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 116.后起之秀、不辞而别

本人近期完成了历史记实故事,以我家四代为中心,在中国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甚至世界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希望让后人知到也可作为历史的侧影,供写这段历史的人参考。也是一为老人在离开世界之前想说出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硕果多多、劳动的好伙伴

柳重堪是1962年山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我们教研室的,他来后马上给我的印象是有很强的数学科研能力。不是一个教书匠。我和他熟悉的原因是农村劳动,不论夏收、秋收我经常和他是一对,他割我捆、我割他捆,配合默契。谁也不耍奸、很少聊天,拼命快干,但可以感到互相有对方,所以我们经常割在前面。

文革中分到系里,他数学与专业结合做得很好,硕果累累,在网上可以查到他的书籍和论文。

我出国前他介绍他到英国访问的经验,可惜我们的业务背景如此大的区别,很难效仿。

2006年我带我先生去北航办事,当我去办事时,小柳陪我先生参观了主楼区,让我先生了解了一个中国的大学,我先生很受感动。

后来他被聘为深圳大学数学系主任,直到完全退休,返回北航,他是博士导师,不知退休后是否还继续。­­­­­­­­­­­­­

文革始马上撤的华侨

北大毕业的张启昌是新加波华侨,能力很强,大约1964年来我室,家住市内,文革开始时我看他拿着厚厚的英文袖珍字典在背单字。他看我注意,就坦率告诉我,他太太和新加坡有联系。从海外信息觉得:这场革命,不知搞什么,不知会多长时间。在中国呆着,不许搞业务,每天在干什么都不清楚,这样的“革命”是浪费时间。只要有机票,马上就走。他说他们家的行李早打好了,就等机会。他让我不要告诉别人。不久就不见了,真是不辞而别。他和杨真良一样,他们和国外有联系,对中国看得比较清楚。据说他到新加坡马上在大学里找到工作。我相信他的能力,一定会干得很棒。

1965年我们教研室一下子来了近十位北大、中科院、复旦、南京、南开、中山等著名大学数学系毕业生,他们是学了五年数学专业的正规生,是在困难时期,运动不多,可以坐下来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的年代。表现出数学能力很高,改变了教研室的数学空气。

华罗庚的研究生

最突出的是中科院著名数学大家华罗庚教授的研究生王日爽。他是搞线性规划的,从他的表现,就感到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工作拼命,他对我说,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上钻研,还要花时间浏览其它,丰富自己,打开思路。不要拒绝去听不懂的东西。听过和没听过就不是一个概念。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他有很明确的业务打算,写书、写论文,原来住北京市内,来回骑车,我来美后他在北航分到了房子。有严重的高血压,自己不注意,据说就是在拼命写东西时中风去世的,好可惜。

 

李志饶是中科大的调干生,人缘很好,他对我的科研工作给予最大的精神和道义的支持。我非常感谢他。不知什么原因,他没有做很多领导工作。但我感觉他会是一位很受大家欢迎的好领导。

我的朋友、我的同屋

马玲是南开来的,我们是同屋。湖南人,文革大串联我们四人到长沙打搅了她们家,她父亲亲自为我们做了拿手的好菜。文革后到法国访问两年。回来是数学专业教研室支书。人很聪明能干,最后只得到副教授职称,心怀不满。2012年我们见到,她和我说起,我劝她想开点,职称不能绝对反映水平,有很多不正之风,歪门邪道。太计较对身体不好,我在国外,就忘掉了这些,身体会好很多。非常可惜,退休后得脑瘤,和疾病斗争五年后去世。

大米李 发表评论于
看到柳重堪和王日爽的名字使我想起了我在北航的岁月。我与他们有过几年共度的时光。与柳先生在逼近论课上的讨论仍历历在目。在场的还有中科院的史应光(在动荡的政治运动中改的名。他原来叫史应官)。其他共事过的老师还有熊镇翔教授。她是我的导师。她于去年十月二十五日在洛杉矶去世。高寿一百零二岁。蒋正新当时也在系里。文革中他写大字报因毛笔字写得很好被称为“小才子”。后来他去了澳大利亚。巧的是在我后来去的学校与我共事的石成孝是王日爽在科大的同学。世界真是太小了。我在新冠疫情前一年去过纽约。要是知道你的故事我肯定会去找你聊聊天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