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周小舟
作者:孙国林
在庐山会议上支持彭德怀而被贬黜的前毛泽东秘书、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1962年6月来到广州,担任中科院中南分院副院长,不参加党组会议,排最后一名。文革开始后,周小舟首当其冲,备受凌辱,挨打受骂已经是家常便饭,但最让他痛心的是他不得不将他珍藏多年的文物手稿付之一炬,他一边烧,一边放声痛哭:“这才是真正的有罪啊!”1966年12月25日夜里,挨了一天批斗的周小舟坐在孤灯下痛哭了一夜,12月26日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无望的他吞下了一大把的安眠药。那一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他选择这个特别的日子,也许是想以自己的死来劝谏什么人……
人们都知道,周小舟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被撤销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蒙受沉冤。但对于毛泽东与周小舟曾经有过的亲密友谊,可能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周小舟(1912-1966),原名怀求,字元诚,湖南湘潭黄荆坪人。生于一个诗书之家,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1928年考入长沙著名的明德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学生时期就担任了中共北平临委宣传部长。毕业后,在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部工作。1936年1月,年仅24岁的他,更名为周小舟,与历史学家吕振羽一起,作为中共代表赴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谈判联合抗日,初露锋芒。同年8月,周小舟到延安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汇报南京谈判情况。毛发现他是个人才,便将他调到中央军委,任自己的联络秘书。革命大本营初定陕北,毛泽东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即使是成篇的文章,也要征询部属的意见。周小舟毫无顾虑,对于文稿的写法和语句,直陈己见。毛泽东很重视他的意见,有时整段采纳他修改的文字,对他很是赏识。有时,毛泽东与周小舟这位“老乡”秘书,也聊聊湘潭的乡俗民情,谈谈故乡的名人轶事,说说家乡的革命斗争。此时,两人无拘无束,乡音未改,都感到愉快莫名,常常发出爽朗的笑声。周小舟在毛泽东身边,学到了许多东西,工作作风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善。他对毛泽东的领袖风范和革命精神,由衷敬仰,这是他终生难忘的一段经历。甚至连写字,都要学习毛泽东书法的风骨和神韵。毛泽东对他的秘书们,一般不会长期留在身边,而是让他们在革命风浪中锻炼成长。1938年秋,周小舟离开毛泽东,担任中共冀中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1943年底,任中共冀中六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5年秋,晋察冀中央局组建北平市委,准备接管日伪统治的北平,周小舟任北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国民党抢占北平后,周小舟改任中共北岳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1948年冬,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1937年1月30日,是徐特立的60岁生日。整个延安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起,到边区的许多机关团体,都有祝寿文章发表。周小舟当时是毛泽东的联络秘书,很有文采。他找到作家丁玲、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徐梦秋,说:“徐老的60大寿,我们一起写首祝寿诗吧!”当即得到了响应。很快,周小舟执笔的祝寿诗就写成了。他们正在研究修改时,毛泽东进来了,笑着问:“三位秀才做什么呀?”“我们正在作诗,祝贺徐老60大寿。”“好啊,这种方式很新鲜,我可以看看吗?”周小舟说:“还不成熟,我们正在修改,主席给提提意见吧!”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长征记,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EUIQ 。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看后略作沉思,说:“前边两句写徐老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他不骑马,坚持步行,真是那样,很现实,这是谁都知道的。