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老师——肖虹

本栏将发表一些纪实文章,描写澳洲华裔知名作者、画家、书法家、歌唱家的人生故事以及一些澳洲中国通的故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永远的老师--肖虹

辛夷楣

 

她是举人的后代,经历了曲折的求学之路,著作等身,桃李满园,热心慈善,她的英文著作《长征中的女性》在英语世界大受欢迎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在悉尼大学东亚研究院中文系读研究生。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整个国家还相当贫穷落后。我们这些中国来的留学生大多是借债出来的。我的学姐学弟人人都为打工找工攒学费耗尽了心力。好在,我的导师徐士文善良文雅,对我的困境很为理解,系里的其他华裔老师,比如肖虹老师对我们也十分友好热情。在他(她)们,也许只是以一贯的平等关心来对待学生,可对艰难困苦中的我们,却是很大的慰藉。

后来,我终于因不堪学费重负,不得不中途休学,去一家中文日报担任翻译,但是我仍然抽出时间去参加系里的一些学术活动。肖虹老师在会上的发言每每精彩生动,发人深省。她的英语流利潇洒,文思敏捷锐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师们见了我,亲切依然,家里有聚会还常常邀我参加。记得,有一次,肖虹老师邀我们去她家吃饺子。她的老母亲亲自下厨,她的丈夫李先生捧出陈年佳酿。

另一次,北京大学的教授乐黛云远道而来,肖虹老师夫妇邀我们大家去他们在乡下的牧场。我们一边聊天一边走去看牧场尽头的小瀑布。傍晚,李先生在空地上点起篝火,我们围着篝火吃烤玉米唱歌。记得,那天我烙了一些葱油饼带去。李先生拿着饼满处问:“这是谁烙的,这么香!”他告诉我,他是山东人,就爱吃烙饼。很晚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牧场,回到悉尼。

后来,我和丈夫分手了,导师夫人与其他朋友就劝我找对象。导师夫人说得有趣:“你一定要找李先生那样的人做丈夫,肖虹眼力好又非常幸运。男人一定要有担当。你们还年轻,将来还有很多波折,必须要找这样的人做伴侣才行。”我忍不住笑了:“您的标准太高了,我怎么可能找到李先生那样的?”导师夫人在海外奔波劳碌多年,看人很准,她的话我一直牢记在心。

后来,我在中文周报、周刊当编辑,肖虹老师写了游记就拿来给我发表。她和李先生及子女们脚力雄健,世界各地都去。她的游记生动有趣大气磅礴,很受读者欢迎。大概是九十年代中期,我们的《东华时报》登了她的游记“非洲十日”,还配有照片。她那个周末去悉尼唐人街的餐馆吃饭,结果一进餐馆,男女服务员们就认出她来,围着她说:“非洲十日”。

 

举人的后代

肖虹是江西永新县人,肖家远祖本是农民。肖虹的高祖娶了一位乡绅的女儿。这位高祖母的姐妹都嫁给了有地位的人家,所以她很被人看不起也受够了闲气。她就发奋要让自己的儿子读书成才。她的儿子也就是肖虹的曾祖父非常争气,刻苦攻读,不负母望,终于中举,曾到河南孟津做县官。肖虹的祖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不敢懈怠,也是一心向学,后来果然中举。永新人眼见这对父子脱颖而出先后中举,不免十分佩服敬畏,因此有不少关于老举人、小举人的传说。

肖虹祖父做官之时,已是晚清慈禧当政时期。那时,科举被废,祖父进了法政学院,后来还做了法官。一些年轻的举子,纷纷寻求富国强兵之策。祖父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秘密地加入了同盟会。民国建立之后,祖父当选国会议员,是代表江西的两名议员之一。祖父常年在外做官革命,家中一应事务都由祖母照料。祖父是老同盟会,祖母亦是巾帼不让须眉。

