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万水千山(一):百年家国往事·民国篇

when Chinese meet America
一个在美国读高中的女生,和她的妈妈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序 言

尽管素未谋面,我的太奶奶的美丽顽强让我想要流泪。走在时代的前沿抓住知识和爱情,经历过生离死别,一生都被国民党少将遗属的身份拖累,却始终受人爱戴。

 

现在,在全美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Covid-19的lockdown 中,我坐在大西洋彼岸的家中,整理过去几年妈妈和好几位长辈的讲述,我在想,那是个怎样风云变幻的、新思想和旧恩怨并行的混沌时代?一位从民国的烽火中走过来的的有才情又善良的女性,一位洒脱负重的母亲,走过了怎样的万水千山呢?

 

第一章、中学生活

 

      1925年10月,13岁的 叶宜兰最后扫视了一眼她的闺房,提起藤条箱子,跨出门。这是一个三进大院的一间厢房,叶家六小姐在这住了十年了,现在,她要离开这里了。二哥会送她去武汉,从此她要告别她生活了13年的叶家河,离开这个大院, 去武汉住在姐姐姐夫家,去上新式学堂了。

         那是什么样的学堂呢?叶宜兰并不是太清楚。

        她出生于1912年,在她出生前一年,在离她出生的湖北黄安县叶家河100公里的重镇武昌,按西方新式武器装备起来的新兵起兵,占领了两湖总督府,活捉了总督瑞澄 ,宣告脱离清政府另立新政府,史称“武昌起义”。起义随即蔓延全国,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民国成立伊始,老白姓除了知道皇帝换成了总统,县太爷换成了县长,男人们剪掉了脑后的长辫子,生活好像也还是那样过。 长工短工们照样给地主种田交租,有钱人家的男娃娃们还是去私塾启蒙上学。叶宜兰虽是女孩,但从小跟族里兄长们同玩同乐,7岁多的时候,就要求跟哥哥们一样去上私塾。

前几年隔壁八里湾的张家大哥张卓群办了新式的启人小学, 除了教四书五经之外,还有数学、历史、地理、写作等科目。 武昌汉口城里,各种新式学校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有小学中学,还有各类专科学校,例如军事学校、 医科学校。同学中的几个同族兄长子侄们,陆续都去武汉上新式学校了,这一年叶宜兰也从启人小学毕业准备去武汉上中学。

          叶宜兰向两个哥哥告别了,就随二哥启程去汉口。叶家是当地旺族,可惜叶宜兰三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叶家这一族本是四子二女, 后长子早夭,叶家主母带着三个继子、一位继女和亲生女儿过活,临终前拉着叶宜兰的手对跪在榻前的其他孩子们说,一定要照顾好你们这最小的妹妹。后来哥哥们成人,家里的田产生意就由二哥当家经营。二哥长她14岁,身型高大健壮,可能是常年在外做生意的缘故吧,经常谈天说地有很多新鲜事,母亲过世之后,他对叶宜兰非常关爱,可以说是亦兄亦父。这次叶宜兰提出想去武汉上学,二哥没有很意外,如今世道变了,在大城市有钱人家的女孩子,也时兴去上学。叶家河虽然是乡下,但二哥是经常去汉口做生意的,很了解如今的时局,觉得自家六妹在叶家河呆着太局促了,就该去大城市新学堂梳着学生头捧着书本穿着裙子。二哥很快帮她联络了在汉口的姐姐姐夫,安排好了学校。

           叶宜兰来到汉口就住到姐姐家。姐姐叶昭弟比她大八岁,自小和唯一的妹妹感情很好,她温柔恬静的笑容和轻声细语的叮嘱是叶宜兰一生的美好记忆之一,直到临终都不曾褪色,反而被后来的种种变故衬托得更加温柔。此时叶昭弟刚结婚,丈夫就是临近八里湾同乡张家的二公子张继良。张继良是黄安最早一批出来武昌读书的新式青年,先是就读于武昌九中,1919年黄安同乡董必武创立武汉中学,带了一批黄安子弟入读,14岁的张继良又进入了武汉中学, 现在正要毕业。

 

           姐姐家是汉口临近南京路的一栋小洋楼。姐夫虽然还在读书并未有收入, 但张家是黄安富户,是八里湾的大地主,还有一家名为“张泰兴”的商行,经营棉花和生活用品等,家道兴隆,在汉口有不止一处房产。

