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却受益终生的校航模队经历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27期 | 何毓宁 645

入队奖励

大概是水土不服的原因吧 ,1964年入校后我就一直低烧不断 ,多次在校医院住院 ,耽误了不少课程。校医曾按课时不足的规定建议我休学一年 ,吓了我一大跳 ,再发烧也不敢去看病了。但入校开始的缺课已使大一上半学期的成绩不甚理想。到了大一下学期 ,随着身体渐好不再缺课 ,我的成绩也有很大提高。

到大二刚开学时 ,年级辅导员董会双老师(也是58级留校的学长 )告诉我 ,我上学期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全5分。当时全年级共三人获得全5分 ,他非常高兴 ,不仅送给我一本他自己用过的德文教材作为其个人鼓励 ,而且愿意推荐我参加校航模队。就这样 ,董老师在政治挂帅、又红又专、风头正盛、全5也不吃香的无奈年代 ,悄悄奖给我一个比现在奖学金还要珍贵的奖品。

记不清董老师为645推荐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反正我在航模队的活动中非常孤单,孤单到自己不好意思与人交谈 ,年级内也无人问津。到文革一开始 ,学校停课 ,航模队的活动也就彻底自动停摆了。

校航模队里没有老师 ,纯粹由同学们自主管理。记得当时的队长是61 级学长夏源明 ,队员有62级的虞吉林、陈玉龙、63级的何埜熙等 ,都是航模狂 ,只可惜没有女生。

在我这个低年级新队员的眼里 ,这些学长老队员都是令我五体投地的学霸师傅。说学霸,是指他们个个学习成绩优异 ,例如何埜熙英语特牛 ,大二就通过了英语毕业考试 ,当我第一次听说学校还有这种提前过关的考试制度时 ,我不开窍的保守脑袋不亚于醍醐灌顶。说师傅,是指他们个个身手不凡 ,动手能力极强 ,我所有航模的知识与技巧,都是他们言传身教 ,他们犹如我在大学课堂外的第二老师。

曰常活动

校航模队的活动地点位于教学大楼主楼西头的地下室内。主楼西头有一个楼梯 ,楼梯口的正南是小邮局 ,正西连接物理楼 ,连接过道的下面是南北通行的大门洞 ,北面楼梯底下就是地下室的入口。

进入地下室时扑面而来各种浓烈的气味 ,包括香蕉水味、发动机燃料和润滑油味、涂布油味等。靠大门的中间走廊里有笨重的钳工台 ,上面除台钳外还有砂轮机和钻床 ,钳工台还兼作发动机试车台。屋里屋外到处是航模用薄桐木板和各种刻制出的桁架、桁条 ,桁架和桁条粘接成型后 ,贴上绵纸再刷上涂布油 ,就变成又轻又结实的机翼和机身。航模发动机的燃料中需要调入适当的润滑油 ,调和比例经常需要试车确定 ,每到试车时地下室内就充满了发动机高昂的尖叫声 ,同时也散发出更浓烈的废气废机油味。

校航模队的活动完全是课余的 ,也完全是自由的 ,校航模队很少开会 ,互相之间也没有多余的废话 ,学长们来了都默默埋头干自己的活。我作为新队员主要是熟悉各种工具 ,自制一些自用的工具 ,从此学会了磨刀、磨钻头。再就是给学长师傅们当助手打杂 ,不知不觉中接受到第二课堂的培训。

机场试飞

制作好的航模需要试飞确认性能 ,试飞需要较大的飞行空间 ,一般只有机场才能满足试飞的空域条件。校航模队最主要的集体活动就是星期日到良乡机场试飞。每到试飞曰就忙坏了夏渊明队长 ,又是提前联系斯柯达大轿车 当年校车很少) ,又是提前到食堂用饭票换干粮 当年吃饭要粮票 )。当然还要把所有试飞所需的航模器材打包妥当。第二天早出晚归 ,试飞的技术活都是学长们的事 ,我也就是跑前跑后当跑腿打杂的 ,跟着见识见识各种机型的试飞流程 ,培养培养航空素养。