有一年,祖父的弟弟留学美国归来,他要带妹妹去大城市念书,摆脱包办婚姻。夫家听说了,自然不干,就准备来抢亲。肖虹的祖母思想解放,性格坚强,赞同小姑小叔的离经叛道举动。她临危不惧,组织乡人,商议策划对付抢亲。夫家人得知,这边已经准备就绪,不敢来抢。祖父的妹妹终于逃婚成功,去大城市念书了。

祖父祖母共有四个孩子。二儿子被送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三女儿被送到法国留学。肖虹的父亲肖宗谋最小,因为没有钱出国留学,他就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理学院。他虽然是学理工的,但因为从小读了不少古书,古文功底扎实。他曾对肖虹讲过,他上学时家住北京,放暑假了,他就帮着二哥给父亲号书(整理书籍),也趁机诵读一些古籍,不限于诗词,获益良多。

肖宗谋的第一位妻子是位大家闺秀,但是两人性格不合,结婚不久,就离婚了。这时,肖虹的母亲龙仪从日本归来,这对表兄妹堕入情网。肖虹的外婆也是肖家的,是肖虹曾祖父、即老举人的女儿,她嫁给了龙家。龙家也是永新大户,外公外婆思想新潮,把女儿龙仪送到日本留学。后来中日关系吃紧,龙仪回到北京,进了女师大。她貌美,在女师大风头很劲,是校花。

那时,肖宗谋穷追不舍,肖虹的外公却不赞同这门亲事。他觉得肖宗谋已经结过婚,而且两家又是这么近的亲戚;但是,肖虹的外婆却喜欢这个聪明能干的女婿。1937年,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在南昌安家。肖宗谋担任省科学馆馆长,龙仪则在一个教会学校教书。不久后,芦沟桥事变爆发,战火很快就烧到了南方。为了躲避日本轰炸,这对新婚夫妇离开南昌,回到老家永新。

肖虹的祖父曾在广州与孙中山共事,北伐时期又回到家乡永新来发动。后来,北伐失败,他就在永新接收了禾川中学。肖宗谋没有随省科学馆西迁,就留下来帮助父亲办学。龙仪在永新的省立女子师范教书。1939年,肖虹在永新出生。

他们本来都住在肖家祠堂,但是龙仪要教书,无暇照顾孩子,就把肖虹送到外婆那里。外公在县城盖了一幢洋房,肖虹就在这幢洋房里长大。1944年,肖虹五岁了,她开始记事。她记得的第一件事,就是日本人来了,她与全家老小一起从县城逃到乡下。她和外婆跑不动,坐在筐里,被人抬着跑。

一天晚上,有人敲锣大喊:“日本人来了!”家人急忙带着肖虹躲到山上的松树林里。山上很冷,肖虹穿着小棉袍,仍然冻得簌簌发抖。后来,有人报信说日本人走了,肖虹才跟着大人下山。那时,日本人正往广东撤退,经过江西永新一带。等日本军队走远了,肖虹才跟着家人回到永新县城,进了小学读书。

有一天,肖虹正在街上走,突然听到有人放鞭炮。她跑过去看热闹,才知道是日本人投降了,抗战胜利了。这时,祖父年老,父亲肖宗谋接任禾川中学校长。肖宗谋既擅长教书又擅长管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他在县里颇有人望,有人建议他竞选县议长,不想,他竞一举当选。那时,龙仪在永新教书,肖虹在永新读书,双方的老人也都在永新。大家都以为,这下可以过上太平舒心的好日子了。

然而,国民党的统治日益混乱黑暗。一些军人想把持县议会,争权夺利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身为县议长,肖宗谋处于危险之中,家人整日为他担惊受怕。他只好弃官远走,他先到南昌,后来又到上海。国共和谈破裂,他去了香港。后来,他又把肖虹母女从南昌接到香港团聚。

此后的十几年,他们一家在香港在南洋奔波迁徙,生活相当动荡。但是作为两代举人的后代,肖虹的父母从来都是手不离卷,一直与知识为伍,以教书为业。他们把独女肖虹的教育放在生活的首位,刻苦读书似乎已经作为基因深深地溶在了肖家的血脉里。