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意味深长。”徐特立当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长,他积极发展教育,提倡大众文艺。毛泽东发起的长征人写的记实散文集《红军长征记》一书,由丁玲、徐梦秋初编后,交由徐特立编排目录、定稿。诗中对徐特立的感人事迹作了概况表述。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后,周小舟他们买了一块红布,将这首诗端端正正地书写上去,准备送给徐特立。这时丁玲提出,落款要写“中国文艺协会敬献”,因为她和徐梦秋都是年前刚成立的、由毛泽东命名的“中国文艺协会”的干事,周小舟表示同意。1937年4月,毛泽东派他的秘书周小舟代表党赴山西,与阎锡山进行联络,做艰巨复杂而又危险的统战工作,以争取和平民主权力。此间,毛泽东与周小舟之间电讯不断,周承担了党和毛泽东“特使”的重任。4月22日,周小舟赴五台县会见阎锡山途中,毛泽东给他复电:谈话应着重指出,政治制度之民主改革及人民自由权力之重要性与迫切性;国民大会选举法与组织法,须照民主原则,彻底修改;我们根本反对爱国领袖之被审讯,主张立即释放;问《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能否来延安一行,如同意,我表示欢迎。4月23日,毛泽东再电周小舟,要他向阎锡山提出和平团结一致对外、容许共产党公开参加救国运动、赞成全国民主改革运动等要求。周小舟认真执行了毛泽东的指示,完成任务后返回延安。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周小舟再次委以重任。7月15日,毛泽东特致信阎锡山:“关于坚决抗战之方针及达到任务之方法问题,红军开赴前线协同作战问题,特派周小舟同志晋谒,乞于接见并赐指示是祷。”7月16日,周小舟到达太原开始执行任务。毛泽东对周小舟在山西的出色工作,感到高兴。10月初,又派他以中央军委联络员的身份,前往新疆盛世才那里执行任务。当时,新疆是我党与苏联之间人员、物资往来的惟一通道,减少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阻挠,保证交通顺畅,是至关重要的。周小舟临行前,毛泽东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与他谈了一次话,对于此行的任务及注意事项,都作了详细交代。10月5日,毛泽东又致电行程中的周小舟,对他表示关怀和指导。电报说:“你在工作中的政治方向是没有错的,工作中表现了积极与努力,一般说来是有成绩的。”“但在工作中还表现了一些缺点,这就是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轻躁、粗率与骄傲的作风。”“改变的方向是用谨慎、周密与谦逊的态度去观察问题,去处理问题,去待人待物,特别是在统一战线工作中须严格采这样的态度。”话语中含有深情厚谊。1938年秋,周小舟担任中共冀中区委员会常委、宣传部部长。此间,他与毛泽东之间的联系依然密切。他常常致信汇报工作和思想,问候主席安康。毛泽东尽管日理万机,还是尽量给周小舟回信,多是鼓励和爱护。
小舟同志:
一月二十九日的信收到,所见很对,循此切实努力,必有进步。去年的信也收到,曾复一信,恐已遗失。一个人只要无限忠心,什么缺点也易于纠正,你对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1959年6月,周小舟(前排左一)、罗瑞卿(前排左三)陪同毛泽东回韶山在故居前接见群众
从1953年起,毛泽东几乎每年都来湖南,每次都是由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陪伴,精心安排起居、安全、文娱活动。毛泽东很满意。但他一次都没有回过故乡韶山。1959年6月,毛泽东在视察了河北、河南、湖北之后,于下旬到达长沙,准备回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看看。他对公安部长罗瑞卿和周小舟说:我是回老家看望父老乡亲,请你们一不要派部队护卫,二不要派公安人员跟随,给我行动自由。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周小舟他们还是暗中布置了安全保卫。6月25日傍晚,毛泽东一行抵达韶山。当晚,毛泽东未及休息,就高兴地接见了当地干部和部分亲友,座谈了两个小时。往日乡里事,一起涌心头,他几乎彻夜未眠。周小舟一直陪着毛泽东,悉心照护。6月26日晨4时多,毛泽东就起床,独自走出宾馆。周小舟、罗瑞卿得知后急忙追去,毛泽东向一座长满松柏的小山走去,祭扫了父母之墓。归途中,又访问了一家农户。回到住地,毛泽东对周小舟等人说:“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迷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这不得不承认。我下次回来,还得去看望他们二位。”6月27日下午,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罗瑞卿及几个水手陪游。周小舟一直在岸上观察周围情况。毛泽东一会儿潜入水中,一会儿仰卧水面,一会儿又踩水直立于水中,还喊着“立正”“稍息”“敬礼”,做出各种姿势,似乎又回到天真烂漫的青年时代。