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我们的归属感

打破《沉默的对话》(读书笔记)

来澳洲生活,读书、工作、退休,转眼29年。作中学老师的生涯旱涝保收,平静的岁月如片片落叶,不沾衣衫地飘过。每次有人问我你觉得中国人在澳洲受歧视吗?我都会淡定地说:不会啊,我不觉得自己和别的澳洲人有什么不同。

2021年对我有一个别样的意义----生活在澳洲的时间和在中国一样长了。

年初的一天,偶然一个疑问跃上心头:29年河东29年河西。护照上我早已不是中国人了,那么现在我可以说自己是澳大利亚人了吗?

那一刻,我喝着碗里的米粥望向一边那肤白眼碧,吃着维吉麦抹面包的5代澳洲男人,忽然发现自己的答案不再淡定:好像不是,我大概、也许、其实,也不算是澳洲人。。。

恍惚间我丧失了归属感:我是什么人?

归属感和《沉默的对话》

“归属(belonging)是渴望(longing),一种渴望。对于那些生活在自己所选国土的移民来说,有归属感,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澳洲华人诗人,作家-欧阳煜)

《沉默的对话》是由墨尔本的华人艺术家、作家子轩(Echo Cai)倡议,通过墨尔本大学出版人Emma Thomson(艾玛·汤姆森)的文化交流平台:Correspondences(http://www.correspondences.work), 进行的一个艺术文化交流项目。作为这个项目第一个阶段,Emma把参与这个项目的作品编辑成书,刚刚出版。

书中收集了澳洲18位画家,诗人,作家的作品剪辑, 其中15位是华裔。这群人用美术,诗歌和文学创作等艺术媒介,传达了作为澳洲移民的一些不约而同的情绪和观点。

墨尔本突发封城的这几日,我一直在读这本《沉默的对话》。我在里面看到自己;我在别人的文字中读出自己心中的纠结;我试图从中给自己寻找一个答案。。。

我不是中国人。我不是澳大利亚人。

这本书的目录有两页,左边一页是参与者的中文名字,右边一页是他们的英文名字。大多数华人定居国外后都会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既便没有,也不再用汉字,只用拼音,就像我自己。

更名改姓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天大的事情,忘了自己的姓名好像忘了祖宗。很多人归属感的纠结,就是从听到不说汉语的人叫自己的名字开始的。比如钱菁华(Jinghua Qian),上海出生,从小就随父母来澳洲生活。这位年轻的专栏作家写过《 我们需要新名字》,她说:

“英文句子里夹杂一个华语名字,总是一个折衷。声调丢了,形状丢了,来源也丢了。整个翻了一个底朝天。好像把名字放在同音字的高汤里去了骨”。

钱菁华的这段文字是有强烈情绪的,让我感染到一种遭劫的羞辱和愤懑。

归属感带给人的情绪都是复杂而纠结的,几乎每个定居海外的人都有这样的纠结,无论你从哪里来,无论什么年龄。

参与这本书创作的这群人中,有和我一样成年后走出来的50-60后、也有从小移民到这里的70-80后;有从大陆来的、也有的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还有乌克兰移民,澳洲土著人。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有艺术的,诗意的,文学的,形象的,抽象的。。。但所有的表达都纠结在一个共同的情绪—归属感!

  • 归属感的纠结首先是一种失落和茫然——

当我离开中国的时候

我记得我曾死过一次

飞向异国的天空中

洒遍了我骨灰般的记忆

(欧阳煜《二度漂流》)

。。。

来到你(悉尼大桥)的脚下,

牵着父亲的魂,

在这个他从未来过的地方,

散步;

你在想,

何时将不再通过另一个地方看这个地方,

透过另一个景象看这里的景象?

