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 愿你的安详永驻

在这里 我用自己的思索、
脚步和心情耕耘着一片田地…
原创文、图(除注明外),
敬请尊重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此为前次普罗旺斯之行有关景色及人文历史的最后一篇博文,_几个地方的合集。

首先要提一下的是我们住了十一宿的小镇 Le Thor。

如大多数的出行,那次也是租度假村的房子,度假村实际上在Le Thor镇外,但在那里时我们每天出门或回来都会要穿过小镇。像这一带的大多城镇,Le Thor 镇里也设有Tourist Centrum,但Le Thor 本身非常小,历史遗迹有座罗马式老教堂。而距Le Thor 仅3公里半的 La sorgue 则是一处青山绿水古传统民居俱在之地。甚至享有小威尼斯之盛名。事实上就规模而言远及不上原版威尼斯,-那区别并不是一个模糊的‘小’字所能表达。

而从水的层面,倒是令我想起远在中国的九寨沟。虽然在规模上也是远及不上。。。

眼前的这条水名为 Sorgue。它通过这里分出几条岔,最终都汇入罗纳河。

石山下平静的绿水令人联想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中的水潭。但是,此水很浅,感觉能奏出不绝于耳的‘哗哗哗……’声 似乎已在免为其难。感谢它傍山构成一道引人遐想的美景。

在wikipedia上,有一片与上图极其相似的水的照片作为La Sorgue的招牌之一。上图是我拍的,确切的说是从我拍的一张大图中裁截下的。我的博客封面也是从我在‘八寨沟’拍的照片裁取的。

上图石桥,似乎也是La Sorgue的景观之一。可惜当时周围有点杂,我只取了下半景。

还有这架老水车。。。静静的、略显落寞的立在Sorgue 河里。

**

从 ‘八寨沟’向上不远(约7,5公里),是一处“群山环抱之泉’(Fontaine de Vaucluse)的自然景观。到达下两图的‘泉眼’要先到傍在其边上的小镇及村口的教堂、一条商铺街,然后爬长长的石阶,还要走一段土路。。。

略去攀登部分,现在已到达顶端。在古代,这里曾是祭祀场所。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有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古钱币和其它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属于公元1至5世纪的物件。

在骄阳下背着相机、ipad、水,…等等行囊,上行1公里多来到上图的洞边。向洞里面望去,深不可测。掉进去就会穿越到另一天体的感觉 ;D。。。洞口的全景相当壮观且散发着神秘感,照片暂不贴上,留给您想象的余地。尤其是,一旦见过照片,亲眼面对时的那种震撼感会大减。拍了洞口照,再背着辎重大汗淋漓的往回走。

好在在回行的路上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画具兼艺术品店,在那儿买了纸、笔和一两样小纪念品,-额外的收获不仅让人立即忘了劳顿还顿生‘赚了’之感~~。

**

上图,我们那次在普罗旺斯驻扎的地界:小镇Le Thor。

上图即是小镇Le Thor我们每天必经的城门洞,‘citygate’。从此出去拐一两拐就是我们在度假村的‘家’了。

Le Thor 街景之一斑。

**

下图是著名的 加尔桥(Pont Du Gard),-罗马时代的供水渡槽。输水的目的地是今天的Nimes城(古代:Nemausus。)。水道共长50公里。建于公元1世纪,(公元38-公元52)。用工约1000人,用料约5吨多石灰岩。渡槽每日输水能力35,000立方米。从建成到3世纪为Nemausus城的洗浴堂、泉、喷池供水。

加尔桥是罗马时期所造渡槽中最高的:71,5米,且是保存至今最完好的。

桥下淌着的水即为Gardon,是罗纳河的支流之一。18世纪,在最底层的渡槽边建了石桥。

我们上桥从一端走向另一端。上图和下图:在桥上俯拍Gardon。

左侧,罗马时代渡槽的石柱。

上^,iPad图。

/下图 相机拍摄。

高下立见 ;]

Gardon

上图为 Pont Du Gard 附近的山。颇有特色的地貌。

**

十几日忙忙碌碌穿梭于各老墙斑驳的城镇和青山绿水之间,不知不觉到了旅程的最后一天。这日前行的目的地是赫赫有名的旅游重镇 Gordes。

Gordes离我们居住的Le Thor 24公里。我们本准备用大半天时间参观G镇,然后早一点回来收拾行李备好第二天的回程。可是出发后,车上的导航给我们带上了一条不是直接去Gordes的路。车开了二十几分钟后、没见导游书上印着的、远远看去铺在山坡上的G村。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黄黑土高地上的农贸集市。见市场边有停车的地方,就索性下车逛'集'。

