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提琴手变成科大乐队指挥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小提琴手变成科大乐队指挥

第44期 温俊山 777

【编者按】

1977年 ,与国内所有高校一样 ,科大百废待兴 ,其中包括重建学生乐队。温俊山(777)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受命出任。从组建校乐队、民乐队和室内乐队 ,到指导乐队排练 ,为科大师生公演以及参加安徽省大学生之春文艺演出 ,温俊山师兄都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才华和领导能力。读他的回忆文章 ,看他保留了四十多年的乐队记事本照片 ,相信您会感受到他当年兢兢业业于科大音乐发展的奉献精神。

                                                                                                              许赞华

从业余小提琴手变成科大乐队指挥

— 温俊山 777

与音乐结缘

四十多年前的1978年3月,我有幸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开始了在科大四年半的大学生活。

上小学是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参加了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有机会接触笛子和二胡等乐器  ,开始和音乐结缘。上高中时开始拜省歌舞团专业老师为师 ,系统地学习小提琴。那时一天至少练4个小时的琴 ,勤学苦练 ,终于达到了所谓业余“专业”水平 ,可以上台拉一些独奏曲目。1974年高中毕业后 ,在太原北郊当了两年插队知青。在北方农村 ,宣传队过年正月里唱戏演出一个月 ,队员不用下地干活 ,还拿全劳力工分 ,开始尝到有一技之长的甜头。1976年返回太原当工人 ,也不时参加文艺活动。学校、农村及工厂的各种文艺活动 ,使我练就了一些音乐的业余基本功。

拿到科大录取通知书后 ,思想一直在作斗争 ,要不要把陪伴自己多年的乐器带去合肥。最后决定为了不影响学习 ,入学报到时还是把小提琴留在了太原家中 ,可见当时的学习气氛是何等的浓厚。

进了科大 ,学校举行迎新联欢会 ,要各系出节目。系辅导员杨文铸和吕选中老师找到我 ,让我代表系里出一个节目。后来才知道 ,每位学生的背景、经历、爱好等都记在学生档案里 ,我会拉提琴的"秘密"就是这样被发现的。辅导员不知从什么地方借到一把琴 ,我在迎新会上表演了小提琴独奏 "新疆之春"和"新春乐"。

"才艺"曝光后 ,成了学校的文艺积极分子 ,第八届校学生会主席张奇伟 (775 )引荐我加入了校学生会文艺部(当时文艺部长是776的黄也),负责组建校乐队。就这样我可能算是科大校乐队的第一个队员。后来 ,我成为第九届学生会副主席 ,主管文艺和乐队。

组建校乐队

一晃近40年过去了 ,好些细节都记不得了 ,好在我还保留了一本1979年的乐队记事本。( 见照片) ,里面记载了当时的各系文娱委员和校乐队成员。九个系文娱委员中有五个是校乐队队员 (陈秉正 ,侯建国 ,衣红 , 罗宁苏 ,郑伟 )。借助记事本和一些老照片 ,勾起了对校乐队近40年前往事的美好回忆。

很多经过时代洗礼、喜欢音乐和乐器的同学 ,多是全能型选手 ,我们当时的乐队中就有多位这样的乐手。771的陈秉正能拉小提琴、手风琴 ,还能吹萨克斯 ,乐队需要他干什么都能上岗到位。789的程树深是继我之后的校乐队队长 ,既能拉二胡 ,又可拉大提琴。771的节洪魁什么都能来几下 ,什么地方缺位都能补上。777的龚建村虽没有管乐的基础 ,但他心灵手巧 ,巴松管和其它管乐很快上手 ,唢呐也能来几下。当时大多数人都熟悉简谱 ,作伴奏变调特别方便。相比年纪大的全能选手 ,年纪小一些的同学就比较专一 ,从小正规学习拉练习曲出身 ,专业水平比较高 ,但灵活和全面适应能力方面稍逊一筹。

喜欢数学的似乎多擅长音乐 ,乐队里就有很多一系的同学。除了上面提到的乐队主力771的陈秉正、节洪魁 ,还有拉小提琴771的胡晓华、771吹笛子的计荣辉、吹单簧管的杨自力、拉手风琴的张凯 ,781的张平是乐队小提琴首席。

九系和二系的同学也是乐队主力。九系因为有程树深的聚合力 ,带动了许多同学加入 ,包括陈小荻 (中提琴)、郑伟  (单簧管)、宣越建 (小号)等。二系有很多交响乐爰好者 ,包括周广闻  (打击乐)和科大前校长侯建国 (小提琴 )都是782的。

乐队多位主力来自东北 ,有节洪魁、张平、陈晓愿(小提琴)、衣红 手风琴)等。

吉他是当时刚兴起的时髦乐器 ,尤其是电吉他 ,声音美妙迷人。从四系老师那得知794有两个来自上海的同学会弹吉他 ,马上将他们收到校乐队 ,并买了两把电吉他。高怡宏和顾黎辉的电吉他演奏很受大家欢迎。

三系的赵明是乐队的钢琴演奏者 ,当时学过钢琴的几乎再无他人 ,钢琴的加入给单薄的乐队加分不少。

校乐队的活动

那时乐器都很贵 ,一般人买不起。市面上能买到的也就是笛子、二胡等 ,最便宜的初级小提琴也得40-50元人民币 ,差不多是大学老师一个月工资。乐队刚成立时 ,在学校仓库中发现了一大批科大下迁时从北京带来的乐器 ,据说都是老校长郭沫若当年捐款为学校乐队购置的 ,其中有很多小号、长号等铜管乐器 ,以及巴松、单簧管、长笛等木管乐器。这一发现大大充实了我们的装备 ,可以说 ,我们的管乐装备在非音乐院校还是非常优越的。这些乐器大部分同学以前都没有接触过 ,好些同学一次领了几件乐器去学习。心灵手巧的全能型选手大显身手, 用较短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些铜管、木管乐器。

