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化, idolization, 是把以为高大上的变成死的(机械的)。
死呆态,stereotype, 是把以为矮小下的变成死的(机械的)。
这是认知的普通特征。每个人认识新事物,下意识的,都遵循这个规律:把灵动的变化的东西概括成固定的特征,放到经验中贮存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省脑力提高效率,坏处是以偏概全昧失真实。
对文化的认知也是这样,准确地说,尤其如此。
对西方,看到器物文明,便以为整体高大上,偶像化之。
对中国,看到缺乏器物文明,便以为整体矮小下,死呆态之。
而实际情况是,西方文化有高大上的地方也有矮小下的地方,中国文化亦然。
这样,文化碰撞时,表现上看到的是一种文化的先进的部分去撞击另一种文化的薄弱部分,而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整体去撞击另一种文化的整体。
比如西方文化冲击北美,印第安人被屠杀时,被做成人皮靴时,印第安人应该觉得光荣吗?冲击非洲,把当地人运到北美当奴隶时,非洲人觉得应该觉得光荣吗?冲击亚洲,拿毒品换走白银时,亚洲人应该觉得光荣吗?
西方文化的整体,既有先进的文明的部分,也有落后的反人类的部分。
遗憾的是,当西方文化冲击别的文化时,反人类的部分是基本的驱动力。
这是事实。
看不到西方反人类的部分对其他文化的侵凌,把小恩小惠当成西方文化的整体,这就是偶像化。
对西方偶像化,对中国文化死呆态化。
而这两者,偶像化和死呆态,正是精髓的西方文化所反对的。
自诩为读过各种西方经典、拥抱西方价值的朋友们,连这种最低级的偶像化都避免不了,还津津乐道,以被非人化对待为荣,这只能说明,他们学的不是西方文化的精髓,而是糟粕。
更可能的是,糟粕也没学到,因为西方的非人性一般是对非同类的。而这些朋友的非人性则是对同类的。
没学会西方文化的精髓,也没学到糟粕。他们学到了什么?
他们其实什么也没学到,他们不过是搞些噱头以便狐假虎威罢了。
他们,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假装反对的,中国文化中的那些无恩无义的势利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