何时这种似曾相识的瞬间

停止

你不再同一时候身处两地

(新加坡移民、悉尼诗人梅剑青Boey Kim Cheng《悉尼梦幻》)

 

  • 归属感的纠结有无法排潜的挫折和无奈————

这就是为什么关伟2016年画了这组自画像:整容术-一个移民艺术家的肖像——(从关伟到DavidGuan)

关伟是澳洲非常成功的现代派画家。他的画,手法中国,表达前卫。我一直对他的画似懂非懂,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沉默的对话》书中引用的一段话可以看作关伟对自己这组作品的诠释:

“第一代移民的经历是如何使用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和两个国家中寻求一种平衡。他们的生活中还保留着关于从前生活、家庭、朋友和工作的记忆,同时还挣扎着想使另一种生活—此时此地的这种生活—变得富有意义“。

对于这种挫折,欧阳煜表达得更像呐喊:“。。。不知道我是哪儿人。我不是中国人。我不是澳大利亚人。。。即使我说我是澳大利亚公民,人们也会坚持认为我是中国人,除非我把脸上这张皮扒掉,换上别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

  • 归属感含有缺失了自我的孤独与悲哀——

“你可以感到美国社会学家鲍里斯·杜形容美国社会中黑人的潜意识时的描述:不知不觉中总是透过别人的眼光审视自己。。。。。归属感对我来说就好像。。。落在两个世界的夹缝里,对两边的人来说我都是外国人”。(Osmond Chiu赵明佑 )

我,正在经历这样的悲哀。

银杏树叶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我们为什么会有归属感的纠结?

Nicholas Jose(澳洲作家,汉学家)引用歌德的诗《银杏》,来形容:

我们看到那同为一体的两瓣,

是生命自身的分割?

或是两个生命对彼此的选择?

欧阳煜称之为“自我殖民“:“我想这种困难源自于学习英语。这个语言在我掌握它的过程中也不知怎么掌握了我。。。我把这种学习过程叫做“自我殖民”。

作家陈珈祺(Elizabeth Tan),在她最近的写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妈妈曾教她永远不要丢掉剩饭。每次在煮新米的时候,淘好米,加水放到锅里,然后把剩饭放在上面。剩饭不会再吸收水分,所以新米煮熟时剩饭也同时热好了。就因为这个记忆,她一辈子再无法丢掉“剩饭”。

我认同这个“剩饭“的故事,非常形象。我们纠结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吧:我们可以从关伟变成David Guan,可以”自我殖民“,但我们仍会牵着“父亲的幽灵”不撒手,仍会在煮新饭时再次加热往日的“剩饭”。就像赵明佑(Osmond Chiu)在他的论文《On Roots and Routes》中写的:

“我们共同拥有的澳大利亚身份,具有混合性与变化性,这是由于迁徙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可以协调自身在地理层面和已是层面上的认同感,如同我自己,既是华人也是澳洲人“。

我,既是华人,也是澳洲人?

 

不是答案的答案:多吃点,我爱你

读这本书,又一次证明我是后知后觉的人,花了29年才开始探讨自己的归属感。我反复读《沉默的对话》,想为心中这个结找一个答案。

这本书的确给了我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或许该说是一种理论,珍妮喆张的“食物”理论——食物与爱是不同文化间最好的弥合

珍妮喆张(Jenny Zhe Chang)说:“自己作为一个移民,艺术创作中的很大成分关乎食物、移民和家庭,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考察跨文化的联系和归属感。毕竟,食物是举世关注,人人都需要和喜欢的 ”。

我马上想到美籍华裔作家Amy Tan就是这样的,在这本书中很多不同作家的文字再次予这个食物论以印证:

陈珈祺( Elizabeth Tan《What do we do with the old rice 我们拿剩饭怎么办》):

The dead nourishing the living(死亡滋养着生命):“我鼓胀起来,像一粒新米。我变软。我赋予那些旧的,死的,剩的;优良与不够优良的,还有那些无法再保持的记忆以新的意义;直到这一切变得不再可以分辨,剩饭和新米”。

新加坡移民作家张奕霖(Eileen Chong《 Eating Together 一起吃饭》)

离开前的几个小时,“我和婆婆(grandmother)躺在床上。。。我用汉语告诉她:“婆婆,我爱你“!她笑了,高兴,却有些不好意思。于是我把这句话又说了一遍:’婆婆,我爱你“!

