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水云间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秋渔荫密树,夜博然明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6年回乡,主打川北阆中古城,顺访川南郪江古镇、川西崇州大明寺、帝都文庙国子监和圆明园。随意行走在山水云间,体验天人合一的佳境,尽管其实并不顺路。具有2300年历史的阆中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三面江光抱城廓,四维山势锁烟霞",是民间传说中的“风水第一城”、古蜀道上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那里是中华民族本源文化的发祥地和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还是中国古代民间天文研究中心以及1933-1935年间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阆中古城三国遗蕴深厚,千年科甲鼎盛,五教并存共荣,嘉陵风光秀丽。虽说四川境内古镇比比皆是,而核心区域达2平方公里的整整一座古城却并不多见。

嘉陵江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汉江、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河,流经阆中古城如玉带环绕。江畔锦屏山有"嘉陵第一江山"之美誉,山水相依相融、若即若离、亦真亦幻、宛若仙境。唐代吴道子的三百里《嘉陵江山图》,即以锦屏山为轴心。"阆中"得名于古称"渝水" "阆水"的嘉陵江,如《旧唐书·地理志》所言:"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广德二年 (764) 诗圣杜甫曾在阆中小住,写下了七言古体诗《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

阆中古城位于山环水绕的穴场吉地,严格遵循风水穴法规划,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城内街巷层层展开、布若棋盘,各式民居鳞次栉比、青瓦粉墙,大小院落接水迎山、藏风聚气。风水地标中天楼 (右上图) 居古城中轴线,应"天心十道"之喻。文笔白塔 (左下图) 位于阆中城外最高处东山之巅,享"阆苑仙境"之名,可俯瞰古城风水意象。中天楼唐宋始建、明清复建、民初拆毁、十年前修复,清代阆中诗人金玉麟描述其盛景为"十丈栏杆三折上,万家灯火四围中"。建于明末的阆中白塔是一座密檐式和楼阁式相结合的风水塔,塔盘用石料砌成八边形须弥座、塔身用青石砌成八边形锥体,在2008年5.12地震中被腰折后修复。

中华人文始祖、华夏太古三皇之天皇伏羲氏是福佑社稷之正神,也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其父为燧人氏、其母为华胥氏。《路史》注:"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之地"。相传阆中是华胥氏的故乡,伏羲在阆中云台山始创八卦、衍生《易经》,总结出天地万物变化的阴阳规律,其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伏羲因此被尊为"八卦祖师"。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也是阆中人,他创造的《太初历》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他还是国古代先进的宇宙结构学说"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使用了两千年。

袁天罡和李淳风是唐代道学风水宗师和天文历算学家,晚年先后辞官归隐阆中,择地观天、著书立说。袁李二人留恋阆中风水,在盘龙山觅得龙脉所在,并建天宫院,死后都埋葬于此。天宫院风水文化景区山势奇胜、水路蜿蜒,有"九龙朝圣" "二龙捧珠" "龙凤呈祥" "麒麟奔太阳" "九曲太极水"等诸多风水佳局,契合传统风水学说理论。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曾下令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图片依次为:袁天罡和李淳风像、天宫院、推背园、天罡墓。

川北阆中贡院是清顺治年间四川举办乡试府考、开科取士的地方,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处科举考棚之一,另一处是南京的江南贡院。古代考场之所以叫"贡院",即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阆中贡院为三进四合庭式建筑,有考房40间,纯穿斗木结构,前院考场、后院斋舍、四周号房,是目前全国唯一能够看到全貌的中国古代乡试贡院,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一处高等级科举考场。在史上近千名状元中,据说四川籍25人,其中阆中就出了唐代兄弟状元尹枢和尹极、北宋兄弟状元陈尧叟和陈尧咨、以及冯涓共五位状元。因此阆中可称为四川的"状元之乡",风水宝地名不虚传。

