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漫步牛津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游览牛津这样的地方,其实应该多一些时间。

    找本牛津大学史,在里面找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参考一下他们的生平,然后去他们讲过课的教室,读过书的图书馆,住过的故居,一边看,一边遥想公瑾当年,才能玩儿出味道。

    按照国内百年校庆模式的话,牛津大学算是已经创立了一千年。

    这期间有多少人多少故事。。。

    可惜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只能步履匆匆走马观花,以走过先贤们走过的路而安慰自己了。

    或许,以后再有机缘,比如退休以后,再来故地重游。

    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是不会了。

    人生如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忘了这是三一学院还是皇后学院的大门了。

    牛津大学几十个学院,哪里搞的清楚。

    总之哪里都是老建筑,都是老学院。

    随便看一个意思一下吧。



    我还是喜欢房子外墙上有绿植,看着就有一种历经岁月的厚重感。

    可惜我的房子不能这么玩儿。



    这墙面,这屋顶的瓦片,国内算危房了吧?

    这些应该都是真古董。

    最看不得国内那些假古董,居然到处有人建,更居然到处有人看,也不知道是谁糊弄谁。





    看到这个,我才知道“权力的游戏”里,为什么首相被叫做“国王之手”了。

    据说这家餐厅,曾经有三位首相曾经光顾过。

    当然,那是他们的学生时代。



    为什么这么醒目的写上年轻人?

    有什么典故吗?



    恰好在街角看到这么一幕。

    老中青结合?薪火相传?

    老教授与年轻学生随意散步,娓娓道来。

    多么美好的画卷。

    好学校好老师当如是。



    看看菜单。



    点了一个“蟹粉狮子头”。

    好看,不知道好不好吃。

?

    其实味道不错。

    我第一次吃到江南的肉末蒸蛋的时候,也是相当惊艳。

    看来这种肉加蛋的组合,在全世界都是受欢迎的。

 

    其实西餐一直在学习全世界,与时俱进。

    当然未必成功,但是那种海纳百川毫不拘泥的思路,我是欣赏的。

    比如,纽约有一家米其林三星,可以从窗口看到中央公园的,有一次去,前菜三道小菜,都是日本式的,生鱼片打碎后配上酱汁和蔬菜,味道相当不错。

    虽然于我看来,如果我想吃生鱼片,会去日本人开的店,而不是到一家法餐。

    但是,他们喜欢的尝试新事物,以及对不同体系的学习,是我欣赏的。

    不过,有一次在挪威,想尝试本地出产的鱼,却遭遇了一道“红烧鱼”,浓浓的酱油味儿,就被暴击了一把。

 

 



    吊灯不错。

    不知道是不是取材于地球仪。

    不过我更喜欢屋顶上那个不知道多少均分的圆。



    不知道这是为了纪念沃德姆夫妇特设的,还是他们夫妻俩曾经来此用餐。

    如果是用餐,那这家店,400多年了。

    如果是纪念,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吧。

    西方语境里的这种模式,是我推崇的。

    这对夫妻,是人类的典范。

    少年相识,恩爱一生。

    丈夫临终时留下遗愿,家产捐献,建立学院。

    遗愿由妻子执行——有些刘备托孤的味道啊。。。

    只不过,国人托孤,一般来说都是托付子女,根源是自私。

    人家托孤,是为了爱,为了教育。

    妻子的意志力和执行力都是超强的,不折不扣做到了,甚至比丈夫希望的更好。

    妻子临终之时,把所有遗产都捐献给了学院。

    他们夫妻的所作所为,可以彪炳千秋。

    而牛津与英国,也对得起这对夫妻,对历史的尊重,对教育的尊重,集体与个人,历史与传统,交相辉映。

    牛津延续至今,以逾千年。

    学院延续至今,400多年了。

    而英国,也走出了自己的辉煌,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如今依然是举足轻重的大国。

    可以说,没有英国,就没有现代人类社会。

    也可以说,英国重塑了人类。

    什么是文化?