 

辗转求学路

五十年代初期,香港聚居了大批从战乱中逃出的难民,住房、工作都非常难找。肖宗谋身上还有一点积蓄,就与朋友合资,在九龙钻石山地区买了一小块地皮,盖了几间木屋,开了一间杂货店。钻石山是贫民区,周围的住户穷得食不果腹。小杂货店生意萧条,不久就亏本关门。幸好肖宗谋分到两间木屋,他们一家总算没有露宿街头。

肖虹9岁之前,一直住在永新,她在乡下上过私塾,又在县城上小学。后来,她跟着母亲到省会南昌上小学,觉得南昌城很大很繁华。现在,来到大都市香港,她自觉自己土里土气,担心上学英文跟不上。幸好,住在附近的表姐耐心地给她补习英文。

表姐是姑姑肖宗让的孩子。这位留学法国的姑姑嫁给了报业名人成舍我。成舍我是再婚,他们有两女一子,也住在附近。肖虹经常与两个表姐跑到山间的小涧去玩耍。那时,肖宗谋尚未找到工作,就常常抓这几个女孩去听他讲书。他讲的全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名篇。肖虹与表姐们虽然玩心重,但是肖宗谋讲得太生动了,几个女孩不由听得津津有味。简陋的木屋里经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

成舍我对妻弟一家很好,他帮肖宗谋找到在辅人学校书院教书的工作。不久后,肖宗谋转成全职教师,还分到了房子。学校在香港半山,环境优美。肖虹在初二下半年也转到辅人学校书院。肖宗谋夫妇好客,对学生很好。许多学生都喜欢到他们家来玩,来吃饺子。其中有一个男孩李崇厚,长得清清爽爽,和肖虹特别投契。他们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渐渐过渡到以心相许。1955年,李崇厚高三毕业要去日本念大学,好在他的家在香港,只要他回来度假,总能见到肖虹。

没想到,李崇厚赴日不久,一位朋友邀请肖虹的父母都去沙捞越的中文学校教书,肖虹只得跟着父母迁移。两年后,她又随父母迁到马来西亚的槟城。那些年,肖虹不断转学。各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都不同,她只有分外用功,才能迎头赶上。好几年,她与李崇厚都无缘聚首,只能靠鸿雁传书。渐渐地,两人都认为再也没有重聚的可能了。

1957年,刚满十七岁的肖虹一举考入南洋大学中文系。南洋大学是华人集资办的,师资优良。潘重规老师教国学导读、教史记、教唐诗、教训诂。肖虹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本来就有古文底子,现在又得到老师们的系统教导,学养更上一层楼。肖虹大学毕业在即,父母希望独女赴美深造,给她准备了两千美元押金。

1960年,意气风发的肖虹告别槟城的父母,去香港购买冬衣,准备赴美就学。没想到,她在香港巧遇多年未见的李崇厚。数年分别,一朝相遇,两个青年激动不已,决定立即订婚。李崇厚已经大学毕业,正在申请到美国和英国读学位。现在,肖虹要去美国念书,他就决定去美国。

肖虹告别李崇厚,乘船赴美,去亚特兰大大学图书馆系报到。宿舍里还空空如野,只有这个中国姑娘在日夜苦读英语。幸亏,她的英文功底扎实,否则真吃不消。老师让他们看很多书,第二天上课,老师又让他们把前一天看的东西讲出来给大家听。如果讲得不对,老师会给你更正。这样,就使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文雅的英文学术词汇来表达,也使他们习惯了面对听众讲课。肖虹的各门功课都获得了高分。第二学期,她被邀请作为美国图书馆荣誉学会的会员。这不是普通学会,成绩达到A以上才被邀入会,所以叫做荣誉学会,会名是拉丁字母Beta Phi Mu。

