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先辈太极拳师论太极精选 (2)

薛中天(Zhong-Tian Xue 騮春)在2015年出版,2017年再版的瑞典语版本“太极拳”一书经他改写、补充和重新整理而成的中文版本现在文学城与读者分享了。笔者是在分子遗传学领域的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曾在美国,丹麦和瑞典工作。这本书是由中国在瑞典的太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七章先辈太极拳师论太极精选 (2)

 

5. 太極拳說十要 楊澄甫

一、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涌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三、松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五、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墜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于外家之斷勁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洫。溝洫不塞而水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充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所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所雲︰“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八、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雲︰“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外合為一氣,則渾然無間矣。

九、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續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又曰︰“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十、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慢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僨張之弊。學者細心體會,庶可得其意焉。

 

6. 杨式太极拳的秘诀

太极拳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在1931年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传下来一对杨式太极拳的的秘诀:乱环诀和阴阳诀给他的朋友,另一位大师曾寿昌。曾寿昌是浙江省绍兴全国武术学校的校长。

                              《乱环诀》 

       乱环术法最难能,上下随合妙无穷。

       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能拔千斤重。 

       手脚齐到横坚找,掌中乱环不落空。

       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 

 

《乱环诀注释


第一句:乱环术法最难能,上下随合妙无穷。此句说明太极拳的运用,以圈环方式为变化的基础。乱环是表示太极拳没有固定的圈环方式,例如在手法上有高低、 进退、出入、 攻守都走圈形,而圈是变化的,有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斜圈、正圈和有形圈与无形圈的区别,并且又分以大克小,以斜克正,以无形克有形。 什么是无形的圈?就是在出手动作中,随时都在螺旋力量的范围之内,这和螺丝力量要成为动作中的习惯力量,所以虽然用手直入直出,但是只要接触对方的某部, 便显示出直进是由螺旋力在推动的。由于这种螺旋力的主导作用,就能随着对方的来手上下进退,并能在顺随之中相机地发挥螺旋力以入手克敌。

第二句: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此句说明将对方诱入我的无形圈内,对方失去了主体力量,受我乱环螺旋力量牵制以后,即可随时达到得心应手的机会。而且,这时只要以四两的劲,即可发 动对方的千斤之力。俗语所谓“四两拨千斤”是以小力胜大力之意,并非纯四两来拨真千斤。拳诀说“练成千斤力,只费四两功”。是说要有千斤的收获,只用四两的力量达到成功。例如对方以全身整力如同千斤之势来袭我时,因我用圈环法,滑走来力,使他失去重心,就可以用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势,达到制敌之目的。倘若 四两的力量不成功时,尚有似千斤之力在后接应周旋,也并非以纯四两敌真千斤的说法。 
 
第三句:手脚齐到横坚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此句说明在用乱环时发出整力的方法,按发力可以分全部力与局部力,全部力是把全身整力发出去,局部力是四肢单发的力量。要想发全身整力必定手脚齐到才可以。拳诀上说:手到脚也到,打人如蒿草。手到脚不到,打上不得妙。就是说要发全力冲击对方,需要手脚齐到,才可奏大效。横竖找:是找对方的横侧方,来进我的坚正方,就是向对方横侧进击,可以使对方失去重心,而不得守其中心。在我用乱环时,虽然对方陷入我的圈环内,但必须向对方的横线处发击,用我正直线的力量,再加上手脚齐到的方法,才可以以小力胜大力,着法才不致于落空。 
 
第四句: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究竟怎样运用乱环的方法,才可以得心应手的运用呢?例如当我向对方横侧身发击时,所进击点为发点,并且要找准对方的跌落之点,由发点用全力直向对方的落点猛击,才可以收获全功

 

                              《阴阳诀》

       太极阴阳少人修,呑吐开合问刚柔。

       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生尅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显轻勿稍留。

 

《阴阳诀》注释

第一句:太极阴阳少人修,呑吐开合问刚柔。

阴阳包含着两个对立的性质和现象。例如:反正、软硬、刚柔、屈伸、上下、左右和前后等。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钻研这个道理的人现在还不多。呑吐和刚柔在太极拳十三法中占两个法。这两个法在开合动作中来运用。例如平推四手,称为合手,即是以吐法为首要,以呑法为次要,以柔当先,刚劲紧随其后, 尽量使用推法,此推法即如同吐出一样要脆、要快、要冷、要急。如由推手分开,出了平推四手的原则,即称为散手,即是以呑法为首要,吐法为次要,以刚劲进 击,尽量施展打法。此呑法职蛇吸食之状,也须要冷、急、快、脆之突击法。此句说明和对方交手后,由开合之分,运用呑吐之法,发挥刚柔的劲,刚和柔就是阴 阳,刚属阳,柔属阴,也就是说开合呑吐之分,合手阴阳虚实之现。

