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说过一段很著名的话。为什么禁止言论自由?只有三个解释:1. 过去做了坏事,怕人们提起;2. 正在干坏事,怕人们批评;3. 准备干坏事,怕人们揭露。总之,禁止言论自由一定与坏事相关,绝对不是好事。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生于1732年,1799年逝世。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一些同僚希望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在1783年回到他在维农山的庄园恢复平民生活。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宪会议,会议制定现在的美国宪法。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谋求续任。华盛顿被称为“美国国父”,他主动放弃权力,他主持制定以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基础的美国宪法。他相信人民,和其他开国元勋一起,把言论自由列为所有自由之首。
这里引用他的这段话,说明作为一个光明磊落的政府,绝对没有理由禁止言论自由,因为只要没有做坏事,就不怕人提起,不怕人批评,不怕人揭露。换句话说,任何对言论自由的禁制,那就不需要有人提、有人批评、有人揭露,已经可以肯定是做过、在做或准备做坏事了。
一个民族,不怕犯错误,就怕记不住教训。如果记不住教训,那些损失掉的东西,才是真正损失了的。只有记住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才能真正成熟起来。一个国家能走向怎样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承认和忏悔,需要巨大的勇气,甚至搭上无限的物力财力,冒着可能得不偿失的风险。英国人做到了,38年后,他们最终选择了直面历史……
31岁的Doherty听到枪声,迅速趴下来,慌乱中匍匐前进,但一颗子弹向他飞来,击中了他的后背。41岁的McGuigan,他挥舞着白手帕向同伴跑去施救,奔跑途中后脑勺中弹,倒地身亡。这是1972年1月30日发生在北爱尔兰德里市的一幕,开枪的是英国军人,中弹的是成千上万北爱尔兰游行示威者中的两个。除了他俩,那天还有12个人中弹身亡,13人受伤。这一天后来被称为“血腥星期日(Bloody Sunday)”。
“血腥星期日”成为北爱尔兰命运的一个主要负面转折点。此后,北爱尔兰共和军与英军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化,达到历史顶峰。然而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英国人却像“集体得了健忘症”——那天发生的事,在英国不被提起、不被纪念、不被反思。鲜活的生命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那些在枪击中痛失亲人的家属,没有人为他们辩解、调查,理会他们的伤痛。
对于不愿直面历史伤疤的人来说,遗忘也未必是坏事,“都会过去的,何必追究呢”?只是,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说,“那些拒绝从历史中学习的人注定要重复它的悲剧”。而20多年后,一个名为“萨维尔调查(Saville Inquiry)”的项目,开始缓缓展开……原来在1998年,布莱尔政府推动解决爱尔兰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血腥星期日这个疙瘩一天不解开,北爱人民就一天迈不过这个坎儿。于是他决定推动这项调查。
2010年6月15日,也就是血腥星期日时隔38年之后,一个耗时12年、耗费近2亿英镑、共计5000页的详尽调查报告终于出台。这是英国政府第二次对此事展开调查,报告发表后,首相卡梅伦就此事件深表歉意。他表示,当年开枪事件是“不正当、无可辩白”的错误。在演讲中,卡梅伦诚恳地说:“我很爱国,从不愿相信任何关于我的国家的负面新闻。但血腥星期天的惨剧确凿真实。我必须承认——我们做错了......在此,我想代表政府、国家,向受害者的家属深表歉意。”
这个报告的意义绝不仅是为了让那十几个死者安息,它更是一次整个社会重新认知政府行为边界、伸张正义以及表达对生命敬意的机会。这个在英国历史上耗时最长、耗资最大、动用人力最多的调查,只为告诉大家一句话:政府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去伤害手无寸铁的民众。
作者:滇池望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