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的:袁隆平的卑鄙

一开始就是那个81年的特等奖。

申请单位是中国农科院和湖南省农科院。把其他人都蒙在鼓里。这种全国协作的项目,正常申请应该是做出了主要贡献的几个省江西,广西和湖南一起申请。就个人而言,龙颜安应该来说贡献是最大的。发奖的前夕,龙颜安他们才知道获奖人是袁隆平等。龙不服,闹到方毅副总理那里。可是中央国际广播电台已经预报了重要新闻,写好稿子第二天就要播出了。只好不改了。袁隆平抢功成功了。

中国的事,坏就坏在纵容袁隆平这样的卑劣小人上面。让真正有本事苦干的人如龙颜安受袁隆平这种小人的气。

你看青蒿素的申请就是主要参与单位一起申请,虽然几个单位争得不可开交。

袁隆平的贡献是找到野败这个不育系。但实际上野败是李必湖和海南的冯克珊找到的。他们两个在海南找到野败后,袁隆平乘火车从千里之外赶来了。李必湖在他手下,发现野败的功劳被袁抢去了。李必湖后来和袁分道扬镳了(这个词 中国新闻周刊 的报道里用的)。

在野外找不育系野生稻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就是需要时间,要有点运气。

三系杂交水稻还需要保持系和恢复系。十几家同时公关,只有江西的龙颜安做出来了以野败为基础的不育系和保持系。再过一年,广西的张先程做出了可用的恢复系。三系杂交稻搞成了,推广后出现大面积枯死。直到八十年代初福建的谢华安结合龙颜安的成果和他自己研究出来的更好的恢复系,杂交稻才真正推广开。

三系杂交水稻,也可以不用去找野生不育系。在现有的品种上改进出来。武大的朱英国,和西南的周开达就是走的后一条路。朱是74年成功,比野败型的73年(就是张先程推出恢复系的时候)晚一年。周是80年代成功。周的品种在西南是唱主角的。周和朱都不容易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都需要改进或匹配。不像野败型是全国一起公关。

为什么野败是全国一起公关,主要因为华国锋重视,湖南省出了最多的经费。最多的经费让袁当上了杂交水稻科研攻关的全国协作组组长。他充分利用这一职位,先占李必湖和冯克珊的功劳。后来有玩手段,把杂交稻攻关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龙颜安和张先程排除在外。项目完成人是袁龙平等。如果哪位有在国内报奖的经历的会知道,报奖时往往是几个人名,有先后次序。袁隆平报杂交水稻奖,根本不告诉其他做出贡献的省份,这个人就是这么卑劣。

后来中科院就是不给袁隆平评院士。后来有谣言说是因为袁隆平学历不高,没有发表过理论文章,中科院才不给他院士。

中科院那帮院士们,做得也是绝了。故意给了谢华安院士。谢学历低,不懂外语,写文章就更不行了。袁隆平英语不错的。

后来不是还闹出什么方舟子的新语丝 打假谢华安的闹剧么。了解内情的人知道,中科院给谢华安中科院院士(不是工程院院士)就是针对袁隆平的。中科院给袁隆平找了一个鲜明的对照组。

袁隆平后来又抢两系杂交水稻的功。两系杂交水稻是石明松在艰苦的条件下凭一家之力完成的。完成不久因为一条质量伪劣的电热毯事故在1989年去世了。2000年以后两系杂交稻报大奖,袁隆平是名列第一位的获奖人,石明松只能排在第二位了。

杂交稻是重要的科技成果。但是在这背后的故事,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心境难平。

石明松早就悲壮走了。龙颜安先生还在,祝龙先生健康长寿。历史终将把卑劣的小人定在耻辱柱上。

我写这么多,就是相对龙颜安和石明松这些踏实肯干,为人类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表达晚辈的敬意。

 

 

上一贴,是凭记忆写的,这是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报道中的一部分:

1981年6月6日,当时的国家科委、农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要将新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杂交水稻研发团体。前来领奖的颜龙安却得知,奖状上只写着“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没有其他人的名字,奖状与奖章也只有一份。