最后,她接受了。 她说:我也爱你。通常这种话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不说出来的。同样的意思,我们会说:坐下吧,我做了你最爱吃的,多吃点!

回到悉尼,丈夫在机场等我。把包放下来,我们拥抱了一会儿。他问:想吃晚饭了吗?感恩,我的确饿了!最后,我们坐下来分享一个多星期以来一起吃的第一顿饭。我为他的碗里添了一勺饭:“多吃点儿”,并告诉他:“我爱你”。

 

《沉默的对话》是一本“艺术”

《沉默的对话》这本书的封面是一张灰色的坐标纸,上面用白色横竖排列着书名,汉英双语,繁简重叠,阴阳相隔。

内容页面白纸黑字,素底托画,字里行间有很大空隙,段落之间有大片留白。

肖像画家匡再( Kuang Zai) 解释说:“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空间可以表达为沉默,因为在沉默中,才能找到理解”。

这本书是一种艺术表达,本不需要注解,不需要翻译,沉默:

“艺术是一种没有障碍的普泛的语言,通过艺术制作,即使有语言障碍,还是能够进行的(匡再

“我凭想象表现我的观念“ (油画家,傅红)

“。。。我不指望我的信息会被所有人理解。。。我试图鼓励不同的解读。“(油画家, 沈嘉蔚)

然而,这本“艺术“,有幸被我读到,爱不释手;

然而,这本“艺术”,不幸被我读到,打破沉默。。。

不知道欧阳煜会不会因为听到我的喧嚣而发怒:我的文字和你没完!

 

 

向所有爱好艺术的移民朋友推荐好书《沉默的对话》

这段沉默的对话才刚刚开始,没完,请关注

https://www.correspondences.work/shop/silent-dialogue-book

by 傅红

 

 

 

