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乃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流落关西,自小习练十八般武艺,应试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因失陷花石纲,逃难他乡。后逢赦赴京上下打点,欲复旧职而不得。财物散尽,落魄街头卖祖刀,遭泼皮无赖纠缠,一时性起手刃牛二。犯罪刺配大名府,获梁中书赏识,春风得意东郭外,凭武艺升做管军提辖使。黄泥岗,中圈套,失陷十万生辰纲。逃难途中遇鲁达,英雄相惜,用计智夺二龙山。打青州,筹划的聚三山,联水泊。石碣榜上排十七,位列八骠骑兼八先锋使之三,天暗星号青面兽。受招安,破辽有功;征方腊,途中病故丹徒。谥封忠武郎。
以上文字基本能够概括水浒中有关杨志的故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杨志的时乖运蹇,事事不顺,处处倒霉。十个制使押送花石纲,别人都顺利交纳,偏偏他在黄河里遭风翻了船。逢大赦后准备了一担金银财帛赴东京欲复旧职,不想在经过梁山时被正在搜寻投名状的林冲抢去了担子,这似乎预示着之后的失陷生辰纲。到东京后上下打点,使尽了金银财帛方才见得高俅,却被高俅“义正辞严”地批倒文书,赶出殿帅府。盘缠用尽,不得已街头货卖祖传宝刀,却又碰到泼皮牛二无理纠缠,杀了牛二,沦为阶下囚。后逢梁中书赏识,委派押送生辰纲,却又被晁盖吴用等人劫去。水浒里可能找不到第二个象杨志这样的倒霉鬼了,真应了他的星号“天暗星”。
古往今来,大多数人都有失意落魄的经历,程度深浅不同而已。我想这大概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秦琼卖马、杨志卖刀的一个原因吧。然而象杨志这样的倒霉鬼实在是少见,哀叹之余不由地思索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不幸呢?
杨志的理想是“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他自小习练十八般武艺,本领高强,这从他和林冲、鲁智胜、索超、呼延灼等高手对打当中可以得到实证。其中,大名府东郭城外和索超的那场马上争斗堪称经典。时值初春,那时骑大马、戴红花的杨志一定是春风得意,对前途充满了憧憬。
那时的大宋正值内忧外患,外有辽、金、西夏等强敌林立;内有盗贼猖狂,正是国家用人之际。这也是王进敢于投奔延安府老钟经略相公处,梁中书乐意提携罪犯杨志的坚实的社会现实基础。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杨志有志有才,大宋朝廷也急需这样的人才,两者应该是一拍即合,可为什么杨志非但壮志难酬,还差点丢了性命呢?杨志是想到边庭保家卫国,朝廷却让他去押运劳民伤财的花石纲;梁中书命他私押搜刮民脂民膏而来的生辰纲。这是职业的错位,令人悲哀。这让我不由地想起来韩愈的《马说》,“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当然,杨志自身也有一些缺陷和过失,如脾气暴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还有陷落花石纲后畏罪潜逃,这一点正好成了高俅用来批倒杨志的绝好理由。其实仔细想想,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将帅,“不拘一格纳人才”是其必备的素质之一,更何况当时正是国家急用人才之时。任人唯贤的美谈自古就在流传,且不提邓公的黑猫白猫说。杨志沦落到要走非正常途径去贿赂买官以求复职,这只能说明宋朝吏制的没落与黑暗;及至被高俅批倒拒绝,也只能说明高俅的没见识和妒贤忌能。象杨志这样的人才,早就应该被提拔,委以保卫边庭的重任。
尽管杨志有一些过失和缺点,但瑕不掩瑜,他仍旧是一个武艺高强,胸怀大志的忠义良善之将。杨志的良善之心在和周谨比箭那节体现的明明白白。在比箭前梁中书已经放话:“武夫比试,何虑伤残,但有本事,射死勿论。”杨志让周谨先射,那周谨恨不得把杨志一箭射个透明,三箭都拉满弓,箭箭都朝杨志后心射去。当轮到杨志射周谨时,杨志心里想道:“射中他后心窝,必至伤了他性命。他和我又没冤仇,洒家只射他不致命处便了。”于是只射正中周谨左肩。这和那些暴戾残忍,杀人不眨眼的魔头相比,高下立判。
杨志是有志之人,就算是在官场梦想破灭后,其落草作强盗的志气也很高。鲁智深最开始也只是想投奔二龙山的邓龙,曹正在建议杨志落草二龙山时说“为头那人,唤做金眼虎邓龙。制使若有心落草时,到去那里入伙,足可安身。”杨志听后道:“既有这个去处,何不去夺来安身立命?”一个“夺”字道明了杨志的雄心壮志。当然,杨志不是王伦那种偏安一方,“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心胸狭窄之人。这在后来三山聚义打青州时,杨志筹划联合梁山时表现得很清楚。
杨志其悲剧的根源在于他的理想和宋王朝官场腐败之间的矛盾。在当权者不能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持政者耽溺于享乐,不思进取的现实情况下,象杨志这样的人是注定无法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被逼上梁山只是迟早的事。
林冲是被明明白白地逼上梁山的,观者看得清清楚楚,这是“明逼”;杨志则是被隐隐晦晦地被逼上梁山的,读者也看得云山雾海,此为“暗逼”。明暗相对,虚实结合,这是艺术创作多样化的需要。否则如果一百零八条好汉都被写成象林冲逼上梁山的模式,那该是多么的枯燥乏味?那样的小说也不会广为流传。即便是现在流传下来的水浒已经很精彩,大多数人还是对七十回之后的章节不满意,觉得故事雷同,行文啰嗦,以至于金圣叹腰斩水浒后好评如潮。
看过一些有关杨志的评论,发现不少的人鄙薄杨志。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茅盾的那句评论--- “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
我不明白一些人为什么鄙薄杨志。鄙视他落魄街头卖刀?鄙薄他陷落生辰纲后畏罪潜逃?
对于杨志卖刀,一些人认为杨志是在出卖先祖的荣誉和军人的尊严。我不这么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洒脱。大丈夫能屈能伸,岂能因为虚荣而误了大事?春秋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秦汉有韩信胯下忍辱。杨志那是忍辱负重,以图来日方长。这种思想在他失陷生辰纲后欲自寻短路时流露的最为明显。“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杨志的人忍辱偷生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结成了正果。招安后同梁山众好汉大破北辽,算是完成了先祖的夙愿,给祖宗争了一口气。这于国于民于家于己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算是一件保家卫国的壮举。在征方腊时,杨志途中病故于丹徒,基本上没有参与平方腊的战事。作者这么安排应该是有一番深意的,我猜测这是对杨家将的一种尊敬。毕竟杨家将的优良传统是抵御外侮,保家卫国。而镇压农民起义军对杨家将来说似乎是一种亵渎和玷污,因此将杨志从征讨方腊的队伍中排除,作者可谓用心良苦。
一些人鄙视杨志替梁中书押运生辰纲,说这是助纣为虐。诚然,严格地说这种行为的确是助纣为虐。可如果都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评判,我看不出来梁山好汉会有几个不被鄙视。既然如此,我就不明白一些人为何要厚此薄彼?
对于落草前的杨志,我们只能是:惜英雄困苦落魄,叹忠良报国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