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看待赴美留学?
疫情对于出国留学的冲击近乎是毁灭性的,
一方面疫情本身,各国封锁,隔离,出行受阻,上课受限。
留学生的基本课程和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家长更不放心孩子一个人漂泊在乱局之中。特殊背景下,留学生的海外生活也面临着孤独、恐惧和无助等诸多挑战。
另一方面,因为疫情,中西方不仅没有携手抗疫,共度难关,反而出现很多不堪:相互嘲弄,竞相甩锅。原本危机四伏的中西方关系更加糟糕。中国民族主义/“烦美”情绪进一步抬头,美国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亚裔歧视。
现在全球范围内疫情远未结束,发达国家通过全面接种疫苗已经出现曙光,美国也开始狂发F1签证。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看待赴美留学?多少家庭,多少机构都面临着抉择。
毫无疑问,后疫情时代考虑孩子的留学规划应该更加审慎,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视角来审视。否则,会非常纠结。
从功利性的短期目标而言的确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一:关于求职。如果为了孩子回国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要清醒的意识到,光凭一纸留学文凭,在国内的就业市场已经没有多大的竞争力。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早已经过了唯学历论、唯海外文凭论的海归镀金年代。加上近年“战狼外交”“四个自信”广泛宣传,民族主义非常盛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海外留学生对比中国本土一流大学毕业生而言,求职不光没有优势,反而在本地社会经验、人脉和实习背景上处于竞争劣势。
道理显而易见,上大学不光是学知识,更是一个积累社会经验和人脉的过程。虽然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中国也是全世界在经济、商业和文化上最特殊的存在。很多事实都告诉我们,刚毕业的留学生正是因为缺乏职场上的适应能力,而在国内职场起步阶段处于竞争劣势。
第二:关于外语能力。为了孩子在国外锻炼外语能力,回国后不一定能有用武之地。曾几何时,在外资企业是就业的最佳选择,但现在最好的企业已经被大量国企和民企取代。外国投资在中国也早已风光不在,风生水起国内资本更加看重对中国文化和商业环境的独到眼光。留学生的语言和西方文化优势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无关痛痒。
第三,关于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适应。留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一定能马上适应中国企业。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或者企业文化更注重实用、更急功近利,而且国外的理论、实践体系并不针对中国的实际,注定了与中国的实际不完全接轨。国外就很难理解中国的直播、带货、恰饭、O2O,城市服务等一系列新型商业模式。而留学生常年的国外生活背景,很可能让他们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脱轨。而且大学生的绝大多数实践技能都是在实习过程中积累,不管中外皆是如此。西方企业的实践经验很难一下子转换到中国企业,这也给中国企业留下普遍印象,留学生手高眼低,无法快速融入。
不在乎这些的纯技术专业又处在中国学生“限制”“关照”之列。
所以单纯以短期的就业目标来说,哪怕是北美排名前三十的顶级名校,在中国的就业状况也可能赶不上中国的本土大学。
那么,让孩子留学究竟为了什么呢?如果在职场上都没有竞争力,花费巨大代价让孩子留学还有什么价值?
但是考量留学的价值不能局限在就业,谋职不是终点,只是人生的一部分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长跑,而留学的意义也需要长期来检验。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越往后越能凸显它的价值。
留学的真正意义不是让孩子学到一门实用技能,或者掌握一门语言,它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次最重要的蜕变,让孩子从温室走到社会,从依赖走向独立,从懵懂走向清晰的自我认知,从地域局限走向真正的国际视野的过程。
回望历史,不管是6、70年代的上山下乡知青,还是8、9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留学生,从短期来看他们的人生不光错过了很多精彩,更经历了诸多的磨难和锤炼。从来都是“有得有失”,每一个生命个体面对现实如何适应和提升,把每一段经历化为宝贵的人生财富,通过磨炼形成终身受用的品格与机遇。最后 正是这些经历风雨的知青和改革开发后第一代大学生、留学生,其中的杰出者成为了中国社会几个时期的中流砥柱。
所以不管是学业也好,就业也好,都不应是我们考虑孩子教育的终点和目标,一个人的教育、学习、提升是终生的。在我看来,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留学必然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对一个人的价值也决不能用一时的标准来衡量。
关于全球化视野,国际化人才
因为疫情的影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受到暂时影响,是不是国际化的人才就不再有其价值?
的确,妖风阵阵,精通外语,有全球化视野,似乎竞争力价值不高,到外企好的就业机会也不多。
从长远看,情况肯定不是这样的。
首先疫情的影响必然是阶段性的,让我们来看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瘟疫 - “黑死病”,从十七世纪开始在欧洲各国间大范围肆虐,造成大约7500万-2亿人的死亡,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
黑死病给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依然阻挡不了人类文明融合的进程。近代科学、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密不可分,而现在的信息时代更让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疫情在可见的未来终将过去,而先进的文明一定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多元融合,西方少数国家的保守主义势力,中国的战狼外交,四面树敌也不可能成为长期的主流。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人类的文明正在以井喷的速度发展。倒退十年,我们还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生活。而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更无法预测将会出现多少科技进步,无法想象AI和自动驾驶汽车的普及,无法断定在多少个领域会出现甚至超越摩尔定律的指数级跳跃。在无法预测未来的背景下,我们更无法对将来的人才、能力、素质进行定义,但无论如何,追踪世界前沿,于国际同步始终是价值无限,“国际化”始终是其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留学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融入,移民,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熟悉和驾驭两种文化,做差异与冲突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加独特/成熟/创新的思维。这才是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真正意义。
关于独立意识&批判性思维
受中国的家庭组成方式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独立思想。而社会教育层面的选拔体制,又让孩子在同一个标准和价值观中成长,从而形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包括部分白领、骨干、精英,但是社会显然还需要不同的,创新型的人才和思想。
而到西方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学习知识之外,学习迥异于东方的文化,思想,思维方式,价值无可估量。
而且通过强烈的文化冲突让我们感知到自身的差异,让我们感受/体会/提升自己的独立意识。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认清世界,客观的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原生的国家/审视一直认为应该如何如何的文化。增长知识,提升技能之外,开拓了视野,刷新了思维,善莫大焉!
