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大师说”持续升级,陈丹青、郭文景再论木心,姜文“劝架”又引争议
近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与画家陈丹青围绕木心的互相回应,再次将“木心是否为大师”的话题推到舆论的舞台上。而艺术学者牟群、导演姜文等人也纷纷撰文发表观点,让这场争议愈演愈烈。
起因
郭文景怼木心,陈丹青回击
8月20日,作曲家郭文景“为了消遣”,写了一篇文章来“说木心”,主要内容是仿其语气,讽刺嘲笑木心的文风:“木心说:东方与西方最大的分异现在音乐上:东方的音乐越听人越小,世界越小。西方的音乐越听人越大,世界越大。狼子村说:纯属放屁!川江号子、信天游、草原的长调、藏区的牧歌、古琴、笛子、唢呐......我越听天越宽、地越远,最后听见人在天地苍穹间。”
尽管郭文景在文末强调“其实怼的不是木心这个人,而是一种文风和宣传方式”,但这篇文章引起了木心学生、画家陈丹青的不快,写了篇怼文回击。陈丹青先是指出郭文景对木心的评说“辞气如是之污秽,面目如是之难看,实令我吓煞”,然后指出郭文景“贵为教授,作曲精英,音坛前辈,国际名角,而竟不惜自己上网破相,悍然骂街,弟不觉得又亏又土吗?”
发酵
文艺界人士撰文回应
此事发酵后,公众号“学人Scholar”上刊发一篇名为《木心是悲剧命运代表,但不是艺术大师——致郭文景兄、陈丹青兄》的文章,作者是著名艺术学者,艺术批评家牟群。牟群开始仔细分析郭文景的文章。他认为,郭文景的评论“就事论事,直截了当”,他在其中看见了“一位艺术家的坦荡与豪放,即使是在文中爆粗口,那也是针对木心偏颇的见解与自负酸腐的自我评价”,“不足为过”。他认为,陈丹青发“雅檄”的根本原因,在于郭文景的批评“动摇了陈丹青和某些文青粉丝们心中木心的大师地位。”
在讨论木心在文学上的成就时,牟群绕开木心的诗作、散文、小说、随笔,以《文学回忆录》为例,认为其“更多常识而少独见。更多浅出而少深入”,不过是“和蒋勋、余秋雨同类型”。
关于木心的画作,牟群认为,作为画家的木心,其对绘画的理解和言论高过作品本身。他指出,“木心的图式与语境,都是来自别人,从范宽到倪云林,从林风眠到刘国松,似曾相识。境界上亦是荒寒萧索,心灵放逐,还未逃脱传统的传模移情,笔墨赋比兴的陈套。视觉上平淡无奇,并未见出奇门蹊路,摄人眼目撼人心魄的所在。看看同样在纽约流寓的赵春翔,激情喷涌,视觉颠覆,同样是融合东西,同样是抒臆明志,大师就是大师,平庸就是平庸。绘画不比文学,你要把一本书看完才会觉得被打动抑或上当被诱,但面对绘画,只需看一眼就可立断真伪高下。木心的绘画语言还有一个冒险的代价,就是对拓印、拓染的迷恋和依赖。笔墨出于本心,偶有意外肌理,象外之趣,见好即收,未可沉缅,极易借势取巧,消弥主体意识。而木心的画,大部分都是利用拓印肌理,技至末流。”
这篇文章的阅读点击量很快就突破了“10万+”,也让“木心到底是不是大师”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
升级
姜文“劝架”,网友吐槽“拉偏架”
9月14日,历史学者易中天在微博上发布一篇标题为《姜文劝架,请别开骂》的文章,称内容为代导演姜文发声,不代表本人自身立场。
易中天给出解释:“由于郭先生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作曲,陈先生又曾经表示非常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因此姜文导演授权本号独家发布他对此事的观点。”
姜文在文中表示,由于郭文景是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作曲,陈丹青又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粉丝,作为该片导演,“出来劝架”:“希望陈老多向郭老请教音乐,三人行必有你师嘛。两人行也有。木老教得你,郭老就教不得?我看可以教一教。”短文最后,还附上一首“七绝”:“陈木可观不可雕,勤能补陋难补骚。東施代有东施效,秋泯夏虫子莫号”。
有网友吐槽了整件事情的脉络:“知识分子在打文明礼貌架。一个作曲的,怼了一个搞文学的,然后遭到一个画画的人回怼。接着是一个搞电影的出来劝架,但那架劝得,更像是拉偏架,把画画的那人一顿‘暴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黄彦文
多说一句
这一切,都与木心无关
其实围绕木心的作品风格及其文学艺术造诣的讨论,这些年一直都未停过,特别是在木心去世以后,他的学生陈丹青不遗余力地推崇,也让木心平白惹来了更多的争议。
仔细分析这些争议,主要是围绕木心的生平经历、文学价值、艺术造诣以及某些“商业化包装”等展开。一方面,一批知名文化学者纷纷称赞木心的汉语写作与审美能力,是“被遗忘的大师”。另一方面,诸多木心被神话了、被高估了的观点也不时出现。
关于文学艺术成就,本就没有一个标准可言,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我们也都能理解陈丹青对恩师的极力维护,但换个角度来说,既然想让木心的成就得到更多人的关注,那也必定会相对的面对很多非议,只是希望在直面非议的时候,可以心态上淡定,再淡定一些。
木心生前低调安静,曾说过:“不用考虑把我放到什么历史位置上。没有位置,只留痕迹。我无所师从,也无后继者,从不标榜——一座崭新的废墟。不事体系,没有纲领,善于虚构实在的东西,不属于现代,不属于过去,有点像属于未来。”想来,木心如果还在世,也并不希望活在风口浪尖上,“不可出声,一出声便俗”,这便是他一生的美学纲领。所以不管怎样,这一切,其实都与木心无关,还是都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