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教具和玩具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爸妈:

最近看到老三侄儿发的几个朋友圈,都是小视频,记录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做数学的片段,让我很是感慨。

 

第一段视频是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她用四个小正方体当道具,一一道来,有条不紊,很清楚直观。第二段讲加法交换律。她讲了一个例题:67+25+33+75=200。 首先用的是一般的计算方法,一个数一个数相加,一步步得出结果。然后用了加法交换律,挪动数字位置,变成(67+33)+(25+74)=200。每段视频都不长,两三分钟的样子。但学习效果比做一整页算术题更好,因为只有自己理解了,才能讲给别人听。正所谓“教学相长”。

 

现代是科技社会,老师把手机当作道具,用到了学习中,效果非常好。我们小时候和她现在相比,堪称天壤之别。那时候的教具都是自制的,印象最深的数学课上的道具是一串竹节——从扫把上抽一根细竹棍,截成半寸长,用线串在一起打个结,像一挂项链。一年级的数学课上,用它来数数;二年级的数学课上,用它来学加减法。当然还可以用小石子。可是石子重,又容易丢,不如竹节方便。因此,那时低年级的学生,人手一挂竹节。怕丢了或忘了带,去上学的时候,我们就直接把它挂在脖子上。我还记得老妈帮学生做竹节的情景。现在想起来,一群小萝卜头,脏兮兮的脖子上挂着竹节项链,又质朴又可爱。呵呵。

 

不光是教具,玩具也一样。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制的,印象深的有几样:

——毽子。我们做的毽子是用油笔芯的塑料管,加上鸡毛,轻飘飘的,很容易坏。我哥做的狗毛铜钱毽子,又重又稳,穿单鞋都会觉得脚疼,冬天穿着棉包子鞋踢最好,“嘭嘭嘭”的,特别带劲。他很宝贝,随便不给我们玩儿。

——沙包。我们缝的沙包歪瓜裂枣,还真的装沙土,接口又缝得不严,漏土,打到身上留下一圈土印子,但不太疼,软绵绵的。老妈帮我们做的沙包,针脚密实,圆的圆,方的方,特别好看。里面装小豆,很耐用,但疼,打到身上能让人龇牙咧嘴。

——石子。我们玩抓石子,都是捡来的小石头,随便磨一磨棱角就行了。很多时候现找现玩儿,角都不磨,大小不一,玩完了随手一扔。我哥他们不同,捡来的石子都磨得光溜溜的,大小差不多,十个一套,随身携带,不随便乱丢。特别是一种用碎瓦片磨的,一个个又平又圆,像小象棋子儿,精巧可爱。他很宝贝的,天天揣兜里,我们眼馋也没辙。

——纸方板。这种都是男生喜欢玩,讲究的用烟盒,不讲究的用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叠得厚厚的,看他们玩儿也挺有意思的。

 

时代不同了,玩具和教具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是好事,与时共进么。我不过是有感而发,随便唠唠嗑。

 

即此,你们多保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