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77) 落叶归根,根在哪里
有朋友看了我的《数典忘祖,情何以堪》后,认为现在对待“祖宗”这个问题要更新观念。我非常赞成!而且不止是移民到国外的,在国内也一样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农耕社会,人们出行,老人嘱咐“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现在只要看看手机“天气预报”即可;再说那时人们只能“看云识天气”,“月晕而雨,日晕而凤”,这可不是一般人看得懂的,只有诸葛先生可以掐指一算“借东风”,留下“草船借箭”的美谈。
再说人们交流时刻需要的语言吧,更是日新月异。现在还有多少人懂“瓦罐不离井上破”,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了,农村都用上自来水了,有几人在用井水,而且还要用“瓦罐”去取水的?至于现在流行的“躺平”、“内卷”,不说穿越到古代了,就说倒回去二三十年,也令人不可思议。
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更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早已成为古迹,微信生活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毋庸赘述。
言归正传。
落叶归根,根在哪里?所有植物的根都在它下面的土壤或营养液里。那么,人的“根”呢?却总是往上追溯到哪朝哪代?然后说孔××是孔子第多少多少代传人。这是有族谱可查的,但是普天下有几家的族谱传承这么久远呢?
民间也有一种说法,他与他是还没有出五服的兄弟,说的是他们两人还有血缘关系。但是,这种说法还是上溯到他们两人的高祖父那一代了。
而现实生活中,一般能记得自己的祖父祖母的就很不错了,称得上是孝顺子孙。于是,先富起来的人开始修家谱、族谱,寻根问祖,不管客从何来,先找自己的祖宗。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当国门大开之时,海外侨民一时间兴起“寻根热”,既有名人之后辈,也有布衣之子孙。都美其名曰“落叶归根”。都说根在祖国,根在祖宗。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何谓高、低?传统观念都认为是官高民低,富高穷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看来,读书的高下更复杂一些。读什么书?怎么去读?去哪里读?都是决定“高”还是“下”的关键。但是,上世纪末走出国门的留学生却有自己的看法。记得我女儿来美读硕时,她住的研究生楼在一个湖边,每天晚饭后我们沿着湖边散步时,常常可以看到一群野鸭栖息在水边,有的在觅食,有的在嬉戏,全然不顾我们就在它们身边漫步,就像路旁的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不怕人一样。女儿不禁感叹说:“你们看连动物都知道选择自由幸福安全的地方生活,我们为什么不选择来美国留学呢?”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移民美国的留学生有160多万了。他们的父母现在应该如我一样,大多年近八十,或更大一些。疫情之前,你只要在中美航班的飞机上,就可以看到那些往返中美之间的老人,为了看看儿孙,不辞辛苦,长途飞行,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孩子已经回不去生育之地了。那么,落叶归根,根在哪呢?
根据相似论和仿生学原理,植物的根在下面,人之根也在下面,不必再寻,子子孙孙就是你的“根”。
古代社会的极刑“满门抄斩”斩草除根,就可以从反面证明人之根在下一代。一般来说,儿女在哪里,老人退休后就跟着儿女走向哪里。
民间还有“水总是往下流”之说,比喻为人父母总是把全部的爱都给子女了。有个段子说,祖孙三代同桌吃饭,父亲给自己的儿子夹好菜,祖父见状,也给自己的儿子夹好菜。那个父亲对祖父说,我自己会夹啊!祖父说:“我爱我儿呀!”
“水往下流”这种自然现象反映的规律,与人类社会现象一样,我们只有顺其自然而然。记得,我拿到重修的《李氏族谱》后,翻到我们的祖宗,大约是在明末清初吧,从江西迁移到湖北鄂州来的。族谱只是简略记叙,无从考察为何迁移,但是,一定是本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规律而迁徙的。这大概也是湖北人称“江西老表”的原因吧。还有我定居在宝鸡的四叔,2018年96岁高龄去世,老人家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生活、工作在宝鸡,他们还能回四叔的祖籍来吗?我不敢说大家都一样,但是,家家都有一本自己的“经”。
我的两个女儿大学毕业来北美,已经融入美国、加拿大社会,偶尔回中国,或探亲,或旅游,平时就在我们“李家花园”微信群里,与她们的姑姑、叔叔们、堂姐妹、堂弟弟们互通信息。他们的“根”就在北美了。至于我们老两口,现在身体还比较好,我的愿景就是耄耋之年中美两边跑,期颐之年再回母校,像我的班主任唐启金老师那样,举办百岁庆典。恩师今年103岁了,去年武汉疫情结束解封后,还去三亚玩了一圈。恩师在母校为他举办的百岁庆典讲话时,给我们这些七十多岁的老学生亲授长寿秘诀,绝对管用!
百年之后呢?我的岳母1976年在武汉病逝火化后,老伴的大哥主持,全家在武昌到汉口的轮渡船上,将岳母的骨灰撒到长江了。
上个月,我年满76岁时,与我的发小聊天时就约定死后不留骨灰。如果在武汉,就撒到长江,如果在海口,就撒到南海,如果在新泽西,就撒到哈德森河。赤条条哭着来到这个世界,化作灰烬悄无声息离开这个世界,相信我的女儿一定会尊重我的选择和决定。
这就是我对“落叶归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