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的风是个啥味道

我的什刹海(三):什刹海的风味

说我们长在什刹海的孩子是喝什刹海的风长大的应该没错,四合院和四合院里的老房子没有不透风的,谁家吵架,谁家出事儿,谁家吃什么都不是秘密。所有的滋味都在风里。

电视剧中《什刹海》的男主人公庄老爷子是京城名厨,他家人挂在嘴边的都是什么满汉全席,人民大会堂国宴上的百鸟朝凤等等。其实细究起来,这是电视剧的一个漏洞。那庄老爷子七十多岁,他18岁的时候做满汉全席,也就是五十多年前的中国60年代,那时候三年困难时期,谁家吃得起满汉全席?连中南海估计都没有。

(剧照:庄家菜百鸟朝凤)

我长大的70年代吃的东西都是凭票儿的,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北京除了米面油糖鱼肉鸡蛋等限制以外,冬季的大白菜也是按人头发票儿的,另外凭票分配的还有白薯/红薯。

冬储大白菜在北京是件大事儿,那时好像每年的份额人头10斤或15斤不等。我父母是军队户口不算,我家和姑姑家都加起来有8口人,一次分派下来也差不多有100斤大白菜左右。大白菜按质量分三级,每级也是定量购买的,没得挑。当时是由烟袋斜街的合作社分的,按片去交钱领票,然后排队等着分。分到一堆,你自己慢慢往家搬。100斤大白菜怎么也有30-40颗?我们家白天就是奶奶、大姨两个小脚老太太和我们三个小孩,这些菜搬回家真挺费劲的。如果等晚上上班的青壮年回家搬的话就得有人看着,猴冷的天谁愿意在外面站一天?所以那时候储存大白菜真是力气活!白菜搬回家储存也是麻烦,不能太热烧了心,也不能冻。我家的堆放在北屋的屋檐下,用棉被盖上,最差的三级菜用来泡上一大缸酸菜过冬。那时每年还分配一次红薯,发红薯和发白菜的程序是一样的,只是量少,跑两趟就够了。

大白菜没有可真是过不了冬,那个年代除了白菜,冬天能吃的菜也就是萝卜、土豆什么的,豆腐有卖但是要花粮票。北方白菜的做法挺多的,除了煮汤、炖肉的时候放菜叶以外,白菜帮子用途更多,可以炒丝、炒片、炒丁,醋溜、凉拌,做馅儿,另外还用来做酸菜,泡菜,腌辣白菜等等,所以要问什刹海的风什么味?其他季节先不说,冬天肯定是大白菜味儿。

夏天就是西瓜味儿了,便宜解暑,天天都吃,一次买上一两个放在水盆里拔着。

70年代的北京虽然穷,但是北京人对节气还是很讲究的,到什么时节吃什么东西。过年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立春烙春饼我都写过博客,另外端午要包粽子,中秋打月饼也都是必须的。既便有些东西城里买不到,非法也要买。比如: 端午节包粽子的粽叶,绑粽子的马莲草都要从小贩儿手上买。

据说文革前,胡同里的小贩特多,吆喝声儿四季不断:磨剪子磨刀,锔盆子锔碗儿、拾掇家具的,卖各种小吃儿和杂货的。北大的侯仁之教授因此曾称赞:什刹海是京城最富人民性的市井宝地”。 文革开始后不让这些手艺人和走街串巷的小贩来了。我见过来家里锔锅的、紧藤椅的,卖江米粽叶的都是偷偷来,干完活悄悄走。但既便冒着风险,北京人过节的吃食上还是不能含糊的。

我家因为父母都在部队住、吃食堂,省下不少粮票油票可以填补家里,部队发的粮票儿是全国通用的,换东西比较好使。奶奶是非常好客的人,我妈家的亲戚来北京都住在我家。那个时代家里来了外人东西就真的不够吃,所以奶奶有时候会从非法的小商贩儿手上换些粮食。

