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加《小提琴協奏曲》: 鄭京和 / 索爾蒂指揮 & 倫敦愛樂樂團


埃爾加《小提琴協奏曲》- 鄭京和 / 喬治·索爾蒂爵士指揮 & 倫敦愛樂樂團
專輯名稱: Elgar – Violin Concerto
演出藝人: Kyung-Wha Chung, Sir Georg Solti,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唱片公司: DECCA
發行時間: 1978年
專輯風格: Classical


Kyung-Wha Chung, Sir Georg Solti


埃爾加唯一的這部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909~1910年之間,既是20世紀最早幾部成功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而且也是英國音樂史上第一部可以載人史冊的此類體裁的珍品。這部樂曲是作曲家獻給偉大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的,1910年11月在倫敦由克萊斯勒擔任獨奏,皇家愛樂樂團協奏,首演。埃爾加親任指揮作首場演出。協奏曲充分顯示了他無比高超的管弦樂手段,一筆筆刻劃都極為精湛,簡練而傳神。

艾爾加以自學方式習得一身優秀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而本曲在技巧上顯得艱澀,尤其末段中有艾爾加獨創的「撥弦震音」。另外,關於該曲,艾爾加於總譜上以西班牙文寫下「Aqui esta encerrada el alma deloch..」,意即「這裡珍藏了某人的精神」,後經由調查,該人正是當時同時活躍於音樂社交圈的史都華沃特莉女士(Alice Stuart-Wortley),艾爾加與此人交情20多年,都暱稱她為「秋牡丹」(Windflower),顯然這名女士是支持作曲者譜寫這協奏曲的主要動力。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兩個主題動機先由管弦樂團總奏,在樂曲進行一個段落後,主奏小提琴才登場。相較於接續的發展部,整個呈示部顯得龐大,而到了再現部,風格更顯自由活潑,至最後亮麗的結束。
第二樂章,行板,採叁段體結構。氣氛平緩而徐和,但又蘊含著熱情,主奏小提琴所帶出的第一主題甚為平實,但中段主題則轉為激情,宛如一段頑強的抗辯,但最後則回到開頭主題,在沈思中進入下一樂章。
第叁樂章,很快的快板,風格活潑而燦爛,具狂想曲的特質。首要主題動機由樂團奏出,優美的第二主題則由獨奏小提琴引導,經由反覆與發展,進入了一長段由緩板開始、極具特色的裝飾奏。該段裝飾奏,由第一主題延展而出,並用上艾爾加獨創的「撥弦震音」(pizzicato tremolo)技巧,裝飾奏到最後,則再度出現之前各種動機與旋律,壯麗地結束全曲。

鄭京和出生於南韓的一個音樂家庭,5歲學琴,9歲時便在漢城公開演奏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1961年隨父母前往美國,考入茱莉亞音樂院,隨名師葛拉米安(Ivan Galamian)習琴。無論在技巧或音樂性方面,葛拉米安都是影響鄭京和最深的人。1967年,她參加第25屆李文屈特(Leventritt)小提琴大賽,這是被公認為美國最重要的一項國際性音樂比賽,結果鄭京和與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並列首獎,一戰成名,隨即在美國舉辦了上百場的音樂會,並與各主要管弦樂團合作,其中也包括了1968年和紐約愛樂的首演。

1970年,鄭京和首次於歐洲露面,在普列文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協奏下,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由於演出極為成功,兩週後,便以原班人馬為DECCA灌錄了此曲和西貝流士的作品,並赴日本演出;而BBC也為她錄製電視專輯。此後,鄭京和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曾與芝加哥、波士頓、紐約、克利夫蘭、費城、柏林、維也納、巴黎及倫敦等各大交響與管弦樂團共同演出,合作過的大師級指揮則有蕭提、夏伊、阿巴多、巴倫波因、朱裏尼、海汀克、孔德拉辛、馬捷爾、梅塔及小澤征爾等。


曲目試聽:

Edward Elgar 1857-1934

01. Violin Concerto in B minor, op.61 - I Allegro
02. Violin Concerto in B minor, op.61 - II Andante
03. Violin Concerto in B minor, op.61 - III Allegro molto
04. Salut d’amour, op.12*
05. La Capricieuse, op.17*
* Philip Moll piano


----- all music copyrighted please purchase original materials -----
----- 所有的音樂只是試聽音質請購買原裝版本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