    这才是。

    很可惜,有一个自称文明古国的地方,类似的事情,没有。

    或许,有志者作为个体,不能说没有,只可惜,总是忍不住乱伸手的皇权,为了家族或者皇帝本人的一己之私,会毫不犹豫的打击可能对皇权有影响的一切不利因素。

    于是,在权力斗争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几千年的历史,都变成了流水账。

    几千年,于文明而已,几无寸进。

    如果想与人类真正的文明相比,历史要再给中国一千年。

    会不会呢?

    有意思的是,沃德姆夫人去世的年龄,是83岁。

    事实证明,中国文化还是有东西的。

    只不过,统治者的水平太差了。

 



    这里挂一幅画,是随意为之,还是如中国园林般,“移步换景”不让眼睛空白?



    这就是著名的“叹息桥”了。

    欧洲有三处。

    意大利的是原版,在一个监狱里,据说走过这座桥的,就是要押赴刑场。

    所以,犯人们路过之时,看到窗外的世界,常常会发出最后的叹息。

    不知道是为了自己行为后悔,还是感叹人世间的种种不公与不堪。



    牛津的这一座,自然不会是生与死的告别。

    而是被附会成了学生们路过这里去考试。

    面对生死未卜的考试,担忧自己未来的学生们,自然也是发出了声声叹息。

    不知道是后悔自己玩儿的太多,没有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学业上,还是感叹自己终于不能抗拒年轻姑娘的诱惑,放弃了寒窗苦读,堕入温柔乡不能自拔。

 

    ——当然,看到这样的学生,作为老师,是不是一样会发出声声叹息,就不得而知了。

    相必伤心人别有怀抱吧。



    像是老父亲送女儿来入学,或者先来看看学校。

    一声叹息。



    罗马柱和三角顶的组合,就是给人庄严感。

    难怪咱们的人民大会堂也要用。



    捐助者名单。

    他们的钱想必会被善用。

    而不是如国内般多半被挪用去花天酒地吧。



    古意之中,并不缺乏现代。

?

    牛津,就是要有牛?



    这扇门,给我的感觉更好。

    比故宫那象征着权力的大门更好,虽然那个更大。

    这扇门,或许代表了人类从蒙昧走向启蒙。

    而那一扇门,只能说明门后的黑暗与罪恶。

    我们的文化里,有没有这样一扇门?

    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打开这么一扇门?



    这位老兄是谁?

    来不及深究了。

    希望有人教我。



    这个好像是牛津最大的图书馆。

    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代表着先进,探索,文化,深度,广度。。。

    而不是政府的一个衙门,被驯服成为鹰犬。

    类似的,美国也有“先有哈佛,再有美国”之说。

    这里也是英国第二大的图书馆。

    可惜没时间看了。





    一家有咖啡的书店。



    浮世绘与梵高同席。

    可惜,没有中国画。



    禅,也是日本的。



    达赖喇嘛,位置醒目。

 



    兼容并蓄,有教无类,才是大学应该的色彩。

    我们有这样的大学吗?

    我们离真正的文明还有多远?



    与藻井相比如何?

    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儿吧。

    传统文化,当然值得珍视,但是过分夸大,以满足那一点点儿可怜的自尊心,就没必要了。

    如果因此,而阻断了民族向前向上的路,就是历史罪人了。



    这个穹顶,这个灯,都喜欢。

淡淡微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山间水畔' 的评论 : 多谢!
山间水畔 发表评论于
出现在British Pub名字里的Arms=coat of arms.
https://www.trustinns.co.uk/the-history-of-british-pub-names/

“ 为什么这么醒目的写上年轻人?”- Young's也是一个英国连锁Pub的名字,名字来自其啤酒供应商的姓, Young's&Co历史很悠久了。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oung%27
淡淡微风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对啊,所以我说是按照国内“百年校庆”的路数。比如北大按照京师大学堂算建校,东南大学本来是52年建校,按照金陵女子学堂算100年,湖南大学庆祝建校1000年,是按照岳麓书院算。
西岸-影 发表评论于
牛津大学严格讲并不是一所大学,而是39个学院的集合,彼此没有联系,类似北京的学院路。
按照牛津人自己的说法,作为“大学”是始于13世纪前期,距今8百年。
很祥和的小镇,历史感满满,不像伦敦那种大城市是给人没落的感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