附:
中国留学生签证恢复了,但美国还是曾经那个美国吗?
https://www.wenxuecity.com/news/2021/05/14/10560823.html
对即将来美的中国留学生而言,他们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与五年前、十年前、甚至疫情前都大不相同的美国。疫情余波、种族仇恨和中美关系都可能令他们陷入“抱团”和自我封闭。
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停滞,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最近宣布恢复中国留学生签证申请。这本是件值得庆贺的事,但美使馆在微博上发消息时,把中国留学生比作迫不及待出门玩耍的狗狗,引起了很多中国人的不满。中国国内高涨的民族情绪进一步推升了这种反弹,使馆为此道歉并删除了那条微博。
如果你是即将来美的中国留学生,这场风波可能只是你将面对的复杂环境的预演。你手里握着的仍然是那张为美国带来了几代中国留学生的F1签证,但你将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与五年前、十年前、甚至疫情前都大不相同的美国。
美国当下针对亚裔的仇恨攻击浪潮到底有多严重并不清楚,也许有夸大和渲染,但是这或许会让一部分留学生走在陌生的街道上感觉提心吊胆。(根据《今日美国》(USA TODAY)报导,14日现年68岁,曾任职过美国前运输部长、劳工部长,早于19岁拿到绿卡的台裔赵小兰(Elaine L. Chao),向该报投书表示,自己仍收到以「你这个中国女人,滚回中国吧」(Go back to China, China woman.)为题的邮件。她投书感概地说,「我们都是美国人」,只因是生长在美国的华裔族群,就得活在恐惧阴霾之中。)
中美对抗在不经意间可能会影响到你。
早在2018年初中美贸易战初露端倪的时候,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A·雷(Christopher A. Wray)就曾在一个听证会上警告说,中国政府利用在美学生学者收集情报的做法已经很普遍。在那之后,敏感专业的中国学生签证受到限制、一些被认为有军方背景的留学生签证被取消、一些在美国的华人学者也被警方盯上。即使现在白宫易主,这种气氛也并未消失。肯塔基州共和党国会众议员安迪·巴尔(Andy Barr)近日提交法案,要求增设56个新的联邦调查局探员职位,监控可能的中共在大学中的间谍行为。在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怀疑中国留学生为中共收集情报的评论,但是另一边美国高校似乎也在强调避免留学过于政治化,美领馆给众多华人留学生正常发放签证,允许中国留学生入境。
另外,中国留学生的复杂处境并不只是美国方面造成的,中国这些年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一样可能把你拉进漩涡。2017年,马里兰大学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演讲中说美国的空气比中国的更干净,她可以用之前从未梦想过的方式公开讨论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政治,结果被“爱国民众”骂“卖国”,招来一场噩梦般的人身攻击。去年,匹兹堡大学中国留学生许可馨在网上以激烈言辞批评中国政府的疫情应对,也被中国网友列入“恨国者名单”,身世和家人都被“起底”。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只要自己谨言慎行,这些问题都可以避免。但是谁也无法肯定,当中美关系一片飞沙走石的时候,单靠谨言慎行是否能确保时代的那一粒砂不落在你的头上。何况谨言慎行可能引起的一个副作用:自我封闭。这对于成长阶段的留学生十分不利。
老一代中国留学生因为人数不多,无法避免与本土美国人的接触和互动。疫情之前,中国就已经稳居美国留学生最大来源国,在美留中国学生总数超过37万,这使得如今的留学生只生活在“自己人”圈子里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知乎上一条“如何看待中国留学生的‘抱团’行为?”的帖子收到了150多条回复,已经被浏览了近23万次。喜欢“抱团”的当然不只是中国留学生,时报前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Frank Bruni)这篇关于大学新生的专栏文章中也提到,即使是美国本地学生,也喜欢跟自己背景相似的人群待在一起,更何况留学生还面临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而如今,安全可能也成了留学生考虑社交范围的一个主要因素。
但正如布鲁尼所说,跟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让人安心,却也浪费了机会,“多元能让你接触到丰富的思想,在多元环境中如鱼得水对任何职场或事业来说都是一笔财富。”
或许我们大多数人都对时代的烽烟和大国关系无能为力,但即使在不尽如人意的环境中,我们至少也还能逼着自己把留学的意义发挥到极致。不然,不远万里飞过来却浪费了这样的机会,岂不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