务实小民 发表评论于
又回过头来把全文和评论都看了一遍。
有两句印象特别深刻,入脑入心: 此心安处是吾乡;移民要自得其乐,不在别人的眼睛里找自己。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溪姐姐' 的评论 : 人需求的5个层次中归属感其四,属精神需求,我们这样的人难免于纠结。我写每篇博客,感觉都牵着“父亲的灵魂”,无法解决的情结!
小溪姐姐 发表评论于
家里来电后拜读你这篇大作,不知道怎么留言。今天在美丽那里读到她的梦,想起自己最近也总是作到回到了中国,也是在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中找不到家,梦中又隐隐约约感到自己的家是在美国,但并不真切,又想怎么又回到了中国呢?梦醒才大大松了一口气,自己还安安稳稳在美国家中。大概是第一代海外移民归属感的困惑吧?大概也是年纪大了,在国外时间长了,和国内人的思路越加渐行渐远了,自己虽然来美三十年了,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作美国人(如果有一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陪着孩子在美国长大,感觉可能会不一样),的确内心感受比较负面,就像无根的浮萍一样。。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务实小民' 的评论 : 不客气,欢迎来玩!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QQ' 的评论 : 吃-最文化也最跨文化,同时也是对爱最实际的诠释:-)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是的,我外甥女根本不承认自己的中国血统,还是到我这里受点中国教育:-)
务实小民 发表评论于
好文!感谢博主,受教了!
XQQ 发表评论于
一样的思索,孤独,惶然,纠结。不是答案的答案很智慧:多吃点,我爱你
momo_sharon 发表评论于
第一代移民要完全融入另一个国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第二代的生长环境不同,这里就是他们的祖国了。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王妃,请查悄悄话,谢谢。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hichimao' 的评论 : 就是说嘛,纠结一下我就好了,以后照常爱谁谁:)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百万庄大侠' 的评论 : 哪里有?我的英文写作能力不及中文的十分之一:)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我后知后觉,以前没想那么多,以后也不打算多想,这一次读书帮我一次想个遍,反正没答案,就接着边缘吧,不挡吃喝:)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hkhawaii' 的评论 : 嗨,如果能这么干脆就好了!
chichimao 发表评论于
白人不自認是英國人.華裔何必不自認是澳州人?
百万庄大侠 发表评论于
王妃能用英文写作,这实在是令人佩服,我知道有许多英语不错的中国人,他们在与白人聊天时,也常常对典故或一些笑话搞的是一头雾水,这就是缺乏对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造成的,王妃能够用英文來表达,这太不容易啦,兄弟有眼无珠,向才女致敬!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王老师哲学思考心灵探索安静的课桌,还是会架不住现实大环境的纠缠绑架,单是从民主小贩到成主播这些文化人与母国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乱麻,都已上升到双边关系层面了,比起两年前五年前或是十年前,包括港人台胞马华在内的海外华社的内伤与撕裂,真的是丝毫不亚于拜登治下美国社会,估计不久又会成为一门塔内显学。
hkhawaii 发表评论于
很简单:是哪个国家的国籍就是哪国人。不纠结。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是的呀,所以这个话题常被混淆为政治、国籍,人们都太敏感了:-)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没错,快乐是可以自己创造的。移民要自得其乐,不在别人的眼睛里找自己。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牟山雁' 的评论 : 是千千心有节:-)谢谢山雁!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enway' 的评论 : 首先这种纠结不关乎国家,移民到月球也可能有这种感觉;第二,这是书评,书中很多移民有这样的共鸣,不仅是华人,不仅是澳洲的移民。第三,我们都是被文化过的,不同文化带给我们的心理落差因人而异,有人敏感,有人不太敏感。我不属于敏感的,但是共情。谢谢参与,不过此篇与政治和爱国完全没有关系。我自己是非常称职的澳洲人:-)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谢谢迪尔,这本书记录了两代人的困惑,看来是移民很普遍的心路。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estshore' 的评论 : 澳洲是很容易生活国度,不是国家的问题。就如你所说:边缘人的感受,情境决定的。这种人设的感受因人而异,我也是偶有所感。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波城小苗' 的评论 : 讨论归属定义无疑有意义,但是不必愁苦,患得患失。无论在哪里,快乐生活是根本。、说的非常好。这不是我们华人的问题,是所有移民的共同话题。谢谢参与讨论!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注册很麻烦' 的评论 : 那我们就做个快乐的地球人吧:-)把烦恼留给艺术家和诗人们:-)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马哈鱼' 的评论 : 对于在哪里生活我没有纠结,只是刚刚说的,某些事情上,比如处事方法,觉得中不中洋不洋的。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viBravo5' 的评论 : 是这样吗?我好像游离很远了。我的纠结是夹缝中的纠结,有些情况下觉得自己不够“中”,也不够“洋”。但是就像有的博友说的,能有这种纠结也是幸运。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iaoerlang' 的评论 : 对想回国挣钱过日子的人来说,纠结不一样,不在文化,在于那边利益大。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忒忒绿' 的评论 : 这本书里面说的主要是个人的心结,不是社会的。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深海浅滩' 的评论 : 澳洲是个移民国家,什么人种都有,都挺多的,也不觉得那么奇怪。主要还是遇到一些思想和文化的碰撞时有这样的纠结吧。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少想起,不过闲下来有时候还会纠结,有这个纠结是所有移民的共性吧。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那天看鸟,遇见一个英国人,聊了好久,后来她问我从哪儿来的?我忽然一反常态,压低了嗓音说originally from Beijing 。后来我就想,以前我从来不在意这个,现在一提起那个墙国,就像被打了软肋。这情况从疫情开始的……
laopika 发表评论于
不管是在哪里生活,关键是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归属,同呼吸共命运才是最大的快乐!
牟山雁 发表评论于
真是心有千千結啊。好文!
senway 发表评论于
有这种纠结,就说明你并没有准备好移民,入籍时发的誓纯粹是骗人。有时间多重温一下当时的誓言,做不到的话就弃籍回国吧。像你这样想的太多,真有华人出来竞选美国总统,别说其他族裔,就是华人也会怀疑他的忠诚度。
迪儿 发表评论于
王妃写出了我们海外华人在自我定位上的困惑。
westshore 发表评论于
也许在澳洲的生活不同,在美国就容易很多,毕竟更多元化,尤其是北加州,是全世界移民的天堂。
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活选择,作为第一代移民是很容易生成边缘人心态,但也具有更多的环境机会,你可以选择另一个环境临时生活一段时间而不会有难度。
因此这是世界观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有人老了就走向宗教?因为任何宗教都是一个哲学体系,给你提供一种世界观,比如如何看待你的身份的方法。
波城小苗 发表评论于
值得思考的主题,的确很别致。它其实不仅仅是亚裔华人移民的纠结。
从另外一个宽一点的角度看,地球村不那么大,很多人选择了做世界公民。尽管生活在文化的“夹缝”中,但是能知道更多夹缝两边甚至是多边的真实的生活故事和体验。生活的经验本身是人生财富一部分,不好吗?
讨论归属定义无疑有意义,但是不必愁苦,患得患失。无论在哪里,快乐生活是根本。
注册很麻烦 发表评论于
谢谢介绍,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是哪里人?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是性格决定命运吗?出来以后一直都以为自己还是中国人,可是故乡已不认可你;反而他乡人永远认为你是中国人,悲哀!最后只能安慰自己是地球人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黑贝王妃' 的评论 : 嗯,回不去主要是水土不服。表面繁华这种面子工程,关上门自嗨是可以的,一手好牌打烂了,找谁买单去呢?好马还不吃回头草,更何况人呢?其实是没有纠结哒!
viBravo5 发表评论于
心理上,人只是对童年生活的地方有归属感。
diaoerlang 发表评论于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0/04/01/andrew-yang-coronavirus-discrimination/