到1981 年 ,乐队已有30多人的规模 ,既有管弦乐队也有民乐队 ,很多同学两边都参与。

附上两张科大乐队1981 年9月在四牌楼152楼前拍的照片。第一张集体照 ,二排左二是侯

建国 ,我是前排右二 ;第二张演奏照片 ,侯建国是第二列最后面的一位 ,他是小提琴 ,我是指挥。

那个年代大家学习都很忙 ,排练大多安排在下午。一系和四系同学住银行干校( 北区) ,那时没有手机 ,电话也只有系办公室才有。通知排练时间是件很辛苦的事 ,要中午顶着合肥的大太阳徒步往返于四牌楼和北区之间 ,偶尔运气好 ,能借用一下团委老师的脚踏车。

乐队排练过的曲目记得有"太阳岛上"、"花儿与少年"、"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等。省艺校乐队指挥尚亭文老师应邀多次来校乐队指导 ,大大提高了乐队的演奏水平。校乐队参加了大学生之春汇演和其它校内外的演出。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81年5月的大学生之春汇演 ,主要由77级和80级同学表演的舞蹈"科大之春"。

推广和欣赏交响乐在80年代初的科大校园非常流行 ,校乐队是积极参与者和活动主力。在校团委远泽清、张依斌、马宪萍和小胡等老师的积极支持下 ,学生会筹办交响乐欣赏的专业讲座 ,安徽省当时没有音乐学院 ,我和校学生会秘书长775的陈兴宇手持校团委的介绍信 ,去安徽省艺校求助。省艺校主讲音乐史和音乐欣赏的沈念慈老师第一次讲座是1980年10月10日  ,在老教学楼的大阶梯教室。大多数同学都是初次接触交响乐  ,热情非常高 ,讲座场场爆满。1980年10月至12月就举行了4场讲座 ,内容包括欧洲古典音乐史、怎样欣赏交响乐等。欣赏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的第五和第九交响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以及柴可夫斯基的几个代表作品。

几趟美差

担任乐队队长时 ,我还有机会出了几次公差。当时学生能"旷课"出公差还是很让人羡慕的。

第一次公差是1981年3月底去北京。那个年代去趟北京是件大事 ,飞机票仅限于县团级以上干部才有机会购买 ,凭介绍信购买火车票是唯一选项。从合肥到北京的直达快车要坐20个小时。那一趟除了办公事 ,还办了老师、同学委托的多件私事 ,包括帮大家采购一些合肥买不到的商品 ,走访了7-8位老师、同学家 ,帮家在北京的老师和同学捎东西。

办的两件公事都和推广交响乐有关。一是当面邀请中央乐团李德伦去科大普及交响乐 ,二是购买古典音乐卡带。记得随身携带了几张科大介绍信 ,盖红色公章的单位介绍信是那时外出办事的必备凭证。到北京后 ,先到友谊医院内科找到783卢跃列的母亲顾复生主任 ,她是李德伦的朋友 ,已和李打过招呼 ,让我直接去中央乐团找他。中央乐团办公室的人看了介绍信 ,热情地接待了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很受人尊敬的 )。办公室的人讲李先生不在(那个年代极少用先生这个称呼 ,只限于德高望重的人 ) ,他的事和行程办公室做不了主。当时李德伦是中央乐团指挥 ,也是团长兼书记。办公室的人给了我李德伦的住址 ,让我直接去他家找他。李德伦住在和平里中央乐团宿舍8区9楼。当天李先生一个人在家 ,记得他家里有钢琴和转盘唱机 ,钢琴上放有一张较大的相片 ,好象是他和梅纽因合影。李先生很高兴大学生们喜欢交响乐 ,欣然接受了科大的邀请 ,但具体时间还待进一步商定。后来在783卢跃列、782池函和杨力翔等的积极推动下 ,1981年底成功邀请到李德伦来科大演出和普及交响乐。下边的照片是1981年12月20日李德伦指挥安徽歌舞团乐队在安徽重机厂礼堂演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实况。

当时虽然大学盛行欣赏古典音乐 ,但录音带都是国外的 ,市面上买不到 ,只能从国家规定的进出口单位购买。科大校领导非常支持团委和学生会的要求 , 次特批了1260元专款 ,购买180盒原装交响乐卡带 ,当时这是很大一笔开支。外国原装音乐带7元一盒 ,普通人买不起 ,我们学生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就15元左右。交响音乐录音带从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苏欧处购买。我兴高采烈地把180盒外国古典音乐原装带背回科大 ,安徽省艺校等专业文艺团体的人都羡慕不已。保管卡带的校团委小胡牛得不得了 ,很多人求他用带。这些音乐带为推广交响乐 ,丰富科大学生业余生活 ,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后来我还去上海出了一次差 ,帮学校购置小提琴等乐器和配件。因为合肥很小 ,这些乐器都买不到。那时出差几乎不考虑住旅馆   ,也没有几个旅馆可住。记得去上海住的是乐队771陈秉正舅舅家 ,去北京是住在丰台我亲戚家。那个年代房子虽小 ,吃住在亲戚朋友家很平常。

近40年过去了 ,离校后乐队的同学都各奔前程 ,有一多半出国了 ,彼此联络很少。近年随着微信的发展、校友会以及校庆的返校活动 ,大家取得了联系。回忆往事  ,感慨不已。希望美好的音乐永远伴随我们的生活和友谊。

中国科大《科大瞬间》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高枫大叶 发表评论于
在科大,有音乐陪伴着,是很快乐幸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