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印象派糟糕史No.1--主要画家介绍 (1)

小人物。一些过往的经历,浮现,记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人问过我,为什么老是写古典绘画,什么时候开始写印象派。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总下不了笔。很少有艺术史中的运动如印象派那样广为人知。关于印象派的书籍和资料多如牛毛;印象派画展每次都是博物馆的票房保证;现在美术学院教的色彩理论都源于印象派;即使是对艺术毫无兴趣的人,也对印象派这个名字颇有印象,这是一个“大家都懂的”艺术,好像看我写的还不如直接去看维基百科……

 

Claude Monet, La Grenouillére, 1869,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每次提起印象派,我总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又好像没什么可说的。印象派是什么?是一缕阳光、一片浓雾、一线蓝天、一池跳动的波光、一个似是而非的影子?印象派似乎并不需要解释。它就是偶然瞥见的寻常事物的最美瞬间,试问该怎样去解释一个瞬间?

大多数时候,艺术评论是很扯淡的。应该说,所有的评论都是扯淡。

比如红酒品鉴就是装 逼到极致的代表。品酒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瞎 逼19xx的历史,然而这段历史和这瓶酒的唯一关系,只有那个年份的数字相同而已。酒庄总是大谈特谈自己的特瓦尔(terroir)--法语里对于种植葡萄的风土条件的装 逼词,当然环境因素对酒的质量有影响,但就在同一条公路的两旁的两个酒庄,相隔不到十米,你跟我说出来的酒有那么那么大的不同,那我只可以翻一个白眼了,这时你怎么又不提公路上的汽油味和灰尘影响葡萄质量…最怕有人喝酒前大谈特谈关于这瓶酒的“周边”,拜托,我就是来喝酒的,可以赶紧开喝吗…

这些品酒的“劣迹”其实也是无可厚非。对某一事物的评论,如果不用另一事物来描述和比对的话,评论根本无从谈起。比如说,红酒的气味到底要怎么描述呢?如果完全不言他物,那结果就只能说“红酒,就是红酒的味道”。但是,如果用其他食物的香氛来类比,就能描述出不同红酒气味的区别。(当然,用水果花草来描述就算了,泥土味是什么鬼?)

BBC一档超级经典的电视节目《Top Gear》也是一个好例子。这是一个汽车节目,但节目大多份内容和车本身没有什么毛关系,而是以车为中心聊聊时事八卦吐吐槽,这才比较有趣,俗称综艺范儿。

评论艺术也一样。大多数艺评,如果仅仅是评论作品本身,多少显得有点单调,反而作品背后的故事常常令人寻味。至少在我看来,印象派的画本身是没什么好说的,重点是要去看啊!看画时的感官享受和情感认同很难用言语表达。某个画面,让你回想起来的可能是在老家的某一个午后,可能是远足途中的一阵风声,又或是归途的一抹斜阳。观看印象派的感受和记忆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任何评论都是多余的。

所以,印象派的画,你们自己感受就好了。

说了这么久,我到底是来干嘛的?我其实对印象派的“周边新闻”比较感兴趣,尤其是1860-1890的巴黎都市生活和画家们的人生经历,这就是接下来发呆号将要连载的印象派系列文章。

在正式开始讲故事之前,先简略介绍一下之后会出现的人物,免得大家看得摸不着头脑。印象派是后人对艺术史上这一艺术运动或风格的总结,来源于莫奈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是一个挖苦讽刺的称呼。印象派不是一个正式的团体,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纲领。但他们都彼此认识,交往密切,一起画画、一起谈人生、一起去酒吧,有不少还是相互的好基 友。

 

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oleil levant (Impression, Sunrise), 1872, Musée Marmottan Monet, Paris 《印象·日出》,印象派名字的来源

他们在1874年联合举办了第一次独立于沙龙以外的独立展览,从那以后的12年里一共举办了8次这样的画展,每次画展都有一些别的画家,但最核心的人就是那十来个。对于当时的印象派画家来说,印象派是一个很荒谬的词,他们中的很多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但现在的人们说起印象派,主要就是指下面这些核心的人。(暂略莫里索、高更、卡萨特、梵高)

印象派小剧场角色设定:

莫奈 Claude Monet --“就是不爱戴眼镜”

· 印象派的极致代表

· 杂货铺小公子,英俊潇洒的时尚boy,社交小能手,性格比较接近正常人

· 视力不好,超长寿,晚年足不出户花睡莲

· 喜欢(画)的东西:光影变幻

 

Claude Monet, Water Lilies, 1906, Art Instituteof Chicago 莫奈晚年画的睡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