中午和晚饭的时候,胡同里到处飘着饭香,无论是炸酱味儿还是大葱、大蒜味儿都特别诱人。

在北方的饮食中面食花样多,以此弥补青菜的不足。我家大姨和奶奶的面食都做得非常地道,以前我说过,大姨烙的饼天下第一,无论是葱油饼、糖饼还是肉饼,都是我吃到过最好的;我奶奶会烙一揭14层的春饼,我家的饺子,馒头,花卷,枣糕,发糕,手擀面也都是一流的。

不知道大人们是不是顿顿吃得饱,反正我们孩子长大该算是不缺吃少穿的,除了饭菜,糖果、点心也不缺,爸爸一年两次还会从远郊用部队的车子拉回一些新鲜的苹果和雪花梨,所以水果也有得吃。但也仅此而已,像电视剧里演的那种讲究是绝对谈不上的,不说别的,就庄家中秋节那一大桌菜,我是从没见过的。

别说做一大桌了,邻家有的孩子饭都吃不饱的。文革初期我家的东屋分给了一家姓马的。马家两口子有四个孩子,日子过得挺紧吧。我就亲眼看到马家的大女儿到我家偷吃的东西,被她爸爸胖揍了一顿,吓得我觉得是自己做了坏事儿。

真正的老北京满族我接触的并不多,电视剧中庄老爷子娶了个格格,吃的方面讲究多些也情有可原。据说我爷爷当年算是挺好吃的,常下馆子。鼓楼大街上的马凯餐厅和银锭桥头的烤肉季他都常带表哥们去。我和两个妹妹都不吃羊肉,烤肉季是清真,我们吃不来。姑姑家比较爱吃,有时候去烤肉季买个它似蜜或者黄焖牛肉给午饭加菜。

烤肉季大概是70年代什刹海边上最有名的餐馆了,过去烤肉在楼上,楼下是卖早点和小吃的。有地道的北京小吃:油饼、油条、焦圈儿、糖耳朵、豆汁儿、豆浆、炸糕什么的都有。

烤肉季的旁边是个粮店,我们买粮食、切面都去哪儿。1975年烤肉季着了一场大火,旁边的粮店也一块儿烧了。

(图:河右侧就是烤肉季)

那天晚上我们都在河对岸观火,看着救火的人从粮店往外搬粮食。好像因为街道太窄,消防车不能及时通过,消防员把管子接到冰河里取水灭火。我不记得在那里呆了多久,只记得火烧得越来越旺,站在河对面都能感到脸被烤的发烫。第二天早上大姨说我一晚上梦里都在喊救火,一定是吓到了。那以后烤肉季楼上好多年都没有开门儿,再一次进去是九十年代末,我回国带AL去吃了一次。

现在银锭桥那一带开了好多餐厅酒吧,电视剧中庄老爷子要盘下来那家庆云楼说是挺有名的,我没听说过,但确有此店。而里面演到的会贤堂是一间著名的老字号。

(上图:电视剧什刹海剧照)

(上图:会贤堂原址)

会贤堂原来位置在现在的前海北河沿儿18号,70年代这个餐厅已不存在,那个院子是音乐学院的宿舍,一个两层楼的大杂院,我小学有四个同班同学都住在里面。其中有我的闺蜜小雪,她人现在住西雅图,父亲曾是音乐学院的音乐学教授。小雪曾经写过一段儿会贤堂的往事:

会贤堂始建于1875年大清光绪元年, 原为礼部侍郎斌儒的私家住宅 ,1890年由山东济南府人改建为会贤堂饭庄, 是京城最著名的八大饭庄之一。

当时 门口儿的马头墙上挂有 会贤堂饭庄铜牌, 大门门簪上镌刻“ 群贤毕至 “四个大字。五四 运动后很多著名知识分子在此探讨新文化运动、 很多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在此演出(后院有大戏台。 77卢沟桥事变后为满洲国住北平办事处, 日本投降后 被国民党政府没收,1947年 辅仁大学购买产权 改为校友楼,1949年后成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教职工宿舍 又称三院宿舍。(by 小雪)。

