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8/9) 荷兰黄金时期

欧游杂记:文艺复兴和巴罗克艺术源流

8. 北方的巴罗克:荷兰黄金时期

(这一节的内容来自我的书稿《流动的文化盛宴:话说欧洲两河》(暂定名)中莱茵河部分第四章第2节荷兰境内的莱茵河中阿姆斯特丹城相关的一小部分。)

阿姆斯特丹的艺术博物馆集中在城南博物馆广场(Museumplein),包括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梵高博物馆、音乐厅,和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这其中梵高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是来阿姆斯特丹旅行的必到之处。我觉得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的大厦和阿姆斯特丹火车站,是全城最为气派,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了,它也是荷兰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于1885年建成开馆,基本形式是文艺复兴式的,比例宽大和谐。



为什么阿姆斯特丹全城的很多古老建筑都属于文艺复兴样式呢?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古代属于下洛林公国,后来下洛林公国解体之后,通过继承和买卖,转手给了法国的勃艮第公爵家族。到了近代,勃艮第家族绝嗣,女继承人嫁给奥地利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于是低地国家就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属地。但是16世纪中期开始,低地国家(包括今天的荷兰和比利时,当时是一个整体,比利时从荷兰独立是后来1830年的事情)人民反抗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开始独立战争,其中的起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宗教因素:低地国家北部,就是今天的荷兰信奉新教,而西班牙跟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国都是天主教占统治地位。低地国家的独立战争一打就是80年,从1568年到1648年,史称“八十年战争”,其中最后三十年又是全欧洲宗教大战“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组成部分。随着新教和法国一方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最后胜利,尼德兰(包括荷兰和比利时)获得独立。从独立战争后期开始,到1672年太阳王路易十四入侵荷兰为止,17世纪的这段时间是荷兰经济最发达的时候,阿姆斯特丹很多留存至今的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在那个时代,开风气之先的意大利和法国艺术已经从文艺复兴末期进入了巴罗克时期。荷兰这边的建筑风尚稍为落后,基本还在文艺复兴风格向巴罗克过渡阶段,所以,荷兰国家博物馆的建筑为了和阿姆斯特丹极盛时期的建筑风貌保持一致,也采用文艺复兴式样。建造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毕竟已经是科技和经济更加发达的19世纪,博物馆建筑除了仿文艺复兴式之外,还加进了当时流行的哥特复兴式样的一些元素,更加华丽,比如你可以注意大厦装饰上用的彩色玻璃。

在这座博物馆里面,我觉得最大的看点,是荷兰“黄金时代”三位大师伦勃朗、哈尔斯、维米尔的代表作,尤其不可错过荷兰第一名画《夜巡》。



所谓“荷兰画派”,如果放到整个欧洲艺术风格的大背景下,应该说属于巴罗克运动的一个分支流派。中世纪的哥特艺术,横跨建筑与绘画,从法国开始,以法国为最正宗。同样道理,哥特之后的文艺复兴艺术和巴罗克艺术这前后两个流派,也是横跨建筑、绘画甚至音乐,是从意大利发源的,以意大利为最正宗,然后逐渐越过阿尔卑斯山,向西欧传播开去。在意大利以外,文艺复兴在德意志跟低地国家,也有一个相应的“北方文艺复兴”,大师是德国的丢勒、克拉纳赫、老勃鲁盖尔、凡艾克这些人,北方文艺复兴在低地国家的中心是在南方,就是今天的比利时。1517年马丁·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为了和新教对抗,罗马天主教教廷赞助开始了巴罗克建筑风格。正宗巴罗克绘画的开山祖师是卡拉瓦乔和鲁本斯,卡拉瓦乔的光影明暗对比,鲁本斯的肉感和史诗题材,都特别强调戏剧性,而“戏剧性”的不对称和强烈情绪表达,正是巴罗克艺术的精髓,也是对四平八稳的文艺复兴风格的颠覆。后来巴罗克绘画从意大利传到荷兰,却变了味道:荷兰在80年战争(1568-1648)取得独立以后,到1670年代太阳王路易十四发动法荷战争以前,是绘画和经济最繁荣的时代。但是荷兰的经济结构和宗教跟意大利不同。在当时的欧洲,绘画的题材有等级,或者说是有鄙视链的:历史和宗教题材高于人物肖像,肖像画又高于生活场景画,生活场景高于风景画,鄙视链的底层是静物画。宗教画虽然高居鄙视链的顶层,但是荷兰属于新教加尔文派,他们不允许教堂里出现圣像画,所以整个荷兰黄金时期的画作,都很少出现宗教画。而且荷兰独立以后,艺术家的甲方客户都是比较有钱的资产阶级,不是诸侯、皇帝和教廷,家里没有那么大地方挂宏伟的史诗性巨幅画作,所以意大利、奥地利、弗兰德斯的正宗巴罗克绘画充满了史诗性和戏剧性(回想一下你看过的鲁本斯的杰作就知道了),荷兰的画幅较小,画风更加写实。这是小资产阶级的趣味。唯一例外的大幅画就是为团体而作的群像,比如《夜巡》。维米尔、哈尔斯、伦勃朗都属于这个荷兰黄金时期。一般来说,荷兰画家的肖像画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虽然技法出众但是颜色背景单调,多数都坐着,这是因为新教的教育:人要谦卑,不能张扬。只有哈尔斯的画神态特别生动和张扬。而民兵群像,比如《夜巡》,在姿态和表情上就张扬得多,也更像正宗的意大利巴罗克风格。荷兰画派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画日常生活场景和风景画,这是为了平民的家庭装饰需求。比如维米尔的《挤奶女工》。