有一门课是讲西方书籍的历史,很有意思。肖虹就多方收集资料,写了中国书籍的历史,作为学期论文。当时,国际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书出版。她的这篇论文获得全美图书馆系论文比赛奖,学校收到了一枚铜牌。然而,对肖虹来说,在图书馆系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使用工具书,学会了如何收集资料,这对她终身从事学术研究大为有用。

肖虹还未毕业,就有一些用人单位来大学挑人。那时,资讯技术开始兴起,肖虹很感兴趣,就想去大学的图书馆工作。但是,她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挑中。工作机会难得,她犹豫再三,还是决定先去上班。

 

难得事业心

1962年秋天,肖虹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上班时,李崇厚终于拿到怀俄明大学的奖学金,到美国读学位来了。他们两人在香港一别,又是将近两年过去了。李崇厚让肖虹快去结婚团聚,到了怀俄明,再想办法到大学图书馆工作。1962年底,肖虹高高兴兴地辞了职,就去买火车票。卖票的人说:“你知道不知道那里是穿五件衣服的地方,非常冷!”肖虹赶紧去买了一些御寒冬衣。她还给自己买了一件蓝色套装,准备结婚穿。她觉得婚礼不需要很盛大。

李崇厚欢天喜地接到肖虹。他的室友是个美国人。他很热心地为他俩张罗婚礼。他说,在教堂结婚庄重一些。他又对肖虹说,你穿这个衣服结婚不太好,不如去租一件新娘礼服。他们就遵照这位室友的安排租了礼服,在教堂结了婚。教堂外面有一个聚餐的地方。李崇厚同学的妻子、岳母做了一些吃食,李崇厚和肖虹带了一些茶叶。他们招待大家随便吃了点东西,就到附近的滑雪胜地住了一晚,第二天即回到大学。所以,他们没有蜜月,只有“蜜日”。

李崇厚在大学附近租了一个一室一厅的小单元。他虽然到达怀俄明不久,却已经建立了很好的人际关系。他通过一位牧师夫人给肖虹在怀俄明大学图书馆找到工作,使肖虹大为高兴。那里正在找做编目的人,肖虹这科学得很好,正好顶上。上班不久,肖虹就怀孕了。幸好,她反应不厉害,图书馆的繁重工作她仍然应付自如。

1963年下半年,小女儿生下来了,肖虹和李崇厚手足无措,忙得不可开交。有位开餐馆的老华侨,很热心地来教他们给婴儿洗澡,给婴儿做饭。那一段时间,肖虹和李崇厚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读书,非常辛苦。他们两人密切协调彼此合作,生活过得紧张快乐。

李崇厚拿到硕士学位后,本想继续读博士,但是他母亲过世后,家中无人照料,父亲希望李崇厚夫妇尽快回香港。这样,1964年底,他们带着孩子从美国坐船回到香港。肖虹顺利地进入香港大学图书馆工作。港大图书馆有许多中文书,也有许多关于中国的英文书,这使肖虹大喜过望。父母一直希望肖虹念博士。香港可以找到人做家务带孩子。肖虹一面工作,一面思考博士论文选题。

早在她读南洋大学时,父亲就说:“其实呢,中国古典文学如果翻译成英文,外国人肯定拭目以待。”这在肖虹心中种下了把中国古典文学介绍给国外的想法。她上中学时,看过《世说新语》的片段,印象很深。她就准备拿这个题目做论文。正在这时,她又怀孕了,1966年,她生了个儿子。李崇厚的父亲抱了孙子,特别高兴。

1966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使香港的局势也动荡紧张起来。肖虹在港大图书馆正上着班,却突然接到紧急疏散通知,说是有人在校园里图书馆安放了炸弹。街上也时有爆炸发生,一位熟人的小孩被炸死了。香港人心惶惶,朋友见面就谈移居海外。肖虹夫妇也想带孩子们去个安定的环境,商量来商量去,决定申请移民澳大利亚。

1971年4月,肖虹夫妇到达悉尼。当时,肖虹已有身孕,到澳之后,她生下一个女儿。他们把在香港的房子卖掉,在悉尼北区买了一所房子。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很小,但是肖虹一心惦着出去工作。邻居们不理解:“你为什么要出去工作?你丈夫挣的钱不够用吗?”