一场世纪疫情,小杨这样蓝二代政治新星都不能免俗摆脱不了困惑纠结,疫后的衍生次生问题要比想象的严峻深远,连离岸精英嘴上唱着山歌,心里也在犯嘀咕,朗朗以后有机会进宫还会弹上甘岭吗:)
忒忒绿 发表评论于
资本主义社会与中国社会里的归属感是不一样的
深海浅滩 发表评论于
黄皮扁平脸小眯眼,永一生一世中国人。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电影《绿皮书》也是谈这个问题,身份的焦虑所处都有,想开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思韵如蓝' 的评论 : 我是幸福而满足的!谢谢思韵:)思韵年轻,有才有魄力,文学城庆幸有你!谢谢友情,祝贺新春!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uschauer' 的评论 : 哈哈,澳洲是红土地,白沙滩,想要一坯黄土估计还要进口的:)我开玩笑,同意你说的,我住在海边,生死都随波逐流!谢谢参与这个讨论!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百万庄大侠' 的评论 : 大侠不必多虑,懂你!我的生活很好。但是英文写作的自信就很差,所以在表达思想这个层次,还是中文得心应手。不能不说这是遗憾,我不能像其他当地人那样用英语自由挥洒。但无论如何两种语言和文化给我的终究比单一文化要多,我的天地更开阔,心更自由。无怨无悔!谢谢你!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栀子花开2020' 的评论 : 谢谢栀子花。书编的非常好看,有艺术魅力!
思韵如蓝 发表评论于
王妃娘娘好文。我觉得这些纠结非常真实自然。现在明白了,虽然不时会有隔世恍惚的游离伤感,但这种困惑也是财富,是我们不断努力前行的情感积淀。下次心口隐隐的时候,就揉一揉,告诉自己,我是幸福而丰富的。其实一直呆在出生之地一辈子的,才是一种随波逐流。
抱抱可爱的王妃娘娘,咱俩同年离开那国…对我,已经是在加拿大收获了更长久的人生了。:)嘿嘿,只比娘娘年少几岁。:)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谢谢亮妈!也给你拜年啦!说的对,跟自己的心走,随遇而安就好!纠结是难免的,但没有悔意!
zuschauer 发表评论于
对比“青山处处埋忠骨", 我更喜欢这句:哪儿的黄土不埋人!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2021-02-17 20:00:58
回复 'TRUEFIRE' 的评论 : 是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只是我们的骨“忠”谁呢?哈哈!
百万庄大侠 发表评论于
王妃见谅!愚兄针对的是事,而非王妃本人,过去漂泊在海外的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而如今时代变了,环境与时空也都变了,观念当然更变啦,现在讲究的是“落地生根“!所以说:为了我们的孩子们,我们也要把这“根“扎深,扎稳,就像太祖爷说的那样,要像种子一样,紧紧的抓住这片土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过去打江山的那一代老干部,从年青时就参军离开家乡,虽然他们嘴上都千篇一律的讲“如何的思念家乡“但进城做官后,又有几人回过家乡?相反是不少人都抛弃了乡下的糟糠之妻,这样的例子我能举出一大把,这样的比喻或许不太合适,但耍表达的中心意思-我想你是懂的!
我认为大马哈鱼的评论,击中了问题的耍害:“未来中国是否欢迎我们,是个巨大的问号“现在大陆都已开始清理海外人士的户口了,不注销就不允许你出境,并开始对退休金下刀子啦(谁让你们当初叛党叛国泥)其实呀:对祖籍国的爱,那得是双向的,这就像爱一个妞一样,咱对人家暗送秋波,人家视而不见,再追下去就没意思啦!
栀子花开2020 发表评论于
心安即是归处
很深刻的书评,书的封面留了很多空格,一切尽在不言中。。。
亮亮妈妈 发表评论于
先给王妃娘娘拜年啦!过年好,祝如意吉祥。再说归属感。心安之处便是家。能会两种语言,感受两种文化很好。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谢谢向田博主。现在海外同胞们也都被“爱国”左右得过度紧张。估计大侠读了一段就急了,可以理解:)
林向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百万庄大侠' 的评论 : 博主只是在谈文化上的归属感,不必上升到政治层面。