因为小雪和其他同学的关系,我常去这个院子里玩儿,那里有四十多户人家。那时候我小,不懂得厉害,后来听小雪一抖搂,才知道当时院儿里和我擦肩而过的那些男男女女全是中国鼎鼎有名的艺术家,是个真正的“会贤堂“。。。

(待续,什刹海的人)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别说大学食堂的东西有种特别的滋味,现在我回去又是还去大学食堂吃饭,找感觉。大白菜到了国外成了稀罕东西:-)
momo_sharon 发表评论于
我上大学那时,每到冬天看到北京人的阳台上都是大白菜、土豆和大葱,觉得很不可思议。我姐的大学同班同学有几位北京的,她们每年寒假回北京都带各种蔬菜,说北京一到冬天啥都没有。

现在好了,物资流通,东西南北啥都有。

我最喜欢北京的馅饼。我所在的大学食堂曾经列为北京市高校第一名,面食做得非常好。我不吃米饭,换着吃面食。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我和妹妹那天也说,就算我们当年算吃得不错的,其实也就是面食和白菜的变化,馒头花卷蒸糕营养价值一样,就是变个样而已,白菜再怎么做也是白菜,人们变着法做,但食材还是有限的,吃饱就知足。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云霞姐姐' 的评论 : 云儿也说说呗?你的老北京什么样?离家卅载,物不是人亦非。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元亨利' 的评论 : 我也加了关注唐师僧的一镜到底。我80年代中以后就不在那里了,这四十年的变化太大了,都是我不知道的。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被你一说,顿时觉得我家吃的都不是人饭了!!~~~
云霞姐姐 发表评论于
王妃写得真好,那年代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好亲切,谢谢你带着我们一起回忆老北京…
元亨利 发表评论于
唐师曾在油管上发了很多视频,都是以什刹海为中心,他们家在那住了100多年了,他遛狗经常经过会贤堂,恭王府等等,总会说,这是假的,真的在那边之类。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估计回不去的不止你一个,咱不能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是吧?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回复大马哈鱼和黑贝王妃:我出国的时候,我周围的人说米国大虾特便宜、可以天天吃炸鸡。我真的对此嗤之以鼻。为了吃我才不稀罕出国。我出国是想要电影里看到的一切,汽车洋房,快乐的一家人。尽管如此,我对吃有最起码的要求,我要顺口,要品味。先不说后者,那吃大白菜的日子跟嚼蜡一样,要是再这么过10年,不能容忍,特别是尝到甜头,再也回去嚼蜡的日子了。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家宴' 的评论 : 谢谢家宴姐,周日愉快!
家宴 发表评论于
王妃,那风的味道都在你这些暖心的字里行间。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蓬莱阁' 的评论 : 哈哈,被胖揍过的人可就是疼痛的回忆了,记得那女孩被打的鬼哭狼嚎的,吓死人了。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方玉' 的评论 : 换煤气都是后来了,我们那时还烧蜂窝煤的。方玉提醒我,应该说说冬天北京取暖的事儿,也是古董级的景儿。谢谢留言!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70年代的美食就是家常菜,和现在没法比的,松松做的肯定比那时候的饭好吃。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马哈鱼' 的评论 : 我们南方好像不挨饿。。。北方农民也挨饿,老百姓那时真的是穷。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遐西,在我这儿失传了,我妹说她会,但是14层还不行。我以后跟她学学。(有必要学吗?:——)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你比我还北京,炒肝儿我不爱吃:-)
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买了半颗大白菜花了5刀,估计这价钱那时够一家人吃一冬天白菜的:-)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aoyueyue' 的评论 : 文中的小雪就是13中的学生。柳荫街也在我们的活动范围之内,大翔凤出去不远就是。握手邻居!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遐西的评论:14层春饼是我奶奶的最好记录,后来传给了保姆大姨,我爸也能烙7-8层,我妹说她会烙,但是到不了十几层。方法没什么特别,关键是和面的技巧,层薄但是不破。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那日子再给我10年寿命也不愿回去//哈哈,看来要给弄弄吃点儿忆苦饭了: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墨尔本大叔' 的评论 : 小时候食品供应是限量的,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走朋友串亲戚会给别人家带来粮食上的困难//小时候我也不知道,还特喜欢家里来客人。现在想想,钱是一回事,定量不够有钱也没办法。真的不知道那些年大人多操心。