颁奖大会召开的前一天,颜龙安找到当时主管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农业部党组副书记朱荣,向他们反映情况。“这么多人对杂交水稻做出过重要贡献,怎么都不提名字,变成了一个‘等’字?难道杂交水稻是某一个人发明出来的吗?”随即,科委与农业部就在参会人员的驻地京西宾馆紧急召开了一个协商会,除了袁隆平和颜龙安以外,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9家媒体也旁听了会议。会上,袁隆平没有发言。

颜龙安说,虽然方毅对他的意见表示理解,但大局已定。一位领导劝他:“今天晚上,国际广播电台就要向全世界播出‘袁隆平等人获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这条消息了,明天所有的报纸也都会刊载这则新闻,这么大的事情,关乎到国家威望,不好再有什么更改。”

----------

袁隆平科研水平低。三系杂交稻,那些推广的具体的品种,也是别人搞出来的。

而袁隆平的研究进展却不是很顺利。1975年以后,他以自己的不育系配成的优势组合“南优2号”,在湖南洞庭湖地区大规模试种。与同类杂交稻品种相比,“南优2号”的确长势最好,穗大粒多,但却有致命缺陷——不抗病。后来,洞庭湖地区几十万亩水稻遭遇矮缩病,颗粒无收,“南优2号”也因此被逐渐淘汰。

1991年版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一书列出了23个杂交水稻组合。在1980年之前,也就是第一代杂交水稻品种里,只有“南优2号”为袁隆平的成果。此书由中国农科院与湖南农科院主编,主要撰稿人第一位即是袁隆平。

杂交水稻研究的上述历程引发了一个争议:第一个能大规模推广的不育系、保持系、强恢复系与优势组合都不是袁隆平做出的,但长期以来他却被公认为“杂交水稻之父”,几乎成为杂交水稻唯一的形象代言人。

------------

袁隆平的政治投机:

六四以后,李鹏的名声很臭,有的正义感的人都不愿意接近李鹏。第二年的全国人代会,袁隆平和李鹏套近乎,要钱,李鹏从总理基金里拿出了千万元人民币支持袁隆平。

下面是2012年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里的一段话:

据李晏军的不完全统计,1966一2000年,国家投人到杂交水稻技术研发的直接经费2000万元,间接经费2000万元,但从2000年起,袁隆平所在的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次得到总理基金的资助总额就达4000万元,相当于过去24年全国杂交水稻研发经费的总和。

----------

这一段话是不准确的,袁隆平得到总理基金资助,是从1990年起。袁隆平找到李鹏要钱这件事,李鹏给他总理基金的钱,是当时新闻公开报道的。

袁隆平从李鹏那里拿到一大笔钱,除此以外,全国正常的杂交稻科研经费的分配使用,他也有一定发言权。利用这些,他拉一批人,压一批人。朱英国后来为什么还给袁隆平说话,无非是在经费分配上得了袁的好处。

-----------

袁隆平圈钱:

袁隆平搞了一个隆平高科的上市公司,他儿子具体操作。前面不是说袁隆平水平不行么,袁隆平拿到了大笔的科研经费,招兵买马,也有人为他效力。可是却搞出了种子让农民绝收,少收。隆平高科的这一丑闻,新闻上也是被捅出来过的。

这是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作者写的:

是网上有人实名举报打着袁隆平招牌的隆平高科涉嫌腐败(袁本人并未被指控牵涉其中)。回头找老同学帮我介绍采访对象,自然是百般推脱。隆平高科被举报的上市时的腐败事项,随着时间推移,已极难查证,后来我们报道袁隆平时,发现它即便当年有圈钱嫌疑,也没太大的报道价值,而当年的举报者,有的去世,有的则兴致了了。----------

袁隆平利用媒体:

袁隆平善于作秀,摆拍。总是拍一些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照片。中国新闻界那些记者,哪里搞得清杂交水稻研究背后谁真正做了什么,谁攻克了哪些难题。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又是谁培育的品种。袁隆平投这些浮浅媒体所好,频频曝光。而那些真正踏实工作的杂交稻科研人员却默默无闻。

