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田禅师的<致觉行者>

这周重读了隆波田禅师的<致觉行者>,还是收获很多,礼敬隆波田禅师。

 

读到这些觉悟者的言行教导,总是心生温暖,这样的人生多么无价啊。他们的一生真如水润万物,如阳光普照,少有利我之心,却引人由衷景仰。

 

隆波田禅师平实的话道出许多真谛:

1)宗教就是个体生命本身的。“佛”是指知道自己的人。每个人都是宗教。宗教是教导,知道者的教导。

2) 佛陀是指知道真理的人。这色身象是玩偶,觉定慧才是真知。所以,佛陀意指觉定慧或心清净、光明、宁静的人,这些特质毫无例外地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佛陀所有的教导都是导向灭苦的。佛陀说我们每一个都能灭尽苦。培养出圆满的觉性,可以灭尽苦。培养觉性是为了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知道。

当我们对每一个步骤都有信心时,修行就不会很困难。你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但这需要你真正确切地知道如何正确地修。如果你对你自己有了信心,那么你就是你自己的皈依处。宗教就是皈依处。当你研习一本书多年,那只是理论上的知道。但如果你自己实修,不用多长时间,你会比理论研究家知道得更多更深入

3))恶是愚痴,善是聪明和智慧。当你明了时,你就能放下。过失指不知道、黑暗、愚痴。功德是指清楚地知道。

4)清净”这个词是指心念没有被染着而呈现出自然本来的状态。当我们以觉性之利刃深入到念头中去看清它时,此时心就平稳了不会被任何东西染着了。

5) 我们不必学习经律论三藏经典,但我们必须培养觉性达到这个点。当我们达到这个点时,我们就会明白整部大藏经。一次佛陀和他的一些比丘们在森林中散步,佛陀抓起一把落叶,问比丘们说:“你们比较一下,整个森林中树叶和我手中的树叶,哪一个多些?”比丘们回答说:“森林中的树叶远远多于您手中的,世尊!”。因而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法是伟大的,象整个森林中的树叶,而我所教你们的法是有限的,象手中的一把树叶。请你们明了佛陀所教导仅仅只是苦和灭苦,没有别的。研读经典、做功德、持戒、修定等若不能使我们达到这个点,那么就是无用的。当我们达到这个点,一切就完成了。

  法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而不再被其它所牵引,这就是灭苦之道的开始。

6) 功德,是指自我觉知, 如果你觉知你自己, 你就是有功德的人,能够使你自己成为真正高贵的人. 这就是清净定

7) 当我完全理解了假名之后,我接着理解了宗教,罪与善,我真正地明了了这些事情。 我们常常会归依某个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些都是假名。真正的宗教是每个个体生命。佛教是存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觉性。我确保你也是这样。当我了解了我自己,我就知道每个人都象我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觉性。

8) 当一个人不了解自己时就是过失。世界上最大的过失的人就是那些不了解认识自己的人。功德就是了解认识你自己。如果你明了你自己你就是有功德的善人,有能力真正使自己成为高贵的人,这就是定。了解认识我们自己并不是指知道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是某某先生或某某太太/小姐,它是指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有觉性,不管身体有任何动作或者心里有任何念头,我们都要知道。

9) 佛性就是我们的清净、光亮、宁静的本心。

10)  听众:为什么人们神经兮兮?