右上图红匾是监考大堂高悬的宋徽宗瘦金体题字"旁求俊义"——其中义字少一点,乃寻才之义。语出《文心雕龙·议对第二十四》:"及孝武益明,旁求俊乂,对策者以第一登庸,射策者以甲科入仕,斯固选贤要术也"。贡院监考很严,进大门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但为了博取功名,仍然发生过多起舞弊案,左下图是作弊者的小抄手书。恰逢文革后第40届高考日,学子期待"金榜题名时"。其实成语"连中三元"中的"解元"指在省里府考第一名,"会元"指在京城会考第一名——即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圣上钦点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现在称高考某省"状元"实属大谬,有可比性的只能是"解元"。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三国时期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七年,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汗马功劳。章武元年张飞为部将范彊和张达所杀,头葬云阳、身葬阆中,后人叹曰:"伐吴未克身先死,秋草长遗阆地愁"。汉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一千七百余年,现为一处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大门正中上方门匾“汉桓侯祠”为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补书 (左上图),进门后的重檐歇山式屋顶明代建筑敌万楼 (右上图) 取《三国志》称张飞“万人敌”之意,檐下巨大匾额上楷书"灵庥舄奕"、"万夫莫敌"、"虎臣良牧",映照了《三国志》中对张飞"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评价,其中"灵庥舄奕"意为"神灵佑护,光曜不绝"或"深仁厚泽,绵延不绝"。

汉桓侯祠内塑张飞战马,祠后为张飞陵墓和园林,两次间壁前分立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桓侯庙记》和清总督常明的《汉张桓侯祠》石碑两通。《桓侯庙记》谓:"蜀车骑将军领司隶尉西乡张侯名飞字益德,常守是州,州之东有张侯之冢。至今千有余年而庙祀不废,每岁大旱祷雨辄应。"

自汉唐始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阆中,稍后基督教、天主教又相继而来。五教共存不悖,交相辉映。嘉陵江对岸大像山麓的大佛寺景区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和神州传说于一体,寺内有一尊阆中人何居士于唐代宗末年、德宗初年所凿高9.88米的释迦牟尼坐像 (左图)。传说唐代神医孙思邈曾来此采药,治好一只生病的老虎,在大佛寺左侧摩崖上刻有楷书"虎溪"两个大字,为"上柱国注赐金鱼袋统治河中母恩书" (右上图)。大佛右侧石窟内有唐、宋摩崖造像、陀罗尼经幢,另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及凿崖五穴墓等。法国神甫在阆中城内学道街购置地产,修建哥特式天主堂 (右下图),后毁重建。大约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入四川,阆中天主堂是蜀地最早的西式建筑之一,还曾经是红四方面军驻地。由于天主堂周末才开放,所以只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阆中东北郊蟠龙山南麓的巴巴寺原名"久照亭",是伊斯兰教嘎德忍耶教派第一位来华传教的祖师、来自圣地麦加的华哲·阿卜董拉希 (又称"西来上人") 的墓地,后成为该教门在陕、甘、宁、川的穆斯林圣地,在阿拉伯语中"巴巴"即为"祖先"或"祖师"的意思。清康熙23年 (1684) 阿卜董拉希从甘肃、陕西来到阆中传教,据说这位"西来上人"神形古健、状貌若仙,他"胸藏三教之书而不以文名,艺精百家之奇而不以技称"。

巴巴寺占地约二十亩,是国内少有的融合中国传统和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及墓葬群,是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及其特色砖雕的一颗明珠。巴巴寺山门上书"久照亭"及"真一还真"镏金门额 (左上图),大殿为双檐多角攒尖式的"明四暗八"结构,是阿卜董拉希的陵墓所在地 (右上图)。巴巴寺山门紧闭,后经当地人指点从后门进入,但止步大殿门外。寺院里有很多穆斯林墓穴,感觉阴气很重。右下图的阆中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 (1669),是一进四合院式的仿清建筑。

位于中天楼附近的李家大院是湖北孝感李氏家族于明正德年间迁阆中后所建,迄今已510年。李家世代行医座馆、悬壶济世,"同心堂"中药房曾设于此。这是全城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民宅,也是原汁原味明代建筑的典型代表。李家大院呈串珠式三进三重格局,院内厅堂高大、陈设古朴雅致、门窗纹饰精美、匾楹蕴理含趣、天井中繁花似锦,凸显浓郁的川北古民居风韵。宅院内曲折幽深、清新脱俗,大红灯笼平添韵味,明代家具古色古香,"庭院深深深几许",颇有精巧的江南园林情调。玲珑剔透、变化万千的雕饰镂刻,更是阆中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大院客房小住一夜,恍惚间竟不知今夕何夕。