有些反感袁隆平新闻形象的人说,袁隆平是政治宣传需要,政府推出的一个人物。这到真是冤枉了政府。袁隆平是卑劣地主动抢功。主动投媒体所好。把一个捞名捞钱作秀的袁隆平,打造为一个在田间辛勤科研的形象。

黄章晋的文章是2018年的:

十多年前,有次听一位长沙官场上的老同学无意中说,有位年轻水稻科研人员被袁隆平打压,不但经费批不下来,甚至东躲西藏弄块试验田都搞不成。当时,袁隆平是神一般人物,我对此并未往心里去。

---------

袁隆平一方面投机钻营,一方面打压不投靠他,屈服他淫威的人,这才是他的真实形象。

袁隆平能投机成功,最大的最早的原因还是他那个全国协作组组长的头衔。这个头衔的得来,并不是他水平,学历高,而是因为湖南省在华国锋授意下出了最多经费。

利用权势巧取豪夺科研成果,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普遍问题。开这个先河的,还得数袁隆平。

 

 

 

 

还有一条,就是国内媒体的肤浅。英国搞历史连续剧的编辑,往往有历史学博士学位。美国报道科技的媒体从业人员具有科学方面的博士学位的并不少见。中国做科技报道的记者一般是文科生。不要说严格的学术训练,连基本的科学素养都不具备。

袁隆平特喜欢利用这些浅薄的媒体。海水稻被鼓吹了,袁隆平这个以前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的,也来插一杠子。袁有钱有势,那真正搞海水稻也乐得袁加入进来。于是你看媒体,海水稻也变成袁隆平搞出来的。

真正讨论杂交稻的科研贡献。应该是列出杂交稻有哪几条技术路线,这些技术路线的理论依据从哪里来的。每一种技术路线的关键步骤,难点,优缺点在哪里。难点是由谁突破的。

技术路线成立,不代表能成功推广应用。要看后续推广应用的品种有哪些,推广了多久,多广,累计增产效益有多少吨。每个品种的优缺点是什么。投入产出比大不大,等等具体细化的讨论,恢复历史真相。

不必大而化之说什么政治需要,水稻神话。

寻找利用野生稻,远缘杂交,功劳归丁颖,民国年代的成果。但是他那个时代,战乱连连,具体的科研论文,我们看不到了,当时在国际上估计也没有多少人知道。

三系杂交水稻这个技术路线,是日本人1968年实现了的。但是培养出的品种没有多少优势和推广价值。

60年代找天然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就是水稻研究界的已知常识。袁隆平在农田里找到了一株,在国内发了篇文章。但这颗植株也没有实际应用,并不是所有找到的野生植株都好用的。他作了这么一件事而已,没有什么理论创新。

70年代李必湖和冯克珊找到的野生雄性不育植株,湖南自己搞不出不育系和保持系。动员,分发给十个省的水稻科研人员。江西龙颜安搞出来了。朱国英没有用李必湖的植株。改进现有品种,另外找的野生雄性不育植株,搞出红莲型三系杂交稻。但他没有袁隆平那么多钱,也没有全国其他人如龙颜安,张先程的协作,比袁隆平搞出来的晚。

三系配套成功,并不代表具体品种可以推广应用。相反,袁隆平搞出的品种推广后大面积枯死。是1980年代初福建谢华安搞出新的恢复系,和可以推广的品种。

四川的周达开,也是自成一体,利用非洲国家冈比亚的品种,搞出岗型杂交稻(后来还有D型)。到80年代也可以推广应用了。由于四川省的大力支持,在西南,周的品种得到大面积应用。

到1991年,26个新水稻品种,没有一个是袁隆平搞出来的。

1981年报奖,袁隆平耍手段,拉上1978年才恢复的中国农科院,撇开其他省份的龙颜安,张先程。报奖抢功成功。这就是历史真相。

 

 

来源: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60286/all.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