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看过报纸上的一篇报导,说的是美国德州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从Walmart出来看见四个小伙子坐在她的车里,她毫不犹豫的拔出枪来吼道:我知道怎么开枪!四个小伙子立马没命的跑了。坐进车后,老奶奶手抖得钥匙怎么也插不进去,车里东西也不对,只好出来再看看是怎么回事?却发现自已的车停在不远处。老奶奶上车,直接开去警局。受理的警察笑个不停,指了指边上四个跑来报警自已車被劫的年轻人。老奶奶没有被起诉,因为《senior moment》。
世界正在老去,不需要谁的提醒你都已经知道世界已进入高龄社会,因为你出门便会看到很多的老人和与老有关的老年现象。周围老人的密度越高,我们能听到的,看到的老年现象便越常见。
张伯伯喜欢看书,但是看了记不住:
(翻书)沈冬梅
(合书)沈什么梅?
(翻书)沈冬梅
(合书)沈冬什么?
(翻书)沈冬梅
(合书)什么冬梅?
但张伯伯说,记不住仍然看,因为他亨受阅读的过程。
李爷爷对于记性好不好倒不在意,因为他觉得他并不需要记住很多事。一次聚会上,碰到几位新朋友,大家互相介绍,他在一旁一声不吭,事后解释说我不想问别人叫什么,因为问了白问,下次见面也是想不起来。
王阿婆喜欢把瓜子全部嗑了再吃。鬼使神差地,全部嗑好后,把盘子里的瓜子仁全部倒入垃圾筒,看着桌上的一堆瓜子壳发呆。
徐奶奶中午去存钱,排队时一美女在后面问 他:“存钱是吗?”“嗯!”“我正好要取钱,反正你要存,我要取,不如你把钱直接给我,咱俩就都不用排队了。”想想觉得有道理,于是徐奶奶就把钱给她了。
与记忆和思考力的老化相比,身体各亇部件的老化和失能更是说来就来。
牙齿掉落,咀嚼能力弱化,听力受损或完全丧失,骨密度降低造成骨质疏松,血管硬化缺乏弹性造成高血压,关节软骨组织磨损和腿部肌肉质量下降造成行走不便,这些都是疾病,但都与衰老相关。
梁实秋的《老年》一文中说:老的征象还多的是。还没有喝忘川水,就先善忘。文字过目不旋踵就飞到九霄云外,再翻寻有如海底捞针。老友几年不见,見面说不出他的姓名,只觉得他好生面熟。要办事超过三件以上,需要结绳,又怕忘了哪一个结代表哪一桩事,如果笔之于书,又可能忘记备忘录放在何处。大概是脑髓用得太久,难免漫漶,印象当然模糊。目视茫茫,眼镜整天价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两耳聋聩,无以与乎钟敲之声,倒也罢了,最难堪是人家说东你说西。齿牙动摇,咀嚼的时候像反刍,而且有时候还需要戴围嘴。至于登高腿软,久坐腰酸,睡一夜浑身关节滞涩,而且睁着大眼睛等天亮,种种现象不一而足。
人,活着活着就老了,青丝变为白发。地球转着转着就变了,变得气候暖化,人口老化,平衡态被破坏了。《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65岁或以上人口史无前例地超过了5岁以下人口数量。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年龄在65岁(16%)以上,而这一数字在2019年为11人(9%);到2050年,预计80岁或以上人口将增长两倍,从2019年的1.43亿增至2050年的4.26亿。在美国,1790年的时候,65岁以上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2%,今天,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14%。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现在,中国是地球上第一个老年人超过1亿的国家。
往近处看,我们这代人,40, 50, 60 后也已步入或正在步入老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的和进城务工的,短短二十多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最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很遗憾,当年的下乡知青现今已有许多白发,当年的高考学子已多皱纹眼角,当年的出国留学生都没有了灵活的腿脚,当年的下海“弄潮儿”都多少有了“三高”,当年的农民工早已累弯了腰。
走到人生这段旅途的时候,金钱,权利,地位,学识都巳不是主要的追求,能吃能睡能走路便是最大的痛快。
随着世界人口构成的急剧变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听起来让人有点沮丧,因为伴随而来的是人口衰老,劳动力人数下降,医疗成本上升,给政府和个人都带来沉重负担。
然而,英国专栏作家和记者卡米拉·卡文迪什女士(Camilla Cavendish)说,老年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悲惨和可怕。随着医药和基因科学的进步,人类寿命越来越长,人们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和利用这“额外延长的寿命”,活出精彩。
卡米拉在其发表的新书中, 引用日本人近年提出的老年新概念“年青老者”(the "Young-Old"),让人耳目一新。日本是世界平均人口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由于人口寿命增加和人口老龄化,日本人提出应该重新定义老年。他们说,60到75岁甚至更老都不应该算真正的老年人。日本大和市政府希望藉此释放出积极的信号,鼓励健康的“年青老者”,提高这一年龄群体的社会价值和参与感。
卡米拉在书中采访了各国顶尖科学家,反驳了许多有关老龄化的禁忌。她表示,人们需要改变对50多岁、60多岁和70多岁人的态度,认识到延长的不是老年,而是中年。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些额外的时光,尽量让自己健康地生活。衰老不是病,怎样活出健康老年才是关键。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获得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不是担心暮年时的衰老时光。
老年生活可以是无奈的,但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正如过了花甲之年的刘禹锡写给诗文至交白居易的一首答诗中所写: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