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谈天下(239) 感恩过去30年工作中的那些人之一

今年(2021年),是大学毕业后的第30个年头,感恩节时间比较多,那就来写一写,过去30年工作中的那些值得感恩的人吧。

1991年,还是中国经济从80年代末期的高峰走向一个低谷的中期,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了,就如同很多那个时代追梦的大学毕业生一样,我也义无反顾的奔向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 深圳。当然,我还是有准备的,因为在大学给深圳一家公司做过一个项目,表现不错,被这家公司顺利接受,成为一个非国有制企业的工程师。

2016感谢有你们

要知道那个年头,大学生还是比较吃香的,而且国家包分配,当然有改革已经允许自己找,但是还有档案一说,我的档案必须有个单位接受,不然就是黑户,这个后来的八零后和九零后就完全没有概念了,所以我老爸托人找关系,到一个效益奇差的公家机关挂靠,算是把档案给他们管理,每年给500大洋的管理费(91年的500元还是挺多的)。

这个第一份工作的起点不低,同事不是中科大的阿东,就是北大的小强,我算是压力挺大,但是工作之后才发现,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名校毕业,都是需要团队协作的,感谢当年中科大和北大毕业的两位同事,让我向他们学习到很多,在第一次开始做项目时就可以迅速提高水平。(那个年代没有谷歌,所有的经验都是需要自己摸索,如果没有人分享,就要花很多时间琢磨)

1992年,差点被股市诱惑而辞职去专业炒股(其实是给个体炒股的老乡当跟班),但是被一位清华的大哥(北大小强的同乡)拉住,他以独特的视角给我讲解,所有短期的机会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他建议我去准备TOFEL,争取出去(出国)看一看,毕竟当年的中国,在整个IT行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和国外尤其是美国的差距太大了。从那时开始,我就把以前去泡股市交易大厅的空闲时间去学英语,尽管这让我完美的避过了当年深圳股市的92年大起大落,但是也让我学会了脚踏实地,谋定而动,感谢这些清华的大哥(只记得姓陈了)。

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疯狂”的股民老照片|股市|新股|股灾|股票_网易订阅

1993年,第一次跳槽,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太会理解的,因为一个深圳户口,因为第一家公司是中外合资企业,而且规模不大,每年只有两个深圳户口的指标,这样排队估计要五年以上,中科大的阿东先跳槽到了一家国有企业下的小型科技公司,他力邀我也加入,我当时只花了10分钟考虑就决定了。这个决定后来证明是影响我个人一生的决定,但不是因为深圳户口。

而是在这里我遇到我的另一半,当然在这里也认识了不少高手,当年的深圳真的是全国人才下广东,而最多的人才聚集在深圳,原因无二,因为体制灵活,而且充满活力,尽管总公司是国有企业,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分公司非常重视,专门承诺,每年给我们解决至少三个深圳户口的指标,当时这家小公司的老总是个中科大的研究生毕业,尽管技术不错,但是特别重视市场开发,在他的积极游说下,我在公司干了一年后,于1994年开始转入市场部,而且一开始就是单独一个新的部门。

有房有社保却还是办不了深圳户口,深圳你真的变了!_积分

郑总的主导思想是,我是技术出身,做过大小工程,对于技术细节很熟悉,而且人知识面很广,适合和各级政府部门的人士打交道,就力保我成立一个新的市场部,初期是以售前技术准备为主,然后切入具体的市场开发。

从1994年到1996年我出国之前,我基本完成了一个从工程师到市场经历的蜕变,也从小酒三两就醉到白啤洋交叉打击,对比当时那种纯粹的吹牛打屁的销售,我的优势是见多识广,天文地理,历史风俗,都能和客户侃侃而谈,销售业绩也从零逐渐做到了公司第一。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完成了我对于非技术行业的认识,算是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

从94年到96年,我还需要感谢几个人,包括销售时一起南征北战的小伟,虽然他比我还要年轻一岁,但是从他身上我学会了不少销售的技巧,包括如何给客户不失体面的送礼等等,非常可惜的是,小伟在96年离开了公司,到北京去打拼,我们也失去了联系。另外一个是总公司的老易,他在我第一次被人诬告时(说我节流工程款炒股),主动替我担保,化解了危机。

从1991年跨入罗湖火车站的那天,到1996年离开深圳,远飞美国留学,虽然是短短的五年不到,但是我在深圳感受到了那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氛,同时在工作中认识了那么多充满理想,并为之奋斗的年轻人,还有为年轻人撑腰打气的中年人,感谢他们当年的帮助和提携,让我在很短的时间内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让我受益终生。

感谢那个激情四射的时代,和那些一起奋斗过的朋友们。

markyang 发表评论于
马克的文章都是个人观点,尽量客观公正,不带入自己的个人喜好,希望大家评论时也是就事论事,不要发表太多情绪化的留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