬天被浇10桶冷水,黎叔特地过来说明,剧情是从深井里打出来的冷水,如果用热水,镜头里能看见水中的热气,所以只能浇冷水。
那天戏拍完,王劲松顾不得冷,满心欢喜就为了黎叔慢悠悠的一句“一个太监胸肌弄这么大干啥”,这表示戏通过了。半夜,他感觉自己发烧了,自己开车去医院打了瓶点滴,天亮回来睡了一天,竟然没有耽误拍戏。
王劲松在剧中的戏份并不重,100多场左右,但拍摄结束十年后他仍然能记得每场戏是如何准备和表演的,原因无它,“那种创作不敢忘,也不能忘”。
杨金水如此,戏份吃重的严嵩和海瑞更是如此。扮演80岁严嵩的倪大红时年45岁,平时爱侃大山的他一进组就沉默寡言,每天都保持那种龙钟木讷的状态,有时候和他对戏的演员以为他忘词了,其实不是,慢半拍说话是倪大红有意为之,明知会被剪掉,他也要把内心戏演完整。
在拍一场朝堂上的重头戏时,张黎让摄影把机器架好,大家一起等“严嵩”,只见倪大红走到殿外五十步远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以八旬老人的步幅走进来,走到位置刚好有点喘,然后开机、表演。
张黎很少给演员打分,但他曾给黄志忠打过满分,他说志忠并非天才,而且有点拙,总是通过劳其筋骨的方式进入角色,但最后他演的人物能给人金光四射的感觉。
黄志忠一开始接到的角色是戏份不多的张居正,而海瑞的人选是陈宝国,可是陈宝国看完剧本后,提出想演嘉靖,他说“这并不代表着我不喜欢海瑞这个人物,而是想着再演一个不一样的皇帝”,结果开机前十来天的时候,张黎告诉黄志忠,“你来演海瑞,但先不要声张,还要看各方的意见”。
黄志忠脑海里早就有了海瑞的形象,一个干瘪的瘦老头,为了瘦成想象的样子,他每天就吃一个鸡蛋一个苹果,用12天瘦了19斤,王劲松说他这不叫减肥,是在减命,“我永远能看见窗外在跑步的志忠,开始是跑,后来是晃着跑,再后来变成喘着粗气在走,人很快脱了型……几个月,没倒下,我想是海瑞支撑着他。”
在该剧的一次主创访谈中,播放了海瑞在监牢和嘉靖见面那场戏,黄志忠红着眼睛问坐在身旁的陈宝国“还行吧”。陈说,挺好。
《大明王朝》拍完后审查了四天半,最后一天张黎也去了,没提什么硬性的意见,湖南台的领导看哭了,当即要求独家播出,还说“我要找省里领导,要求到哪一级干部必须要看这部戏。盛唐时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7%,到了清朝那个老太太时只有4%,现在是5%,为什么会这样?看了这部戏就知道。”
2007年1月,《大明王朝》首播,该剧对历史的深思与湖南卫视“娱乐立台”方向上的分歧,导致收视率的惨淡,刘和平计划中的续作也没有再动笔,搁置至今。
当年7月,张黎的好友、著名摄影师池小宁因肺癌病故,《大明王朝》是他最后的作品,拍摄时病情已很严重,起初是坐着轮椅坚持拍,但到了后半部分,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张黎常在现场远远盯着池小宁看,满眼无奈。
2012年,扮演李鸿章的王冰驾鹤西去,各家媒体无一报道。几天后,王劲松发了一条微博,“惊闻,无语,难过,竟错过相送。”
几年后,《大明王朝》里扮演何茂才的王戎和扮演吕芳的徐光明也先后离去,王戎在剧组和扮演郑泌昌的甘雨住一个屋,他们的对手戏多,哥儿俩没事就掰扯戏。
他们都没有看到《大明王朝》的“复活”。
2017年,该剧登陆优酷,短短几天就在豆瓣拿到与《走向共和》相同的分数,刘和平当年的豪言壮语又被提起,“这个戏出来,标志着中国长篇电视剧的成熟”。
可是,迟到十年的火爆,是否标志着电视剧从成熟又退回了起点。
四
很多演员都不习惯拍张黎的戏,因为他从不一镜到底,机位频繁切换,表演也要说来就来,可是合作过之后,这些演员反而不再习惯一般的拍法。
拍《人间正道是沧桑》时,被张黎“折磨”得找不着北的孙红雷说:“黎叔,其实电视剧是可以坐着拍的。”张黎说,我知道可以这么拍,但我不想这么拍。
《大明王朝》做后期时,张黎对王劲松的一场戏不满意,想用技术手段让他不掉分,王劲松知道后很自责,日思夜想在心里纠结了两年,终于想出了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表演方案,可彼时已经没有那样的剧组让他再重新演一遍了。
黎叔也一样,精心打造的《孔子春秋》《圣天门口》愣是在国内找不到发行渠道,理由是太文艺。张黎也知道,时代变了,在遭遇玄幻剧的滑铁卢后,他说“这玩意我吃过了,以后不吃了,不好吃,吃完了变成屎拉了得了。”
张黎是幸运的,他赶上了由不卑不亢的演员、据理力争的观众、仗义执言的学者所组成的历史剧黄金时代,拍出了能留在人心里的作品。黎叔说,电视剧的品质是创作者的尊严和骨气。能以历史剧启发观众思考,是超脱个人追求之外的大讲究。
2006年,一个去探班《大明王朝》的人觉得自己走错了,因为太安静,他将信将疑地推开了摄影棚的大门,惊呆了,两百人的团队,各个部门都在工作着,但没有一点儿动静。
那时候,拍历史剧是神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