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俩
大年初一清晨,打开微信,一长排贺卡视频热闹而喜庆,夹在它们中间的一条简单的问候:"陈老师,一晃一年多了,你好吗?",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2019年的秋天。那时我在上海休假,一次偶遇,认识了小君和她的母亲。
那是一个周二,上海华山路上的一家连锁餐厅《外婆家》,我坐在长条歺桌前,等待我点的饭菜上桌。一周前,和小妹一家去另一处的《外婆家》聚歺,品尝了清蒸鲈鱼的鲜美,于是念念不忘,这次去老年大学旁听了一上午的课程,在去徐家汇办事途中路过"外婆家",饥腸辘辘又适逢午饭时间,哪里肯错过再尝一次的机会,立即入内点歺。在美国,可从来没有吃到过这样鲜美的清蒸鱼呢。
年轻的侍应生带过来一对母女,招呼她们在我对面的空位上落座。母亲70左右的年纪,满脸的笑意,一看就是一位开朗随和的老人。女儿大约40岁左右,剪着短发,穿着简朴舒适,看上去仍是学生模样。见我是一个人,女儿问我,能否和她换个座位,这样她们母女对面坐着说话方便。"当然。"我一口答应,换了座位,我点的菜正好上桌。
母女俩人有商有量地点完了菜,母亲告诉我,她们经常会来这家歺厅,因为他们的食材新鲜,菜品的味道也好。她们点了一条松鼠黄鱼,说是这是的特色菜,还点了另外二道菜,一道是炒素,另一道我不记得了。
在等菜的间隙中,女儿告诉我,她叫小君,从美国北卡州回国看望父母,除了去参加同学会,就是陪父母外出吃饭,逛街。听说我也是从美国回上海休假,在美国住在维州,与北卡州相邻,母女俩兴奋不已,就象遇到了邻居,一下子便成了熟人。小君母亲告诉我她和小君父亲去美国与小君相聚时的趣事,笑纹荡洋,开心写满了她的脸上。
一会儿她们点的菜上桌,小君用筷子把松鼠黄鱼?开,小心地除去当中的那根大骨头,又仔细地剔除了小的鱼刺,用公筷夹上中段的一大块鱼肉,放入母亲面前的小盆中,又夹了一块让我品尝。母亲也不闲着,不断地往女儿的盆中夹菜,"这是你爱吃的","这个在美国可是吃不到的",直到小君的盘子满到快要溢出为止。母女俩边吃边如数家珍地一一向我介绍,小君回来这几个星期,她们去了多少歺馆,吃了多少道好吃的美味佳肴。
看到母女俩人的亲密互动,我有点发愣,眼前的情景使我不由得想起1995年秋天回国休假,陪母亲去北京旅游的一幅幅画面,那时的我们象极了现在的她们,不由自主地,心里涌出一种感动。
那年我与小君现在的年龄相仿,到美国巳有五年,拿到了硕士学位,又办好了绿卡,出国后第一次回上海看望母亲,履行当初出国时就许下的诺言,回国休假要陪母亲去一趟北京。母亲当时的年龄也正与这位母亲现时的年纪相仿,腿脚还算利索。我们一共在北京玩了十天,每天上午逛一个景点,找一家歺厅吃饭,下午让母亲睡个午觉休息,我则就近闲逛。那些天里,母亲虽然体力有点累,但心情愉悦,每次在歺馆吃饭,只要邻座有人,总会主动介绍:这是我女儿,从美国回来看我,这次专门陪我到北京来玩。恨不得让全世界知道,自己多有福气,有这么体贴的女儿。开始我很不习惯,扯扯她的衣角,不想让她逢人便说,后来看到邻座大爷大妈投过来的羡慕的眼神,或几句夸赞,都会让母亲笑逐颜开,幸福和满足藏都藏不住,我也就不再阻止,由她去说,去乐,去欣慰,去自豪吧。那一趟北京之旅,母亲炫耀了一路女儿的孝顺,收获了一路羡慕与赞叹。母亲当时的笑容和神情,与眼前这位母亲多么相象。
边吃边聊,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几盘菜也已见底,小君母亲起身说去洗手间,等她离开后,小君告诉我,妈一定是抢着结帐去了。"每次都是这样。出去吃饭一定要她付帐,说是退休金用不完,请女儿吃饭心里高兴。"显然小君拗不过母亲,只好随她。
分手前,我和小君互加了微信,回到美国后,收到她发来的问候,在微信中还在回忆和她母亲相处的时光。"我妈妈一直是这样,从我大学毕业,我们倆一起兜马路,她还是把我当成小孩。"她告诉我。
世界上的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慷慨而无私,一点一滴汇集成河,从无怨言,不求回报。而孩子仅需一句问候,一次陪伴,一趟相伴旅行,就足以让父母感动。感慨,庆幸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的母亲巳离开我们多年,我巳没有机会继续孝敬老人,但我真心的祝愿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能享受这种暖暖浓浓的亲情,尤其是,那些耳鬓已经染霜,身体日渐虚弱的,年老的母亲。
写到这里,想起了一首歌,阎维文唱的《母亲》,一边听一边又想起了自巳的母亲,眼睛湿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