然后,毛泽东招呼岸上的周小舟说:“小舟,你怎么不下水?”周小舟说:“我下不了水,我是秤砣(下水就沉底)。”毛泽东听了说:“你是秤砣,怎么叫小舟呢?”然后,指一指罗瑞卿说:“他以前也是秤砣,现在不是浮起来了吗?你应当下水,不下水怎么能学会游泳?”周小舟无奈,只得换了衣裳,下到水库边的水中,扑腾了几下就上岸了。毛泽东对他说:“你两年不当省委书记,也要学会游泳啊!”游泳后回住地时,毛泽东对周小舟说:“小舟,那个地方倒是很安静啊。我退休以后,在那儿搭个茅棚给我住好吗?其他领导人来休息一下也可以嘛!”毛泽东指了指韶河上游的滴水洞方向,他的祖辈曾居住在韶山冲西南约10里的那个幽静的峡谷里。后来周小舟向省委作了汇报,一致同意毛泽东这个合乎情理的要求。但这件事并未由周小舟领导完成。一个月后,周小舟因在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反党集团成员而被撤职。造房子的事由他的继任者张平化落实,于1960年下半年动工,1962年建成了由三个小楼组成的“西方的一个山洞”(毛泽东语)。毛泽东只在1966年6月17日秘密来过一次,住了12天,真正的晚年却并未来此居住。就是这次韶山之行,毛泽东写了著名的诗篇《七律·到韶山》。周小舟等陪行的人员成了最早的读者。6月28日中午,毛泽东又请来几家亲戚,一起吃了一顿饭,之后便乘车离开韶山,经长沙到了武昌。
毛泽东、罗瑞卿(左三)和周小舟(左一)在韶山
1959年6月28日,毛泽东一行乘船离开武昌,晚11点半抵达九江。29日,乘车上庐山。故乡之行的喜悦还在胸中回荡,心境轻松愉快。西方说“愤怒出诗人”,其实,愉快也能够催生诗作,“言之不足,故咏歌之”。加上连日来庐山的阴雨天,这天突然放晴,阳光满山,景色迷人。毛泽东乘兴写了《七律·登庐山》。几天内连写两首诗,这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中,并不多见。周小舟作为湖南省委第一书记,也上山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庐山会议。毛泽东将新作《七律·登庐山》,先给身边的人看,以听取意见修改之。周小舟也看到了这首诗,表明毛泽东对他的信赖,以及陪同回韶山的感谢之意。《七律·登庐山》原来有个小序:“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登庐山,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周小舟看了认为,这个小序可有可无,建议删去。毛泽东斟酌后觉得建议有理,便删去这个小序,并将创作日期改定为“1959年7月1日”。当日,周小舟还将毛泽东这首诗的原稿拿给李锐看,其文字与后来公开发表的有几处不同。原作最后两句为“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这里指的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元嘉四年辞官,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改后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点明陶渊明的理想已变成现实,增添了抚今追昔的内容。另外,“跃上葱茏四百旋”一句后三字原作为“四百盘”;“冷眼向洋看世界”一句中后三字原作为“望世界”;“热风吹雨”原作为“热肤挥汗”。这几处是毛泽东征询他人意见后作改动的。显然,“旋”比“盘”更有升腾感;“看”比“望”更富动感和力度;“热风吹雨”比“热肤挥汗”境界更开阔。这正印证了“好诗不厌百回改”的古训。
毛泽东《七律·登庐山》手迹
周小舟初上庐山,还是最早看到毛泽东诗稿的几个可信赖的人之一,而且还是庐山会议文件起草小组的成员之一。可是下山的时候,却成了“彭、黄、张、周”反党集团的成员。后人有诗叹曰:“庐山真面实难容,左右高低望未穷。一夜小舟从此逝,萧条江上起秋风。”周小舟为什么受到批判呢?从根本上说,是他在庐山会议上的纠 “左”观点,与毛泽东当时对形势的估量相矛盾,被认为是反党、反毛。另外还有四件事,引起了毛泽东的震怒:一是,1959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周惠(湖南省委书记)、李锐(水电部副部长、毛的兼职工业秘书)谈话,主要内容是:综合平衡过去搞得不好;这次会什么都可以谈;去年农业估产过高,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谈话气氛轻松活泼,常有笑声。在毛泽东讲去年“估产过高”时,周小舟插话说:“高指标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这句很有分量的话,毛泽东因为当晚高兴,并未觉得刺耳。可是后来彭德怀的“意见书”出现后,毛泽东就认为周的这句话表明他是与彭一起“反上”的。后来(8月15日),毛泽东还把这句话作为反对他的话,写进了一个批示中。第二件事,更加深了毛泽东对周小舟的不满。7月12日,毛泽东与周小舟等谈话的第二天,他们就把谈话的情形向彭德怀讲了。彭听后说,他正要给主席写一封信(即后来的“意见书”),周表示支持。这件事被视为串通支持彭德怀上书,是一个“集团”的。甚至作为彭德怀“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攻击党”的证据。第三件事,7月16日,毛泽东把彭德怀的“意见书”批给大会讨论。