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我的导师江森教授

作者的话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我写了这篇《保健杂韵》。希望感兴趣的乡亲读了之后,对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一些了解。 受近代乡人马益著先生的《庄农杂字》的启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一一纪念我的导师江森教授

 

今年是我的导师,国际妇科界久负盛名的江森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山东大学定于今年65日在山东济南举行江森教授百年诞辰学术纪念大会。孔北华校长知我远在大洋彼岸且因新冠疫情不能回囯出席,属予作文以记念。这恰是我多年未了的心事。

 

青年时期,我曾师承江先生三年,师生二人有过一段亦师亦友的美好过往。这么多年来,他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眼前。他高尚的医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他精湛的医术,高超的手术技巧;他的博学多才,尤其是他在临床实践中精益求精的态度影响了我和他的众多学子一生的医学实践;通过我们,继而也影响了众多中、外之后学。这也是先生对医学诸多贡献之一。作为他的学生之一,我义不容辞地把先生这些令人敬仰的品质与实践传承下去,如能激励后学之万一,也不负先生之教诲谆谆。

 

江先生对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有十分独到的理念和眼光。体现在招收研究生方面,可谓广开路,不拘一格。我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一九七七年考入医学院。一九八二年毕业后留校被分配在放射科教研室,工作两年之后,一九八四年考入当时的山东医学院,做江森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彼时的山东医学院是中国的卫生部属医学院,江森教授是中国妇科界,特别是妇科肿瘤和整型手术的领军人物。而我,则是毕业于普通医学院的放射科住院大夫。要考江教授的妇科肿瘤专业的研究生,乍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考前我冒昧地给江先生写了一封信,这不是毛遂自荐,而是投石问路,信的内容是简单介绍了我的情况、理想和顾虑。令我没想到是很快就收到了先生的回信。打开信的那一刻,我瞬间被他那流畅飘逸,如行云流水般带有传统中国书法功底的钢笔字和掺杂文言文的文风所折服。信中他肯定了我的进取心,解除了我跨学科学习的顾虑。他认为有其他专业训练作为基础再做妇科肿瘤研究有益而无害。他鼓励我放下思想包袱努力学习,一定会考出好成绩。信的结尾用的是清人龚自珍《已亥杂诗》的最后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先生的信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遵循先生教诲,一鼓作气,当年有幸考取了江先生的研究生。

 

江先生认为多学科交叉、跨学科培养医学人才的实践有助于开阔医生视野。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还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先生能有这种超前的人才培养意识,是难能可贵的。这也符合国际医学院选拔培养医学博士的理论与实践。

 

江先生教书育人,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且身教大于言传。当年我完成研究生基础科学课程后,进入临床学习。当时面临着两个教育目标,要学会基本的临床实践和手术技巧,又要学会做临床研究。他反复思考,翻阅了许多中外文献,结合国内当时的研究条件,医疗条件和我的个人条件,最后选定课题是《卵巢癌手术前CT诊断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的比较研究》。结果一箭双雕!我在江先生和其他老师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学习提高研究能力和理论知识;又在研究课题中增进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经过几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我学到了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打下良好的临床基础,基本掌握了规范的手术技巧。这是我在美国的临床实践中一展身手的基石。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孙树三、张文尧二位老师当年对我的手把手的用心指导。

 

江先生除了指导我们研究生学习临床实践和研究以外,他素来爱奖掖后进,给学生们提供与外地同行交流的机会。在我研究生学习的早期,他就曾带我去北京、烟台参加学术会议,让我得以面见如宋鸿钊、吴葆桢、严仁英、苏应宽等很多国内妇产科学界泰斗。带我去会见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的负责人……。这些机会增长了我的见识,开阔了我眼界;培养了我的自信。终生受益、终生难忘。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仅是自尊心很旺盛的布衣小子尤其重要。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如今江先生的学生已经遍布天下,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不凡的业绩,更加映衬出先生之光辉。我之于先生,只是众学生中之一枚,而先生之于我,则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感恩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师三载,惠及终身,无以报答,唯以此文表达学生感激之情,若有冒犯之处望先生九泉之下宽恕。

 

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万千怀念老师的弟子中我能居其一,是我之幸运!

 

不肖弟子 冯夫斌 寄自美国

areYOUsure 发表评论于
情真意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