  隆波田:因为我们想得太多但从来不看自己的念头。我们只往外看:这个人富有,那个人贫穷,这个人漂亮,那个人不漂亮;某人若有一辆车他们就只看到他的车,若有珠宝就只看到他的珠宝,若有一块名表就只看到他的名表,他们从来不看他们自己的人生,不看自己的心。这就是无明。清晰地看清我们的心而不被它的起伏所卷走,单纯地观察念头,让它走,而不对它做任何事情。这就是离苦之道。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发展智慧。“培养发展”意味着大幅度地增加。当智慧增长时,看透念头的能力就会增强。若我们只是持戒或修定,那仍然不安全,就象在一个黑漆漆地山洞点燃一支蜡烛一样,黑暗稍稍照亮了一些,但仍在四周包围着我们。当蜡烛一移出去,黑暗又立即淹没了一切。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来增长智慧,这样出离黑漆漆的山洞。这是一个简易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练习,可以随时随地练习。

11) 有四种智慧:一种是通过记忆获得的,一种是通过识别获得的,一种是清楚地知道,一种是真正地知道。每个人都有这四种智慧。

12) 定可以用来去除中等的烦恼。中等的烦恼粘附于宁静。我曾练习过呼吸法,它带我入定,但这种定仍依着于无明。我当时练习它是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真正的定。现在我知道了。真正的定是清楚地看见,真正地知道和真正的理解。当人们知道无明的来源时,这种定每个人都能得到。

13) 听众:隆波说快乐和悲伤是同一回事,它们怎么能是同一回事呢?

  隆波:它们都是苦。快乐是一种苦,悲伤是是另一种苦。不知道的人生活在苦中,吃饭时带着苦,行住坐卧都带着苦,无论他们到哪里都与苦相随。当他们看电影时,他们大笑,笑是苦的一种形式;当他们遇到悲伤的事时,他们哭,哭是苦的一种形式。快乐和悲伤两者都是苦的表现形式。因而,我认为有两种暗:白的暗和黑的暗。当我们赚了很多钱时,我们感到很高兴,这高兴就是一种苦,是白的暗;当我们没有钱时,我们感到悲伤,心里生起许多生气的念头,这悲伤也是一种苦,是黑的暗。两者都是苦。

14) 一个自己都不明白的人去教导不明白的人,结果是不明白。一个自己明白了的人去教导别人,结果自然是明了,因为每个人本来具有。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真正的出家人。无论男人、女人、小孩,只要他们知道他们就能成为真正的出家人,成为高贵的圣者。因此,出家人是福,他能教导人们知道。福是指圣洁。法布施是最高贵的。这就是一条成为真正的圣者的道路。

15) 现在我们渐渐知道什么是定。有两种定:三摩地的定是无明的定。它只是让心暂时平静。内观意味着清楚地看见、真正地知道。它是不同的一种定。培养觉性,定自动会生起,因为它就在那里。这种定是清净不粘着的,不含贪嗔痴。

15)  知道戒之后,我们接着会知道贪欲。贪欲是指那些使我们暂时感到宁静的事或物。贪欲就是粘着。这称之为感官上的贪着。欲漏,受欲的控制;有漏,受生或苦的控制,这时存有和生;无明漏,无明是不知道。现在我们渐渐知道了欲,如权力欲、金钱欲。有欲的人会粘着名声、金钱、荣誉

16) 接着我们知道宗教、佛教。宗教是指每个人,没有例外。宗教是指知道者的教导。知道佛教。佛是指知道者、觉醒者、见法者、有觉定慧者。因此我们要培养智慧。

  接着我们知道过失与功德。过失是指黑暗、愚痴、不知道它是怎样。功德是指聪明、知道、知道一切。无论谁只要他还不知道,那么他就没有功德。

17) 所以戒是去除粗显的烦恼的工具。粗显的业是指贪嗔痴、烦恼、渴爱、执取、业。当这些杂染失去了它们的味道时,戒就产生了。定是去除中等的烦恼的工具。中等的烦恼是宁静。慧是 看见、知道、明白欲漏-有漏-无明漏。因为它们是上等的烦恼,心会显得平静。这是培养觉性的目标之一。当我们知道看见它时,我们会渐渐全面地知道布施、持戒

18) “我们必须自我学习,教导自己。我们必须看见自己,知道自己。我们必须理解自己,成为自己。因此你不必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

 

隆波田禅师:致觉行者(阅读)-佛教导航 (fjdh.cn)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