------------------------------

百万庄大侠2021-02-17 19:23:22博主已经加入了澳大利亚的国籍,并且在入籍仪式上宣誓-效忠所在国,为什么还说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说出这种莫名其妙的话,你自己相信吗?不客气的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是你自己申请,政府审批的,并没有人强迫你。换一种说法-你是自觉自愿的、、、然而在文中却出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说辞:“好像,大概,也许、、“千万不要跟说我-你不了解海外的情况,我从1988年离开北京,到现在已经33年了、、、
这种貌似“爱国“的说辞,对於你对於所有的海外华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首先所在国政府会怀疑这个族群的忠诚度,其次这种表现,大陆政府也根本就不领你这份情,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正是目前政府批判的两面人。别自做多情啦,真相信吴京啦?听说过那句“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的名言吗?
俗话说“忠言逆耳“,上述的这番话虽刺耳但却没有恶意,如果说我这是一派胡言,你就是发自内心的这样认为,那就像饶毅那样-放弃美国籍,回到中国去!若像司马南那样言行不一“来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那就让人看不起啦!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reemanli01' 的评论 : 哈哈,我下辈子要当猫,已经决定了:)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利未人' 的评论 : 我不信宗教,这点和你不一样。我纠结但是我觉得这两个世界之间还是比从没有机会见识不同的世界要好,我纠结但是很知足。谢谢你的诚挚的留言!
利未人 发表评论于

汉文明有他很是灿烂的一面,我们就是这灿烂的水晶之花。我们已经学成了。满满的收获。现在是回报的时候了。时间已经在说话。就等空间展开。摩西八十岁才开始,---耶和华要收获了。

