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小报”寻根再二篇。
听说过“内循环”吧?“内”的界限在哪儿?
有事儿问文革,*_*。上“小报”:
取自1967年底,云南昆明的“轻工战报”。发行“小报”的是“两派”中的一方,“八.二三”,另一方是“炮兵团”。
“朋友遍天下”!
叙事者是“云南昆明”的居民。昆明的战将们的“天下”都有哪些地方?从这篇“小报”上数一数,有:
北京(当然了);四川的成都与重庆;湖北的武汉;辽宁的沈阳;吉林的长春;河北的唐山;广西的南宁、桂林、柳州;上海的一个广场;天津的一条街;湖南的长沙、衡阳;山东(具体地点不详);贵州(具体地点不详)。
当时常说的是“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这里占了12个,加上该“小报“出版地的云南,13个。这就是“天下”了,内循环的一个案例。
“内循环”式的“流通”,也有些技术手段,比如,为了创“品牌”,利用“名人”效应,这里有“蒯大富同志”与“周总理的秘书”,此二人夸了出此“小报”一方的品牌。因为“天下”仅限“二十九个省、市、区”,内循环时“境外敌对势力”就得重新定义,只要是云南之外的都算,比如“陶铸”和“王力”什么的。当然还有“境内敌对势力“的赵健民和张立雄。
“天下”范围弄小些,有好处。“境外敌对势力”改成陶铸,王力什么的,没纽约鸟事,去时代广场打广告的好多银子就省了,不必再在“大外宣”上浪费钱。自己省钱也惠及“天下”之外的其他人。少了“大外宣”的竞争,别人在时代广场做广告也能便宜些,*_*。
把天下范围弄小点儿,原本就相当的“自信”可以越发的“自信”。到时候,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伟大的复兴”,Middle Kingdom王者归来什么的,一点儿都不吹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