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有一半多都是住校。当时形容学习努力,说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单调的生活需要滋味,滋味来自食堂,来自校园外的排挡,来自宿舍里偷偷摸摸煮面条、关不住的香味引来馋嘴的同学们日后半辈子的朋友。
少爷从高中开始住校。当时所在省重点中学一个年级六个班,同年级的教室都在同一层楼。我们班守着楼梯口,另一个住校班在楼道尽头。按道理说上午第四节课下课,我们班抢饭、冲下楼有优势。有一段时间,代数课经常排在第四节。老师压堂,第四节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就听楼道尽头那个班的人咚咚咚咚跑下楼。我们班的学生神不守舍,忿忿盯着代数老师还慢条斯理地推数列题,大家心里叹息:好吃的肉菜都被抢没了。
食堂买饭排队,队伍长短不齐。打饭的窗口和以前火车站售票处很像,就那么一尺多见方。有位卖饭的服务员是年轻貌美的姑娘,和其它几个窗口胡子拉碴的大老爷们形成鲜明对比。她的窗口最忙,大概向往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的学子们找到了希望。排队买饭时用功的同学还捧着书,读一段书本里的百草园、闰土,抬头看一眼卖饭窗口的豆腐西施。
大学的伙食强很多,并且有好几个食堂可选择。我们宿舍离学三食堂最近。宿舍在二楼,打开窗口斜对面隔着过道、九十度角就是学三大楼。快到晚饭开饭时,学三炒菜的香味飘进宿舍,大家就开始猜:大约有红烧肉。当时一个菜几毛钱,每人买四两米饭、或者两个馒头,配一份菜。如果去晚了,经常是米饭卖光,只剩下馒头。南方来的同学抱怨,因为他们不喜欢面食。对于他们来说,吃饭的“饭”指米饭,面食不算数。少爷是北方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包子、馅饼就些粥、凉菜,不比米饭炒菜差。食堂的二楼有小炒,每份一块钱上下。按照当时的生活标准,如果天天小炒就很奢侈。同宿舍室友有一位平时小气,忽然有一天他的女老乡从临近学校过来做客。他狠心买了小炒请客。后来人家也没怎么对他热乎,他念念不忘:那顿小炒花了我四块五呐!后来大家起外号,背后管那位女同乡叫“四块五”。
来美国留学,以前的同学们闲聊起来常常怀念国内食堂的伙食。当年在校吃食堂,抱怨多多:排队长、饭菜涨价、米饭里有沙子。。。现在却在怀念馅饼、清粥、各式小菜,大锅烧出茄子黑乎乎不知加什么佐料,极下饭,也没见别的什么地方能做出卖相那么差、而又好吃的茄子。
春日阳光明媚,勾引起青春的胃口。想起碧蓝的天空下,闰土、西瓜、叉,食堂、小炒、四块五、黑乎乎的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