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的途径之一: 上中专中师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958年之后,户口制度的严厉,那位不知道文革期间有扣发工资撵出原住房的“湾左”, 可能会闭着眼争论, 但事实就是那样, 进城的渠道大致上只有上学及当兵了,这儿说说上学。

农村青年想农转非的途径, 一是考学,大学中专都行,技校高中没门, 所以考高中对农村初中毕业生是有一定风险的, 考上了高中, 三年后考不取大学,损失太大, 所以一些人掂量来掂量去,就走了一条更稳当的路, 考中专或中师, 而且尽量离家近点, 因此那类地区一级办的中等农(业)校水(利)校卫(生)校护(士)校师范学校, 就比较受本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青睐,对于想跳农门的人来说, 投入产出较高,进校就等于一步踏进了干部队伍,毕业就相当于国家25级干部!而且分配基本不会出本地区, 就算分回老家的公社, 要知道那时谁家有个吃公家饭的儿子或女儿在家门口的公社工作, 娘老子在庄里有多体面啊!驼背老头都能多少直起点腰。

中专毕业也就三十几块钱一个月,对大多数地区一个工三五两毛的生产队来说, 这就是个巨款哪!而且还有每月几十斤旱涝保收的粮食定量标准!

一个分到公社的中专生, 无论干的是农作物栽培新品种种子推广, 水利建设打井,甚至畜牧站帮老乡家老母猪配种,男人们每天两个耳朵上绝对是各夹一支烟, 求的人多着呢。

农村最最现实的就是, 谁家儿子考上了地区农校啥的中专,媒人保准踏破你家门槛,说说附近三村五庄的漂亮小妞,连大队长或书记都会有心把闺女许配给你。

文革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初中生靠着这条路, 走出来了。

文革一开始, 把这条路断了, 虽然过了几年又恢复了招生(不是考试),但毕竟影响因素要多一些, 不像那种可以靠自己努力读书,就可能考进中专, 来得实在。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白钉' 的评论 : 谢谢夸奖
白钉 发表评论于
文学城的一股清流,娓娓地讲述过去。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难进大中城市, 地县一级的城镇还是可能的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即使文革前,农村青年要跳出农门也太难了,所以如你所述,最容易的是读中师或卫校,毕业后虽然难进城市,但毕竟脱产吃供应粮了。文革中连这种好处也断了
dong140 发表评论于
謝謝分享。確實是這樣。我79年考衛校,被人頂替了
接著上高中,幸虧81年考上了大學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ogersune' 的评论 : 我会继续写一篇农村青年当兵的出路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圣诞愉快新年好
rogersune 发表评论于
除了上学和参军是脱离农村进城的渠道, 也还是有提干的。有些做了公社干部, 然后进城的。

即使参军, 也不是都可以进城, 需要提干, 做了军官, 在转业的时候才能安排工作, 就是俗话说的二个兜(士兵)转四个兜(干部,连长以上)。

如果普通士兵, 就是退伍, 回农村继续做农民, 也有例外就是和城里人结婚了, 退伍就可以去妻子那边安排工作, 但是一个普通士兵很难找到城里女人结婚的。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祝节日快乐,吉祥如意,阖家幸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