没有人能阻挡上帝的力量。---等待召唤! 阿门
freemanli01 发表评论于
前几年碰见一个美国白人是个传道、修行的。他说能记起前生某世是中国人,在一个山上修习道家功夫。
我后来想,按轮回的观点看,也许我们前辈子也曾是欧美澳大利亚人,这辈子又变成了黄皮肤的中国人。
大家颠倒个儿,按说你那朋友也许比你还晚来澳洲呢,结果反而对你笑问客从何处来了。
如之奈何?笑:)
利未人 发表评论于

----我没有加入美国籍,--是给自己一个回家的机会。孝敬父母,在世长寿。这是诫命。

上帝的诫命--就是回家--回到属于你的族群。---犹太人回到了耶路撒冷。--我们也要回家--因为我们有家。不是--流浪的。我们是伟岸的汉文明继承人。--- 四合院的,回锅肉的,京东肉饼--的-。
谢谢
利未人 发表评论于

---命运定下来的---只能接受。活当下。未来是上帝的事。汉文明几千年来是他人入汉--直到慈禧。这个帝王文化--地球上之最。---帝王的后裔--现如今--成了逃难的---满地球乱逃,这很是问题。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ikeOZ' 的评论 : 又一个Aussie? 我别无所求,很知足的!不过人都有走神儿的时候:)!谢谢留言!
mikeOZ 发表评论于
哈哈,心安之处即是家。

澳州能吃到各种食品而不需要担心食材;能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能自由的思想.......

夫复何求?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是的,所以我在这本书里找到共鸣。
spot321 发表评论于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一句两句不能说清楚。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百万庄大侠' 的评论 : 大侠息怒。我说的其实和国籍、爱国没有半点关系。定居海外没有什么不好或悔意,但是文化的不同终究会让人不时感到自己与主流文化之间的不同,这个不同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既便第二代移民也会有这样的感觉,不单单是中国人,所有移民都一样。我读的这本书中很多澳洲的华人作家和艺术家都有这种表白,是内心真实的流露,不是他们“爱国”,而是在发现自我。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寒一凡' 的评论 :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想我还是会走同一条路。/没错!纠结是有的,但总归要去追求自己的生活,我也是义无反顾。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年过的好吧?到哪里都要找到自己,心安之处就是家了。问好!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听你说话像照镜子似的。我又何尝不是一直在塑造自己。行走的时候不觉得,停下来才发现走得太远,无法回头,只有勇往直前。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燕麦禾儿' 的评论 : 就是找不到家门儿了,麦禾儿说的形象。在家的时候要独立,独立以后要归属感,人真是复杂的动物:-)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异乡人,错把异乡当故乡?其实如果世界不变的如此隔阂,我可能永远不会想到这个问题的。谢谢松松。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RUEFIRE' 的评论 : 是的,青山处处埋忠骨。只是我们的骨“忠”谁呢?哈哈!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这个问题就是不想就不会纠结,想想肯定纠结。没有答案的问题,还是不想更好吧。如橄榄说,随风飘去!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我们都是地球人!-说得对的。如果不用从别人的眼里看自己,做自己就好。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lzr' 的评论 : 谈不上喜欢,但是现在可以吃了,只是想不起来吃这种东西,所以还不能算是澳洲人:-)谢谢来访!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马哈鱼' 的评论 : 中国欢迎不欢迎我们都回不去了,这样挺好。我们的纠结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多了一个选项:-)
黑贝王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问候菲儿次日早安!写这篇花了点时间,昨晚没有校对好,今天上课时偷空发的:)其实还是我们这里半夜发比较好,北美有一天可以读。没关系,反正发了就省心了没要不然总会去改。
年龄大了有了时间就会又纠结,以前很少想到。澳洲给我机会做自己,中国人澳洲人其实也都没有关系的。
百万庄大侠 发表评论于
博主已经加入了澳大利亚的国籍,并且在入籍仪式上宣誓-效忠所在国,为什么还说不知道自己是哪国人?说出这种莫名其妙的话,你自己相信吗?不客气的讲: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是你自己申请,政府审批的,并没有人强迫你。换一种说法-你是自觉自愿的、、、然而在文中却出现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说辞:“好像,大概,也许、、“千万不要跟说我-你不了解海外的情况,我从1988年离开北京,到现在已经33年了、、、
这种貌似“爱国“的说辞,对於你对於所有的海外华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首先所在国政府会怀疑这个族群的忠诚度,其次这种表现,大陆政府也根本就不领你这份情,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行为正是目前政府批判的两面人。别自做多情啦,真相信吴京啦?听说过那句“祖国建设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快“的名言吗?
俗话说“忠言逆耳“,上述的这番话虽刺耳但却没有恶意,如果说我这是一派胡言,你就是发自内心的这样认为,那就像饶毅那样-放弃美国籍,回到中国去!若像司马南那样言行不一“来美是生活,反美是工作“那就让人看不起啦!
寒一凡 发表评论于
这几天,也许是过年吧,想得也多了些。王妃的文直击内心。
王妃说不算澳大利亚人,我自己呢?好像不是,我大概、也许、其实,也不算是加拿大人。
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命,注定要浪迹天涯,好也不好,不好也好。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想我还是会走同一条路。
觉得晓青说的不错,我们就是地球人,在哪儿都快乐生活!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我们是挪亚的后代啊,呵呵,反正既不是猴子的后代,也不是猩猩的后代,我们比欧洲人强多了,哈哈,谢谢好文分享啦,祝健康快乐,吉祥如意!!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我还在纳闷,娘娘2月1号发了一文之后,怎么就没下文了呢?原来是,娘娘过年想回家,找不到王府大门了!:)
蓬莱阁 发表评论于
有质感的书,有深度的书评。