不料,这下车一走竟然'发现'了被法国(或国际?;§)某协会命名的|| 法国最美的村庄,(请注意:不是“之一”)。她的名字是 Menerbes。

回来以后才查看资料。历史上这里曾是16世纪70年代法国宗教战争中的重要战场。不过M村在英语世界的闻名,则是由于英国作家Peter Mayle 写于九十年代、以M村为背景的一部小说。后来它被美国导演Ridley Scott 拍成电影(2006),名为《A Good Year》。故事里,一位富裕的英国人来到M村继承叔父的遗产,然后发生了浪漫故事…。

上图是M镇中心一带。房舍很古朴气氛很现代^^。

正如到过的几乎普罗旺斯所有的小城与村镇,时常会与开放的画室不期而遇。

在Menerbes当然不会例外。在资料上看到过,有某协会为某某地的在事业中途的艺术家和作家每年提供一两个月到M村居住资助,以体验这里古朴的宁静与安详,(抱歉细节记不清了)。

房背后的城堡莫不就是16世纪晚期那场宗教战争的‘堡垒’?

这里要提一下,欧洲各地,尤其是法国南部,几百年的老城堡比比皆是。有些保存相对完好的甚至里面仍住着人家;有的经政府或旅游公司什么的出资内部经复原装修,向游客开放;有的则基本只剩一副外壳,内部除了几面砖墙和凸凹的土地面外啥都没有。最后这种也会向游客开放,有时甚至可能会小小收费,-可以理解啊,即使是保护残墙也需要银两花费的。

上图的城堡属于哪类当时实在没时间去探究竟了,还是把宝贵的时间放在多走走M村上吧。

这里是走向M村最高处的途中,下方口袋里似乎是养殖土。可见这家的主人正在干活。这家院子的后面是与另一座山相隔的山谷。

一处幽深老宅。

但凡有游人的便是M村的主要街巷。路左边的画架后面是另一家开放画室。

招牌近景。

M村的一条旁街。无声息的小巷口摆着一缸照料的非常好的繁盛开花的植物,-小巷的生机在暗处~~

回观主街。游客的车是不可以进村的。当地的住户可以,但没见哪家有车房。所以估计住户的车也只能在家门口停片刻、完成任务后回到山下的停车场。到过的法国很多老村都如此。有的老村,住户的车也到不了家门口甚至不进村。

上图,一处山泉长流水。-在法国山村的街角常会有碰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到村的顶端了。

回程,取了一条比较直接的路。

**

从M村出来,我们并没直接奔Gordes,而是去了Menerbes与Gordes之间、距M村7公里的古式村庄Lacoste。

Lacoste 比Menerbes还小,其面积只是后者的1/3,但也是个有相当名气的地方。这里有9世紀的老城堡,还有3世纪罗马时代遗存下的石拱桥(the Pont Julien)。

在18世纪曾经有位侯爵身份的色情小说家住在此村他自己的城堡里。城堡在1792年的一场暴动中被毁掉了。2000年城堡的废墟和附近的采石场被举世闻名的服装设计师皮尔 卡丹买下。重整废墟并将采石场修成舞台。然后每年夏天会请来顶级大腕音乐家在Lacoste村举办音乐节,与不远的阿维尼翁的艺术节相呼应。不仅如此,卡丹还在村里买下不同样式的房子然后修缮。。。

我们在那里时夏天已经过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每条小街都是人去巷空的模样?据官方资料,Lacoste 面积1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住着38,5人。所以,整个村子的常住人口确实有限。像右手门上窗帘的房子,里面是否真有人居住还真不好说。但经常会来人照看打理一下门面是肯定的。(估计会是市政规定)。

至于修缮,是指内部,外部不能动,或只能修旧如旧。这些老旧原模样的房子外观是刻意保存下的,即是属于文物类。

后来才知道,早先于卡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已经有美国画家Pfriem买下村里的一些各式房子,然后修缮。1970年在此地建立了Lacoste艺术学校。请来著名艺术家来此讲课。。。就在不久前,现在叫Savannah College of the Art 的它,还扩大了学校在这个山庄的基地,以接纳更多的学生。

上图即是刚才那条小巷的尽头。眼前这座钟楼是Lacoste的景观之一。

**
从Lacoste出来,向上14公里。终于,Gordes 在期待中进入视野。下图景象尽管在各种旅游介绍的相关图片见过多次,一旦实在眼前,还是不能不下意识的屏住了气。

上图,到'高老庄' Gordes 的村口后,在进镇的大道边拍下了这片‘标准像’。原来,经常挂封面、作为G村招牌的拍摄地点,就如此简单的在我脚下。;))

Gordes之所以在旅游界著名,也是因为这里有诸多古罗马时代的遗迹、1525重建在11世纪城堡地基上的城堡和建于中世纪的修道院等等。并且,城堡的北部能见到文艺复兴的成分。还有就是其地理位置的壮观。

侧面的Gordes。城堡在镇的顶端。它曾是上世纪法国 op-art 艺术家Victor Vasarely 的工作室。现在,城堡中正展出比利时弗莱明画家Pol Mara 的作品,-他也曾在Gordes居住过。