第二句: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

正隅和收放,占太极拳十三法中的两个法。正是四个正方,隅是四个角度,用我的正方向对方的隅方进攻是手法上的必要路径,如果正对正就要犯冲撞(也叫双重)就要互相顶劲,角对角就要犯“轻对轻全落空”的毛病,必须以重击轻,以轻避重,才不失致胜道路。收放,是先诱对方深入,也就是俗说:欲擒先纵之理。收放先向怀中带进,放是趁势放手向外击出。此句说明,在和对方交手当中,要利用正和隅两方的机会进退,再按收放的方法进击,在动静变化中从容对待,随机应变。

第三句:生尅二法随着用,闪进全在动中求。

在用手法时,有生的手法,就是先发制人的手法。有尅的手法,就是防备对方进击的手法,生手与尅手要紧密配合着应用。

如果对方来势凶猛,不及还着时,必先闪开他的锋锐,虽然是闪,但不可失去还手的余地,要做到:逢闪必进,逢进必闪。拳诀说:何谓打,何谓顾。打即顾,顾即打,发手便是;何谓闪,何谓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这是说明闪进和顾打是一致的行动,不可截然分割使用,这些都要在动中随时注意。

第四句:轻重虚实怎的是,重里显轻勿稍留。

武术上的摔法,打法的用劲和用力,不出三个劲,即轻劲、重劲和空劲。轻、重、空这三个劲路也就是小力、大力、空力。按说大力可以尅制小力的,可是太极拳?清求以小力制大力的技术,也就是用小力巧制拙力的技术,这里关健问题在于轻重、虚实的变化。

武术中的轻重变化是和虚实分不开的。如和对方交手,发觉重里显轻的时候,就应立即发手,只要遇力不顶,就要顺着力的趋向进攻,这样击无不中。所以说“重里现轻不稍留”达到此地步,必在轻重虚实上运用纯熟才可。

关于轻重用力方面,有单重和双重的分别。如在练拳时前腿虚后腿实,(即重心在后腿)叫单重,双腿着地力量平均叫双重。按实际运用上说,单重和双重的意义不在 将重心放在前腿或后腿上,而是运用劲的出发点上。所谓随重用轻,随轻使重,才能发挥轻重的效能,拳诀说:“双重行不能同,单重倒成功”就是说:双重是力与力争,相持不下。我欲去,你欲来,结果是力大制力小。单重是:我用力击出时,使对方处处落空,这在武技上说是最上的高手。

这里所说的轻重,就是分清单和双,单双和虚实在太极拳十三法中占两个法,另外半法是重(中)字。按重和定合为一法,因为定和重有紧切的关联,定是稳定,重和中不能离开 定,通常说:逢中必定。太极拳中所讲的力是中心力和重心力。用在技击上,是用我的重心力向对方的中心进击。重心力是在我对准对方可击之点(定)即将全身之 力集中于手掌上或拳上,这掌和拳就是我发力的重心,我手的着落点即是对方的中心点。简单地说:就是以重击中,以定用手。

 

7. 关于呼吸法 曾寿昌

呼吸系统与心脏血管系统密切相关. 呼吸的正常与否,须依赖调整来控制,如佛教的坐禅入定,道教的吐纳练丹(丹田)均以调息为主要部门.佛教天台宗,即有"修习止观坐禅"法.唐代僧人智页说"脐下一寸名优陀那,此即丹田,若能心守此不散,经久多有所得".又有[定慧双修]说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其法也重在丹田.

太极拳的"气沉丹田"等于腹式呼吸,因为吸入气必须灌注全身.而灌注不仅到胸部为止,肺活量不够推气贯身,且步沉入丹田成为局部活动,而用腹式呼吸,气从鼻吸入达肺,肺部膨胀推动横膈膜下压起体内按摩,一上一下地把气由上焦,中焦,下焦散发到四肢万骸,使体静脉血液回流和淋巴循环,从而消灭淤血及潜在的病因.气沉丹田即用"沉"以调整呼吸.

呼吸有深呼吸,顺呼吸,逆呼吸和自由呼吸等,调整时任采一种,不过都以到丹田为主,初学者常采用自由呼吸,以后再采用腹式呼吸.