每一个来国家博物馆的游客,都绝不会错过《夜巡》。其实《夜巡》原来不叫这个名字,而且画的分明是白天出发的场景。后世流传过程中,这幅画弄脏了,画面非常灰暗,收藏家们误以为画的是晚上,起了这个错误的名字。画《夜巡》时的伦勃郎也并不象有些书上讲的穷困潦倒,画作无人问津。相反,《夜巡》一问世就受到追捧,伦勃朗的声誉如日中天。订画的主要客户,那位画面中心的民兵队长对这幅画特别满意,很快请伦勃朗作了幅一模一样,但是画幅较小的《夜巡》放在家里天天看。后来《夜巡》原作被悬挂在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时候,当局削足适履,把原作裁剪以适应不够宽的墙壁,还多亏这幅袖珍版《夜巡》,才让后人看到今天已经被裁剪掉的部分。现在这幅小型《夜巡》也和原作在一起展出。画这幅《夜巡》时候的伦勃朗意气风发,正是一生事业的顶峰时期。他1606年生于莱顿,家里是富裕的中产阶级,因为他父亲是新教徒,母亲是天主教徒,他自己没有明显的宗教倾向,后来他有5个孩子受洗为新教徒,又给另外4个孩子进行了旧教洗礼。伦勃朗14岁就上了莱顿大学,不过很快就转学画,但他从未去意大利学习过。伦勃朗的绘画生涯成功得很早,18、19岁就在莱顿跟人合伙开工作室,21岁开始教学生。1631年25岁搬去阿姆斯特丹,不但画画,也兼做艺术品经纪人生意。他的前半生一直很成功,但是花钱如流水,买了很贵的房子,1640-1642年间画《夜巡》的时候是他生涯的顶点,此后他的巴罗克式光影对比,渐渐向古典主义的平和中正转变,也逐渐不再受到市场和客户的追捧,晚年越来越穷,与他不轻易迎合客户的执拗艺术家脾气有关,当然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他花钱比挣钱还快的生活习惯,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死后葬在穷人墓地,20年后尸骨被丢弃,所以今天你能在阿姆斯特丹找到伦勃朗故居博物馆,但是找不到他的墓。

伦勃朗是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在国家博物馆,你能看到他的其他名画还有自画像,和晚年画的《犹太新娘》。



除了伦勃朗,荷兰国家博物馆的黄金时期荷兰大师还有哈尔斯(Hals)和维米尔(Vermeer)。弗兰·哈尔斯(Fran Hals)的岁数比伦勃朗大,1582年生于阿姆斯特丹附近的哈莱姆(Haarlem),他一辈子都住在哈莱姆,今天在那里有专门的哈尔斯博物馆。哈尔斯的绘画生涯和伦勃朗有点类似,也是一开始挺成功,但是老年以后变得不时尚,变穷了,但是名望还在,哈莱姆市政府一直接济他。哈尔斯在国家博物馆最著名的画作是《快乐的酒徒》,他一辈子几乎只画肖像画,特别善于抓住小人物瞬间的神态,笔触粗放,故意让人看出笔画。



另一幅哈尔斯的名画《吉普赛女孩》现在收藏在巴黎卢浮宫。两百年以后,莫奈、马奈、柯尔贝等印象派画家画人物肖像的手法都受过哈尔斯的影响,临摹过不少哈尔斯画作。

维米尔呢,他最伟大的画作其实不在荷兰国家博物馆,而在海牙的莫里斯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被誉为北方的维纳斯,近些年来的声名几乎不在《夜巡》之下。



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生于1632年,只活了43岁,一生都呆在代尔夫特城,他生前的名望不如伦勃朗和哈尔斯,不过在当地也是位有点名气的画家,曾数次当选当地画家行会的主席。他属于典型的慢工出细活类型,流传下来的作品也只有三四十幅,一幅画总要画个一两年才能完工,而且喜欢用很贵的蓝色颜料。他要养活11个孩子,所以除了画画,还兼做艺术品买卖的生意,并经营旅店以补贴家用。他死于1673年法荷战争期间,他死后,荷兰由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入侵,经济接近崩溃,艺术上的黄金时期也结束了。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里,维米尔的名作是《倒牛奶的少女》和《情书》。

维米尔《倒牛奶的少女》



当然,鲁本斯也是荷兰人,更是世界艺术史上顶级的大师。不过他是给宫廷绘画的,经典的巴罗克大师,没有人会把他算作荷兰画派里的人物。

(未完待续)

水星98 发表评论于
我当年在阿姆斯特丹就没看这么仔细,很惭愧。跟顾大侠长知识。
cowwoman 发表评论于
学习了!
丁副官 发表评论于
学习和欣赏!
丁副官 发表评论于
继续学习年欣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