从肖虹生下来,她母亲龙仪就一直在工作,在教书,这一点给了肖虹很深的印象。她认为,女人虽然要结婚生孩子,但是女人的事业不可以中断。澳洲的人工很贵。肖虹请人看孩子,就等于把自己赚的钱大部分给了看孩子的人。但是肖虹认为,即使这样,也是值得的。她找了一位澳洲人来做家务带孩子,自己去悉尼大学东方图书馆上班。这时,她又怀孕了,后来小女儿出生。

有了四个孩子,还在东方图书馆上班,肖虹忙得四脚朝天。但是,她决定实现夙愿,在悉尼大学申请读博士。中文系的系主任让她写一个研究提要。肖虹已在香港就《世说新语》下了一番功夫,所以很快写了一个研究提要交上去。系主任惊讶她对选题理解的深度,问她:“这是你自己写的吗?”

肖虹工作繁忙,四个孩子又非常牵扯精力,她很难腾出时间写论文。眼看日子一年一年地滑过去,难道半途而废吗?肖虹决定,忍痛辞去图书馆的工作,专心把论文写完。1982年8月,她终于将论文交上去了。

但是,论文交上去,东方图书馆的工作可拿不回来了。后来,中文系的学生要求开设中文对话课,陈顺妍把肖虹找去上课。肖虹的普通话讲得字正腔圆,学生们非常高兴。1984年,历时八年,四个孩子的母亲、已经45岁的肖虹终于拿到博士学位。

《世说新语》是一部东汉到东晋的言论集,是对中国后来的文学、语言、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观有巨大影响的著作,甚至在日本与韩国都有很大影响。肖虹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新颖,分析透辟,推演扎实。她的论文用英文写成,对国际间加深对这部著作及中国历史的理解很有帮助。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肖虹的论文中文版——《世说新语整体研究》。

 

著作真等身

 博士论文一修改完毕,肖虹就开始新的研究项目。她对妇女问题和女权主义一向十分关注。因为研究《世说新语》,她对两汉两晋与南北朝时期,比较熟悉,因此决定先研究这一时期的妇女。她先后写了几篇研究魏晋时期妇女的文章。肖虹这批论文的最大特点是观点新,角度独特,发人深省。

东汉的班昭是中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此前,中国与海外的学者都注意到她博学高才,继承哥哥班固的遗志,完成汉书编撰的历史功绩,但是对于她的重要著作《女誡》,却缺乏分析研究。肖虹的论文指出:班昭甘愿为男性中心社会服务,在《女誡》中,对女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提出严格训诫,把女性限制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中。由于出自班昭这样的大家,这部著作流毒甚广。到了明代理学兴盛之时,《女誡》作为《闺阁四书集注》之一,广为流传。所以说,长期以来,班昭影响了中国广大妇女的生活,剥夺了她们的创造力,一点也不过分。

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才女。以往的学者都专注于她显赫的出身与她的文学成就。肖虹的论文独辟蹊径,着重研究她的人格与风范。谢道韫出身于东晋显赫的家族谢氏,是谢安的侄女,谢玄的姐姐。她嫁给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她敢说敢为,她不满夫婿无能就向娘家人道出。她在乱兵到来时,临危不惧,执刀迎战,杀死数人。她在寡居期间,不避嫌疑,不畏人言,与会稽太守谈议。肖虹的论文,详细解剖历史事实,指出她是一位离经叛道的杰出女性。

贺子珍是江西永新人,是肖虹的同乡。肖虹从小就听说过贺子珍与毛泽东的故事。长大之后,她留心收集关于贺子珍的材料。从贺子珍的生平,她开始对长征中的女红军发生强烈兴趣。后来,肖虹就用英文写了一篇论文——《长征女英雄今何在?》这篇论文引起很多人关注。有人建议肖虹就此题目写一本书。