周小舟本着“什么问题都可以谈”的精神,较早地发言,基本同意彭信中的意见。第四,特别是7月23日晚,周小舟等到黄克诚住处聊天。不久,彭德怀也不期而至。有人看到后报告给了中央主要负责人。中央认为这是“地下串联”,还追查出他们在聊天中讲了些对毛泽东不满的话,如说毛泽东有些像斯大林晚年等。有了以上四件事,周小舟就被定为彭德怀的人。彭受冤,遭批斗,他也就在劫难逃了。此间,还有人提出要追查“湖南集团”问题。批彭开始后,毛泽东一方面对周小舟非常不满和失望,另一方面也觉得惋惜,想要“挽救”他。所以,7月31日和8月1日的政治局常委会议,都让周小舟、黄克诚、周惠、李锐等四人列席,以便使他们“受教育”,站到“正确”方向来。并且两次常委会议后,毛泽东都把他们留下来再谈一阵。说明让他们列席会议是为了受教育,希望他们不要再受彭德怀那封信的影响。毛泽东对争取周小舟看得更重些。除了谈话外,8月1日晚10时,毛泽东专门给周写了一封信。送上几句勉励他改正错误的话,毕竟周小舟做过他的秘书,而且刚刚陪他去过韶山。信中说:“‘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几句话见丘迟与陈伯之书。此书当作古典文学作品,可以一阅。‘朱鲔喋血于友于,张绣割刃于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两个故事,可看注解。”信的末尾,还嘱咐说:“如克诚有兴趣,可一阅。”8月2日、13日,周小舟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表示承认错误,同时又说对他的批评与事实有出入。但是,庐山会议最后还是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进行了多次大会小会的批判,被定为“反党集团”(即“军事俱乐部”)。决议作出后,这四个人在巨大压力下,分别致信毛泽东,违心地表示接受。在8月16日召开的八届八中全会闭幕会上,毛泽东作了长篇讲话。其中又提到周小舟说:“今天小舟你赞成这个决议,我很高兴。今天以前我还相当悲观。你这个人,我跟你讲过,你是民主人士,你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民主人士。”周小舟听了,泪往心里流。8月17日,周小舟受到了“撤销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职务,保留省委委员,以观后效”的处分,下放到浏阳县大瑶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1962年6月,周小舟调到广州,任中科院中南分院副院长,名列最后,不参加党组。“文革”中,周小舟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12月25日晚,在广州不幸逝世,年仅54岁。周小舟没有看到那场动乱的结束,没有听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为他的“庐山冤案”平反昭雪,也没有为我们留下与毛泽东交往的回忆文字。但我们可以肯定,他在九泉之下一定会为今日之中国高兴,会为认识毛泽东并在他领导下为革命奋斗一生而感到欣慰,尽管其间也有过不愉快。遵照中央指示,1979年5月30日,广东、湖南两省党、政、军各界千余人,在广州为周小舟隆重举行追悼会,杨尚昆主持,习仲勋致悼词,称他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6月1日,周小舟的骨灰由领导同志及其家属护送至北京。中央领导同志在机场迎接并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安葬。这些情况,都在《人民日报》刊发。
周小舟故居
外一篇
被“漩涡”吞没的周小舟
周小舟原名周怀求,字元诚,1912年11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黄荆平乡狮龙桥的一个地主家庭,与毛泽东是同乡。在担任毛泽东秘书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学到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此时正是毛泽东思想迅速发展并渐臻成熟的黄金时代。毛泽东高兴地讲:“你已经不是‘小舟’了,你成了承载几十万人的大船了!”1949年8月,周小舟听从中央调令,回到了他阔别十六年的故乡———湖南。8月5日晚,进驻长沙。在湖南,周小舟先后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省土改委员会主任、省农民协会主席、湘西区党委书记和湘西区军区政委、省委副书记、省财委主任等职。一张旧床,一张书桌,两只木沙发,一个洗脸架,便成为他办公室的全部财产。1953年,他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后改称第一书记),兼任省政府副省长、省政协主席、省军区政委,开始全面主持湖南省委工作。周小舟在给毛泽东担任秘书的两年多时间里,深刻地体会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因此,他对于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人深恶痛绝。有一天,省委宣传部长唐麟向周小舟汇报工作时问:邻近几省有的提出一年消灭“四害”,有的提出三年消灭“四害”,湖南怎么办?