几年前位于古蜀米仓道上的阆中古城和天宫院已经进入"蜀道"申遗名单,于2018年正式申报UNESCO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据称"蜀道"是国内目前最具实力的双遗产申报项目,四川省政府已成立省长挂帅的申遗领导小组,各市、县、区"申遗办"纷纷应运而生。如果申遗成功,则将破解蜀道文化密码、串起千年历史遗珠,使得"四川资源变成全人类共有的财富",蜀道势必大热,所以游玩要趁早。

川南郪江古镇位于绵阳三台县境内,春秋战国时为诸侯国郪国王城所在地。郪王国介于巴国和蜀国之间,是西汉以来巴蜀之间古郪道的要冲,也列在蜀道申遗名单中。郪王城山环水绕、虎踞龙蟠,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和豪杰名流聚会之所。古镇老街两旁的房子都带着木柱支撑起来的宽敞走廊,街有多长廊就有多长,是老街重要的生活场景。街上保留着王爷庙和地祖庙等文物遗存,斑驳古旧的老戏台、精美雕琢的梁柱、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无处不透露着古镇的千年沧桑。

在郪江这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却有两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是汉代崖墓群、另一处是蜀中名观云台观,真是藏在深山人不知。郪江金钟山汉崖墓群是全国四大汉崖墓群之一,崖墓鳞次栉比、密如蜂房,独特的藻井、天花、斗拱、窗棂、栏干等造型独树一帜。阴宅内各种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日常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揭示了一幅幅活生生的汉人生活和文化长卷,右下方的"狗拿耗子"是墓群中最出名的浮雕。

距郪江古镇两公里的云台观是巴蜀地区第二大道教胜地、川内最早最大的真武祖师道场,始建于南宋,至明清两代仍在扩建,并于万历三十二年 (1604) 大火后重新修复。这里殿宇楼阁鳞次栉比、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诗文楹联笔走龙蛇,红沙条石砌就的登山小道蜿蜒曲折地出没在山林间,一切似乎还在述说着昨日的鼎盛香火。据说云台观在天文星系图上位居三台星,其地脉为九龙捧圣之风水宝地。云台观的主体建筑由三重四合院相连而成,正殿为最高处的玄天宫。云台观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布局紧凑、殿宇巍峨、气象森严,堪称省内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正可谓:"香霭高林,闻万籁俱寂,到此间应带几分仙意;亭无俗障,听半天钟声,坐定后宜生一点道心"。

川西崇州化成山大明寺始建于隋大业初年 (605),因隋炀帝赐额"化成",又称"化成院"。传说元末朱元璋曾在此处隐居,朱得天下后赐"大明洪武"四字嵌于山门之上,即改为"大明寺"。寺内两株被称为"双楠古翠"的桢楠,树高二十多米,距今1500多年,在成都十大千年树王中名列第四。双楠虽历经天灾人祸千年磨难,仍枝繁叶茂、冠盖如云。1174年陆游任蜀州通判时游览此地时作五言诗《化成院》,留下"孤塔插空起,双楠当夏寒"的诗句,清同治九年崇州举人张鼎元书刻陆游诗碑立于右侧树下。

左侧古楠旁为《护双楠碑》,是清代知州李为同治十二年所立,上书禁伐令,成为双楠的保护神。文革中双楠曾被雷电劈断枝丫,后来驻寺单位又将两株古楠分丫的主干锯断,用作家具型材。而陆游诗句"孤塔插空起"中的孤塔,在1958年"大炼钢铁"中被拆毁,砖石拉去砌炼钢炉,两座石碑表达的古人之远见卓识不由令今人汗颜。