山坡上层叠的老瓦和老墙让时光留住了脚步。

上图是‘高老庄’的镇中心,在村的最上部分。

上图,村里随便一条斜街。

还是在镇中心。上图,战士雕像是对二战时这里发生的战事的纪念。

在镇中心的一家开放画室。室主欢迎我进去看看。这些作品所以特别吸引我,是因为它们太像剪纸了。或可以说就是用剪纸的方式做出来的,当然并不是真的用上了剪子。对我颇有启发。

镇中心的一处干花草艺术店。

在Gordes村所在的山脚下,有一片石屋‘小村’des Bories。建于18世纪。据说建筑风格是追从公元前5000年当地人的居住模式。一个个彼此连接的石头小黑屋,没有窗户,泥土地。。。

**

回头说那次行程的起始。我们本来计划先去梵高住过的Arles。结果,我先生在设计车上的导航时少打了字母r。结果那天,我们兴冲冲的在“导航”的指引下去了Ales。

Ales

上图是Ales停车后要进城的地方的喷泉。Ales也是一座旅游之城。记得我们费了好大劲才停好车。也去了市中心的旅游局,那时才发现错了方向。将错就错,我们去了市里的两所展览馆。

上下两图是考古博物馆。这一带的考挖掘出的土文物。

青铜、石头和兽骨做的坛坛罐罐和器物。可能还有耳坠项链之类的。很有意思。另一是一家古典主义的画馆。(或待以后另出博)。

然后就是那次旅行的小遗憾。即是下图上的Uzes。去Ales的路上路过这座古城,准备过几日回来造访。可是后来安排不出时间了。

Uzes

Uzes是一座非常美的老城。待疫情过后再去普罗旺斯时那里一定是第一站。

 

---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问好大菲!我们是自驾行,如果能对坐飞机去那里的远方游客也有借鉴意义那就太令人高兴了。法国的旅游业非常成熟,当地人热心和蔼,一般不会遇到难解决的事情。。。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非常翔实的大帖,图文并茂,介绍得真好!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这书在故事叙述中常现幽默,所以读的话还是英文原著更好。加拿大一般的图书馆里还有中文书可借,这在我们这边简直不可想象。~~。不过我觉得这也未尝不是好事。首先,如果是西方的书,是不懂的语言的话,还应该是首选英译本。比如,我感觉《小王子》的英译本比中译有趣多了。还有,我们有幸赶上网络时代,不仅可以网上购书,还可以网上读书。省了好多麻烦。
问好啦。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我记得应该有中文版,我读的是英文版。罗马水道,我读的是盐野七生那套罗马人的故事,图书馆借的中文版系列。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普罗旺斯的英文餐饮书应该是从法语翻译过来的?
我们在那里时租住度假村的房子。里面有全设备的厨房。每天出行回来路过超市买上平时在家三餐所需的生熟料回来简单做一下。随意方便,节省时间。还有,同样同等原料的食物,一是餐馆不一定有,二是,有的话价钱上会贵很多?没研究过哈。
度假村里也有小餐馆,不过要事先预定。而一旦出门,回来的时候自己就难把握。如果要保持自由放松的心态就要尽量不做任何预定~~。-这是我的旅行经验之一。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原来如此。那本书好像没有中文版?它是Peter Mayle 的代表作,曾是国际畅销书。而后来拍成电影的《A Good Year》好像是电影比原小说更有名。
觉晓 发表评论于
那本普罗旺斯餐饮书是英文的,我好像也借过。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是的。好几年前读的,Yard Sale一元钱买来,读完,好像捐了。反正有去邻居家做客吃得要趴下的描写,很好笑。另外,图书馆开放时,很喜欢一本画册,普罗旺斯的餐饮,封面照片是旧木桌上旧银刀叉,我家有一个风格的刀叉。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你读过Peter Mayle 的 ’ A Year in Province‘‘?-是真正爱看书的人呐。

谢谢并问好。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是。那边的罗马大道和输水道在当年建时都应该与这位能人有关。是说阿格里帕。谢谢你的提醒。
甫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那里冬天风大的地方应该是海边?那一带差不多所有的村子都是从山顶漫下,这固然有应古代战时易防御之需的缘故,但不战已经好几百年了,应该早下山了,因为冬天的大风对当时靠烧柴取暖和造炊的情况是十分不利的。我瞎猜哈~~。

那里确实大小餐馆遍布每个村镇。尤其是,法国人与中国人一样有中午正式进餐的习惯。这与它北边国家的人的习惯不同。
觉晓 发表评论于
昨天看见那张著名罗马水道照片,一个人名给卡住了。想到对水道罗马大道做出贡献的阿格里帕。今早才想起来。
觉晓 发表评论于
罗马的桥啊。每次看见这样的照片都觉得亲切,想到凯撒奥古斯都等等人名。
读过普罗旺斯的一年,那里冬天风大,吃的可是要撑破肚子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