地震那年什刹海一代因为房子太老,破坏挺严重的。我们家在什刹海体校住了三个多月地震棚。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拿铁咖啡' 的评论 : 我们经历过快速变化的年代,也是一种奇特的经历了,知道什么是清贫,什么是富足,是吧//的确,我们一代人活得很有意思,日子过山车一般,能活下来到现在,再回首往事,觉得我们很富有!谢谢拿铁跟这个系列!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 记得王妃说过不大会烧饭,是过于谦虚吗?//还真不是谦虚,不会做也不爱做。但是从小看大人做面食,也懂一点儿。我妹比较擅长吃,她在电话里给我不少补充。我长这么大没自己发过一块面:-)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菲儿回去看一下剧里的京菜,挺长姿势的,我学了两招儿。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谢谢,那我就再写一段儿。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溪姐姐' 的评论 : 中南海那时候可能还真不像现在当官儿的好吃好穿,估计就好个色吧:-)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波城冬日' 的评论 : 我记得小时候有个动画片,写上海弄堂里一个卖糖果的老“反革命”,试图腐蚀小孩子唱“糖儿甜糖儿香,吃吃喝喝喜洋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鼓吹读书无用论。忘了名字了。估计这个电影以后上海也没人敢走街串巷摇拨楞鼓了吧。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要说茅台那么便宜,屯上机箱现在大发了:-)
茯苓夹饼北京人都爱吃,可我不喜欢吃,不知道为什么。仿膳的东西现在做的真不如以前好,大概我们不缺嘴,所以不像以前觉得什么都好吃。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对呀,家里男孩子多的那时候吃香,我们也要找男生来帮忙搬才行。
蓬莱阁 发表评论于
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我在文章里发现了一个特有意思的词儿“胖揍”。我表弟打小就经常被我姨胖揍,这两个字生动形象,绝对是中文词汇里的精品。
方玉 发表评论于
描述得太栩栩如生了,仿佛一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的什刹海版。
由搬大白菜,还想起了那个时代的换煤气罐,,
南山松 发表评论于
那么多的老北京美食,读着就觉得好好吃啊:)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暖冬cool夏' 的评论 : 气候影响大,我们南方好像不挨饿,地里总有东西在长啊!
暖冬cool夏 发表评论于
跟遐西一样,十四层的春饼,这手艺有没有失传啊? 七十年代是吃不饱,我记得七十年代末都还吃不饱的,好在王妃是军人家庭,没有吃到多少苦:)王妃这系列写得好。周末快乐!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哎呀十年都不换?有骨气!
麦姐 发表评论于
北京小吃我每次必点的是炒肝儿,怀念那浓浓的腻腻的味道。冬天储白菜,夏天吃西瓜,北方人估计都经历过。那大白菜,当时真的都吃倒胃口了,可现在在国外,感觉大白菜真的是个宝,可以做很多花样,变成了我最爱买的菜之一。王妃的记性是真好,期待王妃的下一篇。
laoyueyue 发表评论于
想念什刹海,我初中高中都上的十三中,难忘的青葱岁月.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axi' 的评论 :哇,14层的春饼!:)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拿铁咖啡' 的评论 : +1谢谢王妃分享,越来越细致!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想起小时候冬天的饭菜就噁心,没一点想吃的胃口。我妈爸忙,每天的晚饭都是我姐做,她也是孩子,就会做面条,白菜胡萝卜,我妈说跟和猪食一样。只有周末我妈给我们做一顿可口的饭菜。那时候买大白菜一二百斤地买,放楼道。那日子再给我10年寿命也不愿回去。
墨尔本大叔 发表评论于
小时候食品供应是限量的,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过走朋友串亲戚会给别人家带来粮食上的困难,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家长奖励去北京过暑假,住在朋友家里,偶尔也吃黄面窝头,细粮确实不够吃。朋友家兄弟姊妹六个,父母都过世了,靠大哥大姐领着过生活。两个最小的男孩跟我年纪相仿,能够玩到一块去。谁知道没有过几天,碰到唐山大地震,睡地震棚,住工厂的汽车上,不久,就被焦急赶来的母亲接回家去了。
拿铁咖啡 发表评论于
谢谢王妃分享,越来越细致!
拿铁咖啡 发表评论于
七十年代物质贫乏,八十年代开始就越来越好了,尤其是各种副食,北京的各种面食点心越来越多。不过到了九十年代才可以逐渐用小康这个词,肉食水果糕点餐馆,越来越普及丰富多彩,我们经历过快速变化的年代,也是一种奇特的经历了,知道什么是清贫,什么是富足,是吧,问好王妃。
xiaxi 发表评论于
记得王妃说过不大会烧饭,是过于谦虚吗?看你描述你大姨和奶奶的面食手艺,俨然是行家口吻。我奶奶会烙一揭14层的春饼,佩服啊!这厨艺不知有没有被传承下来?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1庄家菜太吸引人了!

