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以降,说是“变局”,其实就是一大哄。安大略湖离那儿远到足够容易看到看出这哄。
五四用嘴哄,辛亥用枪哄,理外理铺开来组成国共两党哄。
鲁迅“遵命”哄,瞿秋白哄不动还扯为什么哄不动,郑三发子白天哄,晚上还把哄记成日记回翻时单独哄… 右派哄,“不要集体失忆”哄,《红太阳怎样升起》哄….
皱眉哄,忧愤哄,木心诗意哄,陈丹青爆粗口哄。
没个正型。
回顾里,张爱玲不哄。
亲友里,金磊怕哄,每每转身,使见着她。这两天看《小敏家》,周迅的好多地方好像她。
萧功秦的文章读了几十行。词宏意阔,话赶话,哪句热嘈说哪句。就是个哄。有如“化悲痛为力量”,吊唁堂里咚咚咚。
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自嗨。
“中国人,用筷子,吃狗肉”。德国人说中国人。现如今在北美则添上“他们怎么什么都吃啊?”
看到这些,听到这些,真得很容易。
高华印象
常到宿舍来。好像也打桥牌。
一直都以为他是上海人,眼镜很精致,没下过农村的皮肤,看什么都精精的。辨不出他口音里的南京腔。
单独站在一起过。站不久。不知道说什么。彼此。
“未琢之玉”“我们在读历史,他们在写历史”,是听他说过的整体话。没觉得高明,倒会觉得挺老人头的。
后来听说他的话,“我们现在都是有身份的人了”,一听就是他的话。接着就回想起,班上几个年龄大的,都关心现代史,因为机会多。读《红太阳》时,觉得高华抓住机会。
碎片而已,够不成什么印象。也不想构成印象。
这两天,听到高华高华的,也闲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