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回忆 - 割麦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生回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这是二十四节气歌的前两句。其中的“芒”指的是芒种,出现在每年6月6日前后。华北平原芒种前后是麦收时节。记得我11岁左右就开始帮家里割麦子。感谢邓笑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早以前收获麦子靠手拔,因为在60年代有机井灌溉之前,农村种麦子都是旱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地松软,又不施化肥,土壤不板结,麦子拔起来相对容易。加上麦子长得矮,割麦子弯腰太低,蹲着割又不得劲儿,还是轮开膀子拔起来更方便,更快。只有到麦收季节,庄稼人才舍得蒸馒头吃,因为拔麦子活很累,而且时间性很强,晚收一天就有可能遇到一场干热风,麦子可能熟过,大风也可能把麦子刮倒甚至把麦粒吹落,眼看到手的麦子也会遭受损失。我只记得一两次拔麦子,因为从我记事起,村里大部分麦子变成水浇地,割麦子更合适。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割麦子头天晚上就把镰刀磨快,同时多准备两把。割麦子要起早,趁天还不热。好在夏天天亮得早,大概五六点钟,还没睡醒就被大人们叫起来,吃点东西趁凉快下地割麦子。

水浇地麦子一耧三垄,一个人前面割三垄,负责打草腰儿。另一个人靠后几米割旁边三垄,同时负责捆麦子。两人不能并肩割,那样容易互相干扰,而且不小心会被镰刀伤伤。割麦子的姿势是45度面向右前方,左腿在前,弯腰用左手抓住麦子上半部分,右手握镰(镰把有二尺长,手握处是弧形的,这样设计为的是不要弯腰太低,也是利用杠杆原理,增加力臂长度,以求省力),在地面上大概一两寸的地方用力向后拉镰,把麦秆割断。如果贴地太近割,不仅弯腰要更低,还容易割到土,因为地毕竟不是很平,如果碰到硬土坷垃甚至小砖块儿容易毁坏镰刀甚至割伤自己。另外,麦子底部有很多干枯的叶子而且老麦秆较硬,割起来不如稍微靠上一点儿省力。

草腰儿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就地取材发明的方便快捷的捆麦办法。我记得大概是这样的:割一把麦子,不要太多(太多手抓不过来),也不能太少,不然不够结实。
然后把镰刀夹在两腿中间,左手把麦子倒转,麦穗朝下,右手抓住麦穗,左手迅速上移到麦秆根部,中指把麦秆从中间分开成两股,右手将麦秆在麦穗根部逆时针旋转270度,然后把两股麦秆展开放在地上,麦穗在中间而且压住麦秆。这样,麦腰的长度几乎等于两倍麦秆的长度。把割下的麦子放在麦腰上,与麦腰成90度。麦腰,麦腰,就是麦捆的腰部。等麦子放的差不多了,前面的人打一个新腰儿,后面的暂停割麦,把镰刀放下,蹲在麦堆边,右手抓住麦腰前头,左手抓住腰后头,同时用左膝盖压住麦堆,两手同时用力将腰儿拉紧,以左手为轴,右手抓麦腰顺时针转270度,迅速用左手掌压住腰,右手松开,然后绕到左手上面,抓住麦腰的前头继续转180度,用左手向前压住麦腰,腾出右手最后把左手中的麦腰尾部顺时针转135度压在麦腰头部底下。这一套动作在半分钟内一气哈成,全凭肌肉记忆和熟练。

由于麦穗被压在麦捆中间,麦腰捆的越紧越不容易开。麦腰尾部被头部别住,麦腰头部尾部都留有二十多公分,而且麦秆有一定硬度,所以麦腰不会自然松开。当麦捆运到麦场时,轻轻用手把麦腰尾部逆时针拨一下,用手一抖麦捆,整个麦捆就散开了。非常省力,快速。

可惜现在只剩下回忆,这些经验和技巧已经毫无用武之地。人类不断发明创造新的工具和器械以取代体力劳动和单调的工作。正如荀子《劝学篇》所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机械取代畜力和大部分的手工劳动, 农民更多地依赖化肥,农药,地膜,优良品种,包括杂交甚至转基因。人类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或者为了吃的更好(更多的肉蛋奶摄入),可以说是想尽办法。人类无休止地过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已经对大地母亲造成严重的伤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现在实行秸秆还田,问题已大为改观),除草药,杀虫剂滲入土壤,污染地下水,塑料颗粒留在土壤难以降解等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口的过度快速增长已经超越地球的承载能力。大自然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我这也是吃饱了撑的发几句牢骚。您听后别当真,一笑了之。

古树羽音 发表评论于
如此精确”科学“地总结记忆了“割麦子”这个“工作”,非常感慨!想起了自己在白山黑水的记忆。 感谢分享
简单得很 发表评论于
北京是拔麦子,陕西是割麦子,就这点说北京远落后陕西。
dong140 发表评论于
謝謝分享。我只參加過一次麥收。我哥割麥子,我捆麥子。裝車的時候,麥捆多散了
我哥又重新捆了一遍。笑話我只會讀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