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由前苏联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和歌词作家马都索夫斯基创作的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最初是为一个记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 创作的。但影响甚微。 真正出名的时候是在一九五六年莫斯科举办的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上,获得了此届联欢节歌曲大赛金奖。从此以后, 这首歌在全世界各地开始广为流传。 但这首歌能够进入中国并流行起来,还有赖于著名音乐人, 翻译家薛范的匠心再创作。
著名音乐家,翻译家薛范是中俄友好协会全国理事; 长期从事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 已译配发表的世界各国歌曲近2000首, 但依我看来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外语歌曲译配是很难的事情。单是诗歌的翻译,已被认为是很难了, 再加上还要合上音乐的节奏韵律,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一次采访中薛范曾经讲了一下翻译这首歌的过程 ”是这样。当年我译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时先是足足花了两天的工夫,好几处译文仍不尽如人意。那天晚上, 我去“小剧场”观摩歌剧演出。散场后, 摇着手摇车走在淮海西路上。蓦然, 不知从哪幢楼里飘来了悦耳的钢琴声,我不由停住了车,凝神谛听。 哦,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我少年时也曾练过,不知怎的, 我竟想象那位弹奏者一定是位少女,在那个静静的夏夜, 悠悠扬扬飘忽的琴音,自有一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 我在手摇车上出神地聆听着那位少女和肖邦的对答, 任自己的思维在飘渺的幻境里遨游, 直到琴声终于沉寂才怅然如失地离开。到家已经午夜一点, 依然毫无睡意。我拿起摊在桌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的未完成稿,忽然灵感如涌,只一小时就把歌曲译成誊清。不久, 北京的《歌曲》和上海的《广播歌选》同时发表了我译配的那首《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薛范先生的人生经历坎可。两岁时生病发高烧, 烧退后落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不幸成为了一个残疾人。 但他自幼学习努力,奋发向上,意在长大后自力自强。 他希望将来从事外语尤其是俄语翻译工作,作外国文化的传播人。 18岁如愿考上了上海俄语专科学院, 但去报道时却被拒之学较门外, 原因是他们不接受残疫人而医生在体检上也没有注明他是残疾人。 可想而知,他的命运再次受到的打击有多大。 但他并未放弃人生的追求,靠听广播自学俄语, 并开始尝试为作品翻译。今天我们熟知的莫斯克郊外的晚上, 三套车、山楂树等都是薛先生的俄语翻译杰作。对于一首外国歌曲, 能出名的往往是作曲者,原词作者和歌唱者, 许多人并不知道为此付出许多努力的翻译者。 所以翻译者往往是无名英雄。薛先生一生独身,但他热爱铺设桥梁, 传递世界上美好的文化,甘作一个奉献者。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 歌曲一开始就为一对倾心又害羞的青年恋人相会铺设了美妙的环境。 也有另外版本把第二句改为“只有风儿在轻轻唱”的, 具有更强的浪漫的色彩。 但我觉得能听到的风声会与第一句的四处静悄悄有矛盾。 说好的静悄悄怎么会有风声呢?只有比较大的风才有风声吧。哈哈, 我这纯属歪评,其实两种唱法都很好。紧接着的第三句的“ 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中的“夜色” 两个字是整首歌曲最有特色最有味道的地方。 以后三节中的第三句开头也类同。而最后一节中的“但愿从今后, 你我永不忘” 唱出了多么深情、美好的愿望。 它是让人一听就会喜欢上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吧。就此而言,《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和世界上必然会广为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