1991年,肖虹在悉尼大学中文系获得讲师位置。她的教学领域主要是中国小说。她从《镜花缘》、《世说新语》等古代名著,一直讲到当代小说。她还开设了中国妇女作家作品选,从古代的班昭一直讲到张洁、铁凝等当代两岸三地女作家。她因此也写了一些评论中国女作家的论文。除了教书,她还带了研究生。

肖虹的一个研究生素· 怀尔斯(Sue Wiles)拿到博士学位,却找不到学术工作,只好去做秘书,很为苦恼,常向肖虹倾诉。肖虹就谈起,她想写这本关于女红军的书,资料已经收集齐备,但是自己教学任务繁重,不知素是否愿意一起来做?素怀着极大兴趣与肖虹一起投入工作。

她们这本书——《长征中的女性》(Women of the long March)1999年一出版,就引起轰动。当时,澳大利亚与香港的各大报纸争相报道。《周末澳洲人报》(Weekend Australian)以整版篇幅介绍了该书的内容。香港的《南华早报》(South China Post)用两页半的版面介绍该书。澳洲的多家中文报纸都做了报道。出乎出版社意料,这本书的第一版在几周内就卖光了。

这本书如此受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它材料翔实,文笔生动,结构合理,可读性很强。它在介绍中国历史大背景的基础上,描述了参加长征的三十位女红军的事迹,尤以贺子珍、康克清与王泉媛为主角,重点描写她们在长征前后的遭遇,并且适当地加以分析,引起读者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扣问与思考。她们选择这三人作为全书的主角,确是匠心独运。

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的一生是实实在在的悲剧。与毛的十年婚姻,长征中负伤,先后丢失了好几个孩子,1938年被送到苏联,1947年回国后长期过着与世隔绝的软禁生活,直到1984年去世。身为革命家的妻子、战友,却成为封建意识、领袖意志的牺牲品。

朱德的妻子康克清的命运比贺子珍要好很多。但是,她象绝大多数长征女英雄一样,在革命成功后,被排挤出党政军重要领导位置,终身担任妇联领导人。这充分显示了,男性中心社会仍然主导中国的现实。

与她们两人的经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位红军女战士王泉媛。她曾担任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但是不幸在甘肃被土匪马家军俘虏,被分配给土匪作妾。她千辛万苦逃脱出来,到了兰州,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但是因为她已经脱离红军两年多,不被接纳,仅仅收到五块银元遣散费。为了生活,王泉媛与一名汽车司机结婚,后来又返回老家江西,受尽颠簸流离之苦。解放之后,她无数次上访,直到“文革”结束之后,她的老红军身份才被承认,党籍才恢复。1999年此书出版之际,她仍然住在村子里。

完成这部大作,肖虹与素·怀尔斯又开始编撰《中国妇女传记辞典》。早在八十年代,肖虹就感到应该出版这样一部辞典,尤其是英语世界更加需要。这个项目工程浩瀚,头绪纷繁,没有丰厚的学养与超常的协调能力,根本无法驾驭。她们组织了世界各地的六十多位专家来参与编写。1998年,英文清代卷首先出版;2003年,英文二十世纪卷出版;2007年,英文上古至隋卷出版;2010年,中文清代卷出版。

在肖虹家里,她把这些厚厚的书都搬来给我看,一本一本在小桌上堆起来老高。她告诉我,英文还差唐到明卷,中文还差三卷。我不由想起著作等身这个词。我们的祖先太聪明了,这个词用来形容辛勤耕耘的肖虹太形象了。

 

爱心献慈善

多年以前,读到肖虹给《她们没有爱情——悉尼华文女作家小说集》写的序,印象非常深刻,至今难以忘怀。1998年,千波等悉尼九位女作家联袂出书,请肖虹写序。她们九位我都相熟,小说集中的不少作品首先发在《东华时报》我编的“移民沙龙”版上。她们的小说是我们这一代大陆人初到异乡艰辛生活的写照。作为读者与编辑,我读来感同身受,所以特别珍爱。但是,对于她们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风格以及美学价值,我却很少顾及。