不过我和王妃,领导一样,印象最深的就是北京冬天实在是没啥吃的,白菜还要拍大队买:)

上次回去,在酒店吃了不少北京小吃,早饭有个柜台就是专门吃油饼、油条、焦圈儿、糖耳朵、豆汁儿、豆浆、炸糕的。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好看!
小溪姐姐 发表评论于
自1949年后,别说三年困难时期,猜想中南海啥时候都能摆满汉全席。平头老百姓吃好的多了,是2000年后?王妃的文笔细腻老道,老北京故事越来越精彩,‘好’大声喝个彩!
亮亮妈妈 发表评论于
看到第七集了,喜欢。王妃一眼就看出破绽了:)当年供应紧张的时候北京算是最好的,不是说全国人民都支援北京吗:)我还记得在西单菜市场排队买平鱼,外出比赛路过北京一准买茯苓夹饼。那时候的茯苓夹饼比现在卖的好吃多了。八十年代初的北海仿膳每道菜做得地道。特别喜欢圆梦烧饼。还有豌豆黄,小窝头。那时候茅台才8块人民币一瓶。忒便宜了。
波城冬日 发表评论于
我也闻到了什刹海的味道,攒心里飘不走的。
我记事也七十年代, 那是我们弄堂里小贩也常见,磨剪子磨刀,锔盆子锔碗儿、拾掇家具的,卖各种小吃儿和杂货的,哈哈,还有爆米花的。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写得真好!记得小时候在北京,我家分的大白菜我得搬到四楼,爬楼梯,用洗衣板搬。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马哈鱼' 的评论 : 马哈鱼要坐吗?后院的池塘够你玩儿了吧?哈哈!
你别说,不写文儿也想不起来这些往事,一下笔就记起来了。我还有我妹帮我:)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是的,剧里的吃的太讲究了,现在和过去两重天啊!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周末愉快,沙发给你留着:)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妃娘娘的记性越来越好,编剧的真该请教资询一下她^_^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哈哈 今儿还有座儿^_^
多伦多橄榄树 发表评论于
我也被庄家菜迷住了,这是一部美食电视剧!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沙发坐好,出城了,回头过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