         汉口本九省通衢是华中重镇,自鸦片战争以来已开埠80多年,中外客商云集,是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业中心,有“东方芝加哥”之称;再加上1911年武昌首义成功,各种新思潮兴起,民国政府在武汉重点经营,很多海外留学归国志士汇聚武汉,创办各种党派、社会组织、学校和工厂,一时西风扑面而来,让这个古老的中部城市从深睡中醒来,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张继良家境殷实,性格豪爽,家里就成了黄安同族同乡的聚集点。叶宜兰就这样长住在了姐夫家。

           叶宜兰开始了中学生活。这几年是她一生中最美好时光。刚褪去娃娃气的少女,穿着斜衿白府绸上衣蓝布半裙,抱着书本,自然舒展的脚踏着一黑布鞋,轻盈地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南京路的人行道上、姐姐家的小洋楼的花园里。在校读的科目包括英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等,当然也读中文诗词古文。 她从地理课上知道了世界如此之大,在英文课里读到了重洋之外的英国是那样的生活。叶家河宁静的小村庄走出来的叶宜兰,满心欢喜地读着自己喜欢的书,感受着大都市的繁华新鲜,享受着哥哥的宠爱姐姐的照顾,还有,姐夫的关爱。 

 

 

        但是,生活决不是无忧无虑的。  武汉是政治中心,常有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随着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1927年国民政府和共产党机关都迁到武汉,在武汉有很多大人物。有一次他们去听汪精卫向武汉的学生发表演讲,汪精卫穿着黑色西装,带着眼镜,面色白净,热情洋溢 。汪精卫真英俊啊,声音也很好听,叶宜兰听得热血沸腾拼命鼓掌。 还有一次,武汉学联的人到中学来发动他们参加罢课和游行,他们就跟着大学生大部队举着小旗帜喊着“打倒帝国主义”冲进了英租界。有人被英国水兵刺死刺伤,街道上血迹斑斑,叶宜兰害怕得几天不敢上街,不过后来看到英国米字旗被摘了下来,换成了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又感到高兴和骄傲。

            但武汉从未平静,北伐军一会和吴佩孚打,一会儿被李宗仁打,蒋介石在南京又和武汉国民政府对峙,封锁武汉,武汉物价飞涨,煤油食盐等基本生活物质脱销,叶宜兰和姐姐忙着抢购米面粮油,年轻的心被家国命运牵扯着,激动和担忧,欢欣和痛心交织着纠缠着年轻的心。

          当然,同学少年还是有很多高兴的事。 那些年,黄安的乡绅子弟出来武汉读书的不在少数,都以董必武为导师和核心。叶宜兰的姐夫张继良、堂弟叶君健都是董必武的学生,姐夫家也有不少子侄也是跟随董在武汉或求学或在国民政府中任职,其中就包括一房兄弟的孩子张卓群、张培聪和张培刚。张培刚、叶君健后来都成为学界大咖,但当时和叶宜兰一样是刚从小山村出来的青年学生。他们三人本是八里湾启人小学的同窗,叶张两家也有诸多来往,此时相聚武汉,同学少年,一起游走武昌汉口,参加学生活动,更不时和黄安同乡在姐夫的家中聚会。

         每当这种时候,姐姐作为女主人就忙前忙后的招待,姐夫就和这群年轻人一起把酒论道,一会儿激情万丈一会儿义愤填。而他们都是在私塾中熟读诗文,个个都做得一手旧体诗词,雅兴所致,也把酒作诗。后来叶君健进入武汉大学外文系开始写文章也写小说,第一篇中文小说付印后,却没卖出去几本,叶宜兰和张培刚等几个朋友,骑着自行车在武汉走街串巷兜售,最后成果竟很不好;张培刚进入武汉大学虽读了经济系,可一直热爱中国诗词碰到激动感慨之时必做首诗;叶宜兰也能做诗,不过后来淹没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极少提笔了。 

1920年代的合影(后中张继良,左侄子张培琴,前中侄子张培刚,右为叶宜兰堂弟叶君健)

 

海上佳人 发表评论于
太奶奶不简单!
红茶遇上卡布奇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素心兰' 的评论 : 谢谢,欢迎常来
素心兰 发表评论于
期待更新啊!每天都来查看。
红茶遇上卡布奇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木姜子_枫华' 的评论 : 谢谢对太奶奶的评价
木姜子_枫华 发表评论于
致敬坚强、智慧的女性!
红茶遇上卡布奇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不羁的云' 的评论 : 谢谢关注,欢迎再来
红茶遇上卡布奇诺 发表评论于
谢谢关注。回顾过往,感慨良多
不羁的云 发表评论于
珍贵的历史。值得记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