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嗑《论语》“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篇
原文
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3)蓧(4)。子路问曰:“子见夫子(5)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6),孰(7)为夫子?”植(8)其杖而芸(9)。子路拱(10)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11)而食(12)之。见(13)其二子焉。明日(14),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议: 《论语》没有《春秋》的老实。编造的不少。这是一例。
有道:“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句中的“不”,是个虚字。这句话的意思为,“我正忙着,哪看见什么夫子!”另一个理由:说话的语气不对。陌生人不可能一见面说活这样突兀。
细读。以为,当教诲读,挺瞎。当寓言读,好玩。
子路与农夫相遇于途,是导演的安排。
“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是背台词。刻画他所见到的夫子。神来之笔。因为是台词,没有“突兀”之疑。
子路问完路不走,等到人家杀鸡款待,并接受其子的拜见。这是赤裸裸的情节安排。
赶上孔子,子路报告所遇。孔子断言是隐者,并让我子路回去找。不见了。
而后引出一段议论,即有本事的人都不出来考公务员了,世道完蛋了。
剧终。
这两天在想中国之农气。读罢这篇,颇以为能做个例子。
在农村,遇到人,往往视而不见。看你,要不,瞥;要不,瞟,罩着层懵或朦。答问路问人,往往突兀。并不管顾问者情形。
在上海火车站售票外问“下趟车几点于?”答曰“墙上,你没眼睛啊?!”
这是老婆才能予以的待遇。没有堂屋的过渡,直接进了睡房。
分析家由此分析出文明的层次,文化的粗细,还加上人的素质云云。
都有道理。可道理的毛病往往带有“壁上观”的闲逸和超脱,不久,就归于“理论是僵死的”。
中国的农气,适于感受,一理性分析就玩完,或者说不好玩了。觉得。
《论语》这篇,当作文学寓言去读,感受字里行间的中国之农气,可归为上乘之作。
其实,《论语》通体,农气十足。尤适于农闲时的唠嗑。
“孔夫子都说,三十要成家,你多大了?还是个女孩?”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仁者爱人”...... 不炕上吃饱喝足,哪有说这话的功夫?
“只可使行之,不可使知之”“上智下愚不移”,公社里场部里进出的,多有这狡黠之目,一片家雀尖尖。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不知为不知...”,是“希望工程”的教材。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谓深谙中国农气者。
辛亥革命,要走出这重农气。中山装,怎么都是西式的。三民主义不为农民设计。“耕者有其田”,是将耕地当作经济成份处置的。
不久,归为宣统。以后百十年间,农气浓重依旧,但不愿意做土包子的努力,不懈。
当知青,掉进农里,恼得不轻。每听人在分析总结什么近百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想起那个农村女党员不小心说漏的那句话:“给我进城做工,我才不要做什么党员不党员哩”。听的一旁的我们一愣一愣的。而她,一点不怕的样子。
回想里,这也是我见到了中国社会也很烦农气,不想为其总遮挡着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