大明寺藏于深山、远离尘世,环境十分清幽,如陆游《化成院》诗中描述:"缘坡忽入谷,蜒蜿苍龙蟠。...... 日落闻鹿鸣,感我平生欢。客游殊未已,芳岁行当阑。"1955年大明寺划归省监狱局,作为关押犯人的地方 (右下图),古寺从此断了香火。故寺内虽有山门影壁亭台,却无殿无佛无僧,也因此得以幸存,是少见的没被拜金大潮波及的原汁原味的古寺,只是在5.12地震中大明寺古建筑群损毁很严重。据同行的发小说,几年前这里只有一位打扫庭院兼卖茶水的师傅,但貌似已有一家公司着手将寺院开发为餐饮住宿棋牌场所。也许下次再来就面目全非了,比之五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商业化不知算不算另一种破坏。

国子监街是帝都唯一仍依清代规格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右图的石碑是国子监街旁的下马碑。碑身正背两面分别用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镌刻"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即便皇帝亲临也要下辇步行,以表庙门森严、圣贤至上、孔子地位之尊,这样的传统似乎无以为继了。帝都文庙又名"先师庙",是仅次于曲阜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比故宫紫禁城还年代久远。这里是元明清三代官方尊孔崇儒、宣扬教化、主兴文脉的圣地,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成为众多志在功名的读书人顶礼膜拜的殿堂。

文庙正殿大成殿为中国古建最高规制的重檐庑殿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殿内金砖铺地,可与故宫太和殿媲美。作了一辈子读书人,还是第一次拜揖大成至圣先师,殿前一群人大博士在拍摄毕业照,也算是中西合璧、古为今用。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九位清代皇帝的御匾,以及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和黎元洪等的牌匾,右上图为黎元洪手书"道洽大同"。文庙院内收集了自元代以来各代科举进士的题名牌共198通,碑上刻有进士姓名、次第与藉贯。"金榜题名"真是光宗耀祖的人生一大乐事,"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也就延续至今。然而五十年前的"红八月",这里成了斯文扫地的地方,第一次听说"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也是在文革中大批判的时候,风水轮流转。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萌芽于汉、创生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中衰于元、鼎盛于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的进士及第者计51624人。科考制度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巨大而久远,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国子监是元朝定都北京后的官方最高学府,按照"左庙右学"的古制位于文庙西侧。集贤门内的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是全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同类建筑,正面额书"圜桥教泽"、反面"学海节观"均为乾隆御笔。文庙和国子监的宽敞庭院中古柏参天、石碑林立,除了一群群前来参观膜拜的中小学生外,非常清幽安静,在这夏日炎热、喧嚣浮躁的帝都市中心,真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去处。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位于帝都西北郊,是一块要山有山、要水来水的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有"上风上水上海淀"的说法。在东方梦幻的风水观念里,天地是一个大活体、人生是一个小宇宙。古人认为中国的山脉发源于昆仑山,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圆明园同样如此,园内的山脉起于西北的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的"龙脉"。按照风水师的说法,圆明园内的山水皆以西北为首、东南为尾,九州四海俱包罗其中。

圆明园的布局师从《洛书》,书中神龟背上的数字据说就是后来八卦的起源,圆明园盛时的布局图与风水学上的九宫八卦宇宙图式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可思议的对应关系。作为圆明园水系源头的玉泉山泉水被称为"天下第一泉",圆明三园中的水体变化多姿,并通过水系成为一个整体,其来龙去脉条理井然,使得圆明园因水而富有灵气,山水景观浑然一体。或许正是因为这里的风水,皇室贵胄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享乐之秋。然而当1860年秋天的那场劫难来临时,即便是被皇家笃信的风水艺术也爱莫能助,只留下一片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原稿:2016-11-19                  修改:2021-06-08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谢谢来访!你去的地方已经很多了,天下的风光看不完。
春后雨前S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谢谢你每篇赏读点评!风水文化很有意思。
古树羽音 发表评论于
饱览天府好去处,真是学习了。以前去过峨眉,青城,都江堰和邛崃和成都,以至自认为了解四川,拜读完了,以后再也不能说知道了,差的太远了。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跟读 :)
云台观叙述那段最后的对联好啊。
说到你对于圆明园的感概,我认为大多数好的建筑/山水都是有灵气的,时间到了或者被某些因素提前到了,那些建筑山水就会消失或实体还在灵气不在了,那种感觉无论有否具体信仰都能觉察,类似“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地空余黄鹤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