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二)在变老的路上继续变好

献给我们这些六七十, 八九十的新新一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了,有许多无奈,古人已知,叹曰 “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是网络时代,对老年的描述,除无奈外,多了一层嘲讽和鄙视。社会追捧的是掌握先进技术的年轻人。在这个连四,五十岁的人都会在许多行业受到排挤的年代,老人们的处境,自然也可想而知。一些文艺作品和网络文章对老人的嘲讽,不过是这种社会思潮的反映而已。我曾经看到过一些网络文章,喋喋不休地告诫老人们:按照人口平均年龄来看,七十多岁,活得差不多了,可以考虑洗洗告别人世了。这些文章的传播,真实地表达了一种对老年群体的嫌弃和鄙视,反映了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思潮。

这不禁使人想到日本小说《楢山节考》。相传在古代日本,一些过了70岁的老人会被儿女背到山上自生自灭,避免消耗家中粮食。这样的山,在那时被称为“弃老山”。这样的故事,直到今天仍令人唏嘘。在物资极度短缺的古代,老人为了后人的生存被迫放弃生命,是人生的最大的无奈和绝望。社会发展到今天,本应该避免。如今社会进步了,除了大灾情,大瘟疫 (例如去年新冠疫情高峰期间,当医疗资源不足时,老年人在一些国家被选择性放弃),这种极端的例子基本没有了。可是,对老年群体的排斥,仍不少见。

对此,老人们大可不必伤感。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总有各种思潮涌动,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经历了各种左右摇摆,社会是一定要发展进步的。这正是我们在此刻需要直面的问题。

此刻,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说,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大半辈子的经历告诉我们,各个年龄段的关注点不同,想法不一,这就是所谓代沟吧。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法,我们需要互相包容,不能期望大家都只有一个观点。现在,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退休,对社会上的这些现象,基本上只需要当个观潮派就好。身居小屋,看天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不亦乐乎?对于身边小事,更不要计较。正如杨绛先生所说:“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如果感觉有些话不吐不快,那就找好友聊聊,或者也学习年轻人,上网来说说,让网络上多一些老年人的声音。

如果忍耐不了,心烦意乱,怎么办?此时喝鸡汤用处并不大,有时分不清真假,反容易坏了肚子。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我们小时候听过的话,并没有过时,有些道理就是这么朴素而简单。我们听过周有光老先生的故事。他年轻时从事金融业,近五十岁时转修语言,成为汉语拼音之父,退休后仍笔耕不休,100岁时出版“百岁新稿”。老先生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终身学习的范围很广,不仅限于学术方面。从《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书中走来的慕西奶奶(安娜·玛丽·摩西),77岁开始画画,从她的生活中学习,成了大器晚成的一个代表。学习,能使我们在变老的路上,继续变好。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抵抗世俗观念,开发潜能,建立起宽厚,平静的内心。

网络时代,在漫天飞舞的唾沫星子中,我们不需要和社会对抗,而是要不断学习,时常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完善我们对社会,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时做些可以取悦于自己并且不妨碍社会的事情。

在变老的路上,要继续变好。我们终将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太爱北京了 发表评论于
好文!
2020新朋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彩色风筝' 的评论 : 谢谢你!
彩色风筝 发表评论于
说得对!谢谢。活到老学到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