坦白说,这个问题我至今仍然回避。等我积攒到足够的勇气那一天吧。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我煮剩米饭的时候,剩米饭和生米和一块煮,把剩米彻底消毒:)在他乡我常主动参与,结果参差不齐。我是谁?我一直在塑造自己,今天想这样,明天可能是那样,总而言之我属于自己。越是在移民国家或地区,归属自己感越强烈,大家都是移民,每个individual 就成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characters 。当然在村儿里,瞬间就变成外国人了,咱太扎眼了:)
燕麦禾儿 发表评论于
中国人有句老话:越是有能耐的孩子,越是走得离家远方。谁叫王妃是那个有能耐的孩子呢?:)窝在家里,躲在父母的翅膀下面,自然是最舒服最有归属感的。:)
南山松 发表评论于
王妃好书评,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地方扎根,那就是两个地方的人了。
TRUEFIRE 发表评论于
王妃老师通篇划的重点就是我们海外华人共同的感受和心结!好在世界之大无处不安身无处不埋骨?认了:))
晓青 发表评论于
不想那么多,在哪儿都快乐生活,跟哪儿人没关系。我们都是地球人!
多伦多橄榄树 发表评论于
浮萍,难寻归属感,落在哪个池塘,权且随波漂泊~~
lzr 发表评论于
不喜欢吃维吉麦的就是没有融入成为真正的澳洲人...
大马哈鱼 发表评论于
我想不起那么多,不过刚刚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喜欢中国饭菜的美国人!
但这真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从主观的意愿出发,去找自己的答案^_^
毕竟未来中国是否欢迎我们,是个巨大的问号。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沙发,王妃发文时间变了,刚想下线,看见好文。很别致,深刻的书评,讨论着一个重要的议题。我觉得(belonging)不仅仅对第一代移民有影响,对第二代移民也一样。Eric Liu,克林顿写作班子的他就写过一本书叫《偶然生為亞裔人》。Amy Tan的很多作品里面也一样有这样的痕迹,只是是通过她的长辈来表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