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第76期 8313 校友
【编者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中国银幕上长相英俊、气质儒雅的男电影演员屈指可数,冯喆是其中一位。尽管冯喆出演的不少是带着时代特色的角色,但他依然能够以不俗的演技和宽广的戏路,为观众们留下独具魅力的印象。如果不是历史的原因,冯喆丰神如玉的生命不会在四十九岁那年戛然而止,那么我们一定会欣赏到他更多引人瞩目的银幕形象。如今斯人已去半个多世纪,8313朱良真挚感人的文字,是对这位优秀电影艺术家的怀念,也是对我们必须继续深刻反思再反思的一个提醒。
—许赞华
七十年代,我和同龄人基本上没有什么电影可看,看得最多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那个年代印象最深的演员,就是在《南征北战》里饰演高营长的冯喆。
冯喆原名冯贻喆,自幼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长大,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上海国立大学音乐专科学校。四十年代初,他就开始出演话剧和多部电影。
冯喆在四十年代时的英俊潇洒形象
冯喆健美的体魄
冯喆阳光的笑容
据说当年在香港,冯喆的片酬是以金条计算。不知他后来为何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回到艰苦的内地。不过,他在内地十年中演的十几部电影,也都部部堪称经典。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那些电影,也使他在内地一举成名。
冯喆玉树临风
1943年冯喆、冯琳兄妹在上海桃源村合影。兄妹二人感情深厚。
冯喆四八年到香港演艺界发展,并与张光茹结婚。但不幸的是,两人从一开始就性格不合,埋下了后来悲剧的种子。
冯喆和张光茹的结婚照
冯喆体魄健美,玉树临风,当时许多年轻姑娘常常向他递情书,和现在的追星架势也差不了多少。后来,冯喆由于个人问题,被发配到了峨影。在峨影,他基本上无电影可演,直到六九年去世。
文革之后,大批文/革前的电影得以重见天日,包括冯喆的许多电影,令我得以观赏到他出演的更多电影。我特别欣赏他轻松驾驭多种角色的能力,既能饰演英气勃勃的军人,比如在《金沙江畔》和《沙漠剿匪记》;又能扮演儒雅智慧的特工或政委,比如《羊城暗哨》和《铁道游击队》;还能塑造羽扇纶巾的古典角色,比如《桃花扇》里的候公子。与其他同时代的演员不同,冯喆有一种天生的温文尔雅和雄姿英发并存的气质,哪怕是演军人那种硬邦邦的刻板角色,他的光芒仍然能够在不经意中自然闪耀出来,可谓能文能武,宜古宜今,阳刚大气,俊逸超群。
冯喆(左一)在电影《南征北战》中饰演有勇有谋的高营长。这电影七十年代反复放映,里面的经典台词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
冯喆在《金沙江畔》中饰演红军指导员金明(右一)。故事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时需要通过藏族地区,国民党趁机挑拨藏族土司和红军的关系,并化装成红军绑架了土司的女儿珠玛。金明将珠玛救出,并护送她回家。把当地首领和他漂亮女儿塑造成银幕正面形象,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沙漠追匪记》中饰演班长“钟永胜”。冯喆在阳光下策马飞奔,即使被包裹在残旧、宽松的黄军装里,也难掩一身帅气。
后来,有两部电影偏离了他以往的军人形像。一部是一九五七年的反特电影《羊城暗哨》,据说此电影一出来就引起轰动。电影里面的团结各方民主人士的概念,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在《羊城暗哨》中,冯喆的举手投足像极了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归国华侨。相比之下,《英雄虎胆》里于洋饰演的特工像一个匪气十足的土包子。
气质这东西需要许多年的熏陶,冯喆是难得少见的相貌英俊、气质优雅的性格演员,令人难忘。相比之下,现在演员要不太嗲,要不太痞。我小时候的偶像不但现在没有,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会再有。
在《羊城暗哨》中,冯喆饰演公安人员王练,在抓到了入境的特务后决定冒充特务打进特务的地下组织。他与特务八姑(狄梵饰)假冒夫妻,并取得了特务的信任,最终粉碎了特务的一项绑架民主人士的阴谋,也挖出了隐藏多年的特务“梅姨”——在八姑家做佣人的王妈(梁明饰)。
另一部偏离了他以往的军人形像的电影是《桃花扇》。《桃花扇》中,冯喆饰演风度翩翩的侯朝宗,对南明小朝廷时的多情公子拿捏得当。但由于王丹凤饰演的李香君表演生硬,令我对这部电影的欣赏大打折扣。
冯喆的最后一部电影《桃花扇》。他饰演南明四大公子之一的侯朝宗,与王丹凤主演的明末名妓李香君上演一场爱恨情仇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由于演的是末代王朝的传奇故事,文革中被无端指责为“怀念失败的国民党政府”而受到严厉的批判。
上大学前不知道冯喆文革后怎么样了,但心里实在想知道,于是我想到了图书馆。科大的图书馆三楼大部分是各种杂志,我平时极少去。有一天,我决定去查找一下。就这样花了一个下午,翻遍了所有和电影有关的资料和杂志,包括当时的《大众电影》。最后,我在一本杂志上找到了短短的几句话。大致是,冯喆文革时被迫害致死,现在平反了,他在香港的妹妹冯琳回来取骨灰。
冯喆被游街批斗(挂《桃花扇》牌者)
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没了,也没有更多的解释。我回到宿舍哭了半天,因为我知道再也没有机会看他主演的新片了。后来我科大铁杆闺蜜专门给我买来了《羊城暗哨》小人书。当我想起他的时候,就把那本小人书翻出来看看。年轻的时候泪腺浅,看着看着就泪如雨下,感慨万千……
之后,我出国念书,在新的国土如饥似渴地吸收全新的文化艺术素养,慢慢地就把年轻时的偶像淡忘了。
没想到九十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又想起了冯喆。当时,网络写手王伯庆在《华夏文摘》上发表“新燕山夜话”,其中提到一位峨影演员文革初期被关牛棚期间,成群的年轻女子往里面扔情书,有的还在外面叫“侯公子”。当时我就觉得王伯庆讲的是冯喆。我鼓足了勇气和王伯庆联系,确认了王伯庆的确是在说冯喆。当时心里有点激动,多了解一些偶像的信息也算是追星的一部分吧。
最近这些年学会了打中文,常上中文媒体,信息量大增,才知道冯喆在文革时是被活活打死的,并且这里面他的妻子脱不了干系。冯喆生性风流倜傥,但据冯喆的好朋友说,冯喆心里是很爱妻子的。但可惜妻子当时已不再信任他,与他形同陌路。有人说冯喆如果留在上海 ,结局可能会完全不同。不幸的是,峨影那边的工宣队造反派打起人来下手之狠,难以想象。不知道这些人如果还活着的话,夜深人静时有没有一点良心上的愧疚。
冯喆被安葬于广州银河革命烈士公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五十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忘记冯喆。今天,网上依然有许多怀念冯喆的文章。冯喆如果在天有灵,知道现在还有这么多的粉丝怀念他,会有一丝安慰吧。
作者在八十年代的中科大
【后记】1978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公开为冯喆平反昭雪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冯喆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摘自百度)
【编者注】原文经本编辑部加以编辑。除作者本人两张生活照外,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图编辑:许赞华, 陶李, 刘扬
排版编辑:许赞华, 俞霄
《科大瞬间》编委会
许赞华 803|刘扬 815
黄剑辉 815|滕春晖 8111
余明强 9115|陈风雷 786|沈涛 822
Jay Sun 8364|吴钧 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