 

8. 太极拳中气之呼吸及运气法 炎林

人称太极拳为内家拳者, 有三因也. 一为儒家之意, 所以别于方外也; 一为节拿抓闭等技, 行之于内而无形也; 一为内部气之旋转运用(锻炼气神)是也.
太极拳中初步气之呼吸, 专鼻而不尚口, 与普通以鼻吸口呼者不同. 且至艺高时, 胸腹中之气 (出自中焦), 可分为上下二层 (俗谓先天气、后天气). 呼时上层气 (后天气) 由鼻呼出, 同时下层气 (先天气) 反降入丹田; 吸时上层气由鼻吸入, 同时下层反由丹田逼上. 此种境界, 俗曰气通. 凡练习正宗太极拳术, 至相当程度时, 均能达之. 然初习者, 可不必过分求之, 以免妨碍拳式姿势, 祇求动作和缓, 呼吸自然, 周身舒适而已. 否则屏压抑制, 勉强使气降沉丹田. 势必易入岐途, 下部发生痔疾肠疝一类病症. 但至相当程度后, 则气之呼吸, 如何运用, 亦不可不加注意. 若不知理, 即不能达太极之圣境.《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云: “能呼吸, 然后能灵活.”意即呼吸与动作, 当求其互相合拍. 应呼者呼, 应吸者吸. 盖吸则为虚, 呼则为实, 知之然后身体自能灵活. 否则虚实不分, 练习太极拳之真谛全失, 因太极拳最注意虚实也.
普通教习授徒, 分为内外两部. 内部为呼吸, 外部为拳势. 往往仅教外部, 而不授内部. 此乃授之不得其法, 反滋弊端, 故不如听其自然, 日久或能知其诀窍, 非谓教者故意不肯示人也. 惟本书为指示初学者应有之常识, 不能因噎废食, 故亦详述其运用之法.

大抵在盘架子之时, 出手为呼, 收手为吸; 升为吸, 降为呼; 提为吸, 沉为呼; 开为吸, 合为呼.
动步转身及各式过渡之时, 为小呼吸. 小呼吸者, 即呼吸不长, 又呼又吸, 而含有稍停息之象也.
在推手时, 按为呼; 挤为呼; 履为吸; 掤为吸; 化为吸; 被履为自然小呼吸. 此小呼吸, 乃求心静,. 心静则可视听对方之行动, 而不致有误. 如被挤被按至不能再吸时, 则改为呼. 因使吸进之气, 散于四肢也. 故呼之不能再呼时, 改为吸; 吸至不能再吸时, 改为呼. 呼与吸, 原可循环而变更也.
在大履之中之呼吸, 闪为呼; 靠为呼; 按为呼; 履为吸; 被靠为吸; 被履为小呼吸; 转身将按未按时为小呼吸; 其也动步未发劲时亦均为小呼吸. 因求其静而能视听, 且有沾黏劲也.
剑、刀、杆、散手等呼吸运用, 亦与盘架子者同. 即出手为呼, 收手为吸; 升为吸, 降为呼; 开为吸, 合为呼等等, 恕不敍述.
至于内部气之旋转方式, 分为先天往后天、与后天往先天二种:
(一) 由前往后 (俗谓由先天往后天). 即丹田气往下达于海底, 抄尾闾而起, 缘脊上行, 经玉枕、天灵等穴, 下过前额、人中、喉结、心窝、脐轮等处, 而仍归于丹田原处.
(二) 由后往前 (俗谓由后天往先天). 即丹田气往上过脐轮、心窝、喉结、人中、前额等处, 经天灵、玉枕等穴, 缘脊下行, 抄尾闾而过, 达于海底, 往上仍归于丹田原处, 正与前式相反. 此种行气, 初练时亦甚渺茫, 日久自能达斯境界.
以下两种内部气之旋转, 除单人练功时当采用外, 在与人交手发劲时更宜注意. 否则, 发劲虽厉, 亦徒然. 按太极拳中武艺高超者, 不仅己身内部气之运用纯熟自如, 即对方身内之气, 或升或降, 或前或后, 均可由手探知. 斯种精微功夫, 非初学者所能了解也.
至于呼吸中含有哼哈二字 (功深后亦能兼以口, 或仅以脐作呼吸), 艺高者在单练或与人交手时, 每于无意中口露此二字. 其理有三: 一使内气舒泰, 无屏压受伤之虞; 二使内劲全部透出, 无稍滞留; 三使敌人惊惶 (敌既惊惶, 动作散漫, 神志昏迷, 进退失据, 不能自守, 则可乘虚而入). 故哼哈二诀, 用处极大, 学者不可不知. 哼, 多用于引化时 (内气为吸) ; 哈, 多用于拿发时 (内气为呼).
乾隆旧抄本《太极拳经歌诀》内载: “拿住丹田练内功; 哼哈二气妙无穷. 动分静合屈伸就, 媛应急随理贯通.”又《太极拳老谱》中内载; “对待 (即推手) 有往来, 是早或是晚. 合则放发去, 犹如凌霄箭. 滋养有多少, 一气哈而远. 口授须秘传, 开门见中天.”由此可知哼哈二字之妙用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