肖虹依次分析九位女作家的作品特色,深入细致丝丝入扣,发人深省。她还提出一个我从未意识到的问题。她说,她们写西方人流于着重在我们看来奇怪的东西,有“西方主义”之嫌,希望她们将来的作品对西方人一视同仁,不从猎奇入手而从共同的人性入手。作为东方人,我们对巴勒斯坦学者萨伊德(Edward Said)首创的“东方主义”往往十分敏感。肖虹在这里提出“西方主义”的问题,我觉得很有普遍意义,是我们每一个东方作者应该注意的。肖虹的序,真挚深刻,娓娓道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

后来,我又听说肖虹夫妇为了纪念父亲肖宗谋,设立了南溟基金,赞助澳洲与新西兰中文作者出书。自2003年以来,南溟基金以每年资助两部书稿的进度,陆续已有三十多位作者得到赞助,得以出书。身处澳洲,深知海外华文作者出书艰难,对于肖虹夫妇的善举,我确实很感动。我问肖虹老师:“你们怎么想起设立这个基金呢?”

原来,肖虹老师的父亲肖宗谋1965年去台湾参加姐姐肖宗让的葬礼。姐夫成舍我就挽留他们夫妇在他办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教书,后来他又请肖宗谋担任世界书局的总经理。世界书局那时连年亏损几近倒闭。肖宗谋大刀阔斧实行改革,不仅很快还清债务,还盖起大楼收租创收。他出版了许多好书,曾经得过金马奖的读书出版奖。1987年,他去世了;1998年,肖虹老师的母亲也去世了。他们一生都很节俭,肖虹把他们的积蓄分了一些给父母的兄弟姐妹,还剩一些。肖虹觉得,自己不需要这些钱,孩子们也都自食其力了。她想,父亲生前一心奉献给出版事业,现在不如再加一些钱,设立一个基金,来赞助澳洲、新西兰的华文作者出书。十几年来,她辛辛苦苦与评委一起审阅挑选书稿,还要做许多零零碎碎的组织协调宣传工作,每年都要组织首发式,足见她扶持海外华文文学的拳拳之忱。

肖虹与李崇厚热爱家乡,念念不忘造福乡里,他们给江西与山东都做了捐助。数年之前,肖虹去青海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她想趁机找寻红军长征时流落在西北的女红军。有人就把她介绍给当地民政厅的一位专员。专员很热心地帮助寻找女红军,他又谈起他们正在向牧民推介太阳灶,希望肖虹能在资金上提供帮助。他说,草原上的牧民冬天没有柴烧,就挖草根,这样草原越来越沙化,所以希望更多的牧民能用上太阳灶。

肖虹回到澳洲就与丈夫商量。他们决定分批分期地筹集资金,每次筹集可以买五十个太阳灶的钱。以后的数年,他们每年都送去一些钱买太阳灶。他们还给当地的小学、中学捐钱,又资助兴建一个水利工程。

为了将慈善捐款报税,肖虹和两个女儿先后加入了澳洲慈善组织扶轮社。肖虹积极热情活动能力强,随后被选为北悉尼扶轮社国际部主任。她很兴奋地对我说:“因为是国际部主任,就更便于组织捐款项目。今年,我发起募集8万澳元资金,给青海农区、牧区妇女免费做妇科病检查。我去青海时了解到,好多牧区妇女有病不敢讲不肯看医生,把病耽误了。我们这次与当地妇联合作,准备给四千五百名女农牧民做检查。”

看到她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心中不由热流涌动。肖虹老师和李先生都已八十多岁了。他们一生辗转各地跌宕起伏,然而,他们如今依旧精神健旺,还在继续自己的工作与研究。他们并非大富大贵之人,多年来却热心向中国的偏远贫困地区捐助。我喜欢肖虹老师的文章,也欣赏她的为人。在我心中,她永远是我的老师。

 

选自在澳出版新书《这边风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