周小舟请唐麟提个意见,唐麟说咱们与邻省差不多吧。周小舟平时待人从不发脾气,这回竟勃然变色。他说:“这是胡说,这绝对办不到。”唐麟一时惊得目瞪口呆。周小舟解释道: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生产这么落后,三年能消灭‘四害’吗?恐怕十年也不能做到。”湖南省委对农业合作化的速度采取有所控制的政策,即发展一批,巩固一批,再发展一批,波浪式地前进,很好地贯彻了稳步前进的方针。但到后期,也未能摆脱“左”的影响,步子迈得过快,超越了客观实际。当然这个问题是全国性的,不是湖南一个省的问题,周小舟一个人也无法扭转当时的局势。1956年6月,毛泽东来湖南视察工作,看到湖南的工作搞得很好,非常高兴。他对周小舟说:“苏东坡讲‘驾一叶之扁舟’,那就是‘小舟’。你已经不是‘小舟’了,你成了承载几十万人的大船了!”这是毛泽东对周小舟主持湖南工作以来一个总的评价,这评价是很高的,也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1958年“大跃进”,他反对放“高产卫星”,结果被插了白旗。1958年,中国的大地上掀起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上不断发出惊人的报道,如河南小麦亩产7000斤,湖北稻谷亩产3.6万斤,广西水稻亩产13万斤的所谓“高产卫星”,等等。周小舟坚持实事求是,反对放“高产卫星”,结果被插了白旗1958年12月,彭德怀回湖南,周小舟陪着他在湘潭县视察了三天,经过接触,周小舟发现他俩的许多观点完全一致,因此和彭老总谈得十分投机。由于下面的问题成堆,头绪纷繁,周小舟感到坐在上面听汇报、读文件,好像雾里观花,若隐若显,抓不到点子上去。于是,从1959年4月29日起,他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湘西之行,进行社会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5月28日,周小舟在省委第一届第175次常委会上,把湘西之行调查所得归纳为12个问题,作了系统汇报,中心内容是反“共产风”、反浮夸风,取信于民,稳定人心。
周小舟(左)陪毛泽东回到韶山
6月28日,周小舟随毛主席去武汉。路上,毛主席要周小舟和罗瑞卿、童小鹏等一起,去湖北农村调查。7月1日,周小舟上了庐山。庐山会议开始,毛泽东讲话时,把湖南省委对当时形势概括的“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三句话,接受和归纳为会议的方针。他说,国内形势是好是坏?大势还好,有点坏,但还不至于坏到“报老爷,大事不好”的程度。是在两者之间。7月12日,周小舟来到了彭德怀的住处,接上了他们以前谈及的话题。周小舟便把毛主席找他们谈话的事说了,并希望彭德怀有机会时找毛主席谈谈。彭德怀便表示自己脾气不好,怕谈不好,想写信给毛泽东反映意见。周小舟劝他不要写信,亲自去找毛泽东谈为好,并说自己同毛主席交谈,毛泽东还是能听得进去。7月13日晨,彭德怀到毛泽东处,要谈一谈,但因为毛泽东刚睡下,没谈成。当晚他便起草信稿,14日晨由参谋抄清,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接到彭德怀的信后,于7月16日加上《彭德怀同志的意见书》这个非同寻常的标题,批示:“印发各同志作参考。”两个湘潭老乡在庐山顶了起来。7月23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等同志的批判,指责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右倾性质”的问题。周小舟、李锐、周惠听了毛泽东的讲话,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觉得不能接受。周小舟说,主席的讲话是经过常委讨论,还是一个人的意见?按照讲话精神发展下去,很像斯大林后期,没有集体领导,只有个人决定,这样将导致党的分裂。周惠说,主席年纪老了,有些问题的决定是否变得很快?三个人实在想不通,于是来到黄克诚的住处(黄克诚曾任湖南省委书记),谈了自己的看法。周小舟又说了斯大林晚年的话,黄克诚对他们进行劝说。恰巧这时彭德怀拿着刚接到的西藏军区关于要求增派运输车辆的电报,来找黄克诚商量,于是周小舟三人告辞出来,但不巧被人看见,告到毛泽东那里,后来就成了所谓“非组织活动”的证据。9月上旬,周小舟从北京回湖南接受批判斗争,9月15日,湖南省委召开省委全会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周小舟同志右倾反党活动的决议》,决定让周小舟去浏阳县大瑶公社当副书记,接受改造。1966年12月25日,周小舟又受到了批斗,造反派勒令他于次日上午8时报到,“集中反省,劳动改造”。周小舟回到家里,久久不能入睡,他想啊,想啊,越想越痛苦,越想越想不通,终于,他用微微颤抖的手从枕头下拿出药瓶——多年来他睡前必服安眠药——吞下了大剂量的药片……1979年5月30日,在广州军区大礼堂隆重举行了周小舟同志追悼会,为周小舟平反昭雪。中共湖南省委派团参加。追悼会由杨尚昆主持,习仲勋致悼词。6月1日,周小舟的骨灰被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小舟故居陈列的周小舟夫妇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