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3的前世今生【1】

没上过一天学; 没读过一本书; 没有固定的职业; 没固定的收入; 没有一栋房子; 没有一辆车子; 没有一个孩子; 没在一个城市住过十年; ......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1年8月间在成都发呆了一个月,闲来无事问起老爷子家里的相机,他说还在北京。正好LD的妹妹要从北京过来,就让她给带过来了。刚从包里套出来递给我时,一接手差点没从手里滑到地上——太重了!这“沉甸甸”足以诱起我想知道它到底有多重的好奇心,我用厨房的电子秤称了一下——猜猜有多重?700多克!

上海 203 生产于上世纪60年代,大概是在文革期间改名为“海鸥 203”,一说是“为了出口”,一说是“不能用地名作商标”,无从考证了,我倒是觉得是因为“为了出口所以不能用地名作商标”,所以更名为“海鸥”牌,至于为什么,那就是我实在是太有水平了。


这台机子是我父亲1965年从西藏回北京休假时买的,那时西藏是全国工资标准最高的11类地区(新疆也是11类;北京6类,上海8类,那时上海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最大,所以上海人对8类工资待遇很有意见),除了高工资还有补助,最早大概是工资的100%,后来西藏军区司令张国华提出为国家分忧(50年代西藏军区还是大军区呢),“主动”把工资补贴水平减下来了,即使这样,西藏的工资还是比内地高许多,60年代普通的技术员就可以拿到80~90元,西藏人挣得多,又没地花钱,所以在拉萨相机、电子管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的拥有者很多,我父亲他们单位的一个司机家里都有一台“熊猫”电子管收音机。

我问老爷子这机子是多少钱买的,他回忆说是在北京菜市口的一家店里买的,只有这一台了,大概100块多一点,我上网一查,居然还有人保留了当年的发票——107元!


上海 203 有两个版本,这个版本叫“直g版”,或者叫“细字版”,望文生义那就是还有一个版本是“勾g版”,或“粗字版”。不带勾的g这个版本是早期的产品,除了字体的不同,机器本身并没有结构上的变化,再往后就都是“海鸥 203”了。



其实不管什么版本都是Zessi Ikon Super Ikonta 534没有测光表的抄本。





基本技术规格:120,旁轴,黄斑重影对焦,75mm皮腔, f3.5,光圈快门联动,镜间快门;绿点是快门上弦拨杆,红点是自拍拨杆。

无测光,曝光参考拨轮



快门按钮、过片手柄



可拍6X6 (12张) or 4X6 (16张)画幅(见图中皮腔左右两片搭板,打开后放在胶卷轴旁边就是6X6画幅)



后背的计数红窗,圆形的红窗为4X6画幅计数窗;椭圆形的是6X6画幅计数红窗(在强光下才看得出是红窗)。



这个机子躺在箱子里已经有30年了,我试了试快门,有些粘滞了,自拍也不动了,皮腔倒是不漏光。我坐着看电视,手里就拨弄着快门和自拍,不一会居然都动了!同学说他认识一个人专修老机子,约好了带我去把机子清洗一下……




这正是:小籯负屉三十秋,老机翻身又一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