印象颇深的是有一次试飞无线遥控飞机 ,航模失控 ,向西飞出了遥控范围 ,一去不复返 ,追到机场尽头也追不回来。后来听说航模飞机一下子飞出了好几个县 ,直到燃油耗尽、降落在河北省的某县 ,那边打来电话后 ,我们才派人取回。

科普表演

听队里的学长们讲 ,校航模队参加过全国比赛 ,得到过名次 ,那个年代在国内航模界也是小有名气。航模队还举行过科普性质的航模飞行表演 ,但我在队的时间很短 ,从1965年下学期到1966年上学期不到一年时间内 ,我只经历过一次表演。表演地点就在学校大操场上。

其中 ,印象最深的就是线控双机格斗的表演项目 ,线控是指用2根细钢丝从机翼一侧的翼尖内穿出来 ,由地面上的人员操控细钢丝 ,可以在以线控长度为半径的半球内任意升降飞行 ,或完成过大顶、翻筋斗等特技。如果二人二机同时起飞 ,各个飞机后面贴上纸条 ,互相追逐 ,以咬掉对方纸条为胜。该表演气氛热烈 ,观者甚众。

布局无线遥控

夏渊明队长当时特别重视无线遥控方向 ,不知从哪里搞来一屋子的、比一个实验室还要多的十几台电子仪器 ,又动员了好几个646 ( 无线电系 )的同学加入航模队 ,其中戴习为 后在微软工作 )、许周沄 后在王码电脑工作)等 ,都是后来颇有成就的名人。当时 ,夏渊明队长指定我作为5系 力学系 )的唯一代表 ,与6系 无线电系 )的新队员一起在电子仪器室活动攻研无线遥控。

电子仪器室的活动方式也是完全自由式的 ,自选目标 ,自行设计 ,自己制作。我选择的目标是为电子管遥控设备供电的轻便式半导体电源变换器 ,制作调试成功后不久,
文革开始了 ,电子仪器室的活动也就从此没有以后了。

现在回头看看 ,当年的作品只不过算是目前最普通的DC -DC电源模块 ,但在文革开始前中国第一个锗三极管问世也没几年 ,夏渊明队长能搞来一对珍贵的大功率管 ,已是非常了不起了。再看看现在中国引以自豪的察打一体无人机的水平 ,更为夏渊明队长的远见卓识叫绝。也不禁令人遐想 ,若无文革,当年的校航模队最终会成就几何?

受益终生

我本来天生喜爰无线电 ,到高中更变成无可救药的电子爰好狂 ,甚至极端到高考时自作主张故意放弃报考无线电专业 ,这私底下天真的目标是〃双专业〃,先报考一个第一专业以接受常规科班训练 ,而把无线电作为第二专业 ,在强烈的个人爱好驱使下 ,自信一定能够产生足够的自学动力。董会双老师的慧眼和奖励、夏渊明队长的远见卓识使我悄悄实现了这个小小的理想 ,我深感这可能正是科大式激励潜能的独特传统。

回首审视 ,文革前我不过学了两年普通基础课 ,文革打断了专业学习 ,分配后的工作更与原航空热物理专业越离越远。科班专业虽无指望 ,但也并非一无所有 ,董老师和夏队长悄无声息为我创造条件 ,以让我自由发挥、自由创作 ,为我以后信心百倍地追赶电子技术的发展潮流打下了基础 ,以致一晃就从事了一辈子的电子工程 ,仅以半路出家的起点而能小有创作 ,真该算是受益终生。为此 ,我终生感谢董老师和夏队长 ,更感谢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一种鼓励自由发挥的科大精神。

文图编辑:徐淼淼,陶李,黄剑辉

排版编辑:许赞华,俞霄

中国科大《科大瞬间》常务编委: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陈锦雄 812 | 刘扬 815
黄剑辉 815 | 滕春晖 8111

投稿邮箱:kedashunjian@gmail.com

公众微信号:USTCMoment

guangquan 发表评论于
我中学也曾参加校航模队,也曾跟在失控的飞机后面跑了好几里路,最后在一个池塘边找到。谢分享!点赞!
chufang 发表评论于
我知道夏渊明同学。他以前是中学航模队的组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