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连载之50
作者 四川红尘洗梦
赞 播梵音于禅话,传大悲于有缘
第二十八节 麻谷宝彻
麻谷宝彻禅师,虽然是拥有马祖道一颁发的正宗毕业证书的禅师,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个人档案竟然完全不见任何的踪影了,致使今天的我们,对于宝彻禅师的个人履历一无所知。现在在禅宗典籍中保存下来的,都是他的一些公案。既然如此,我们就来看看宝彻禅师行走江湖的那些精彩故事吧。
宝彻禅师来到马祖道一那里学习后,有一天陪着师父出去散步,当走到一条溪水边的时候,宝彻禅师忍不住问道:“师父啊,什么是大涅槃?”
自己千里迢迢来到江西,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呢,还是请教佛法重要啊。
马祖回答道:“急。”
宝彻禅师赶紧道:“急个什么?”
马祖笑着道:“看水。”
走在急湍的溪水边,自然要注意“急水”啊。不过,此时的宝彻禅师满脑子真如涅槃之类的,对于师父的开示,并不能当下领会。
有一次,宝彻禅师和同学南泉普愿以及归宗智常三人相约,一起到杭州去拜访当时牛头宗的掌门人径山法钦禅师。
当他们三人刚进入杭州地界时,在路上碰上一个老太婆,于是宝彻禅师上前问道:“请问施主,径山路向甚么处去?”
老太婆道:“蓦直去。”
看来,这个老太婆话里有话啊。
不过,宝彻禅师三人可都是马祖门下的学生呢。于是宝彻禅师一语双关的继续问道:“前头水深过得否?”
老太婆道:“不湿脚。”看来,这个婆婆不仅禅法纯正,而且机锋犀利啊。
既然碰上高手了,那就继续交锋呗。宝彻禅师继续勘辩道:“上岸稻为什么这么好,下岸稻为什么又哪么差呢?”
老太婆道:“总被螃蟹吃却也。”
宝彻禅师继续道:“禾好香。”
老太婆不以为然的道:“没气息。”
宝彻禅师一听,这个婆婆很厉害啊,莫非受到过某个高手的指导?他于是问道:“婆婆住在哪儿啊?”
老太婆依旧机锋犀利的道:“只在这里。”
面对这个禅机敏锐的老太婆,宝彻禅师三人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应对。再加上一路劳顿,于是三人在路旁的一个小店歇息了下来。
没一会儿功夫,这个老太婆居然煮好了一瓶茶,并且带着三只茶盏走到了三人面前。老太婆把茶瓶和茶盏放在桌子上道:“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面对老太婆的逼拶,宝彻禅师三人不由得面面相觑,正在寻思怎么应对之时,老太婆却看不下去了,她上前道:“既如此,哪么就请你们看看我这个老太婆在你们面前卖弄一下我的神通吧。”
说完,老太婆拈起茶盏然后把茶倒掉,随即转身就走。留下宝彻禅师三人在那里茫然不知所措。
俗语有言,自古草莽多英雄,这实在是言之有理啊。看这老太婆之作略,并不比那些顶尖的禅师手段差。想来当时宝彻禅师三人尝在求学中,还没出师,所以只能任由这位老太婆在他们面前恣意纵横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如南泉普愿、麻谷宝彻、归宗智常这种马祖门下的优秀禅师,在其求学时,依旧会经历很多的艰辛和挫折的。对于一个成功人士,我们往往在意他们风光无限的一面,而常常会忘却他们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各种努力和失意。
有一天,宝彻禅师来到了师弟章敬怀晖禅师这里游方,见到师弟后,宝彻禅师也不打招呼,而是提着锡杖绕着章敬怀晖的禅床走了三圈,然后振锡一下卓然而立。
看到师兄如此作略,章敬怀晖道:“是,是。”
宝彻禅师随后又来到了南泉寺拜访另一师弟南泉普愿禅师。见到师弟后,宝彻禅师还是不打招呼,依旧提着锡杖绕着普愿禅师的禅床走了三圈,然后振锡一下卓然而立。
不料,普愿禅师却平静的道:“不是,不是。”
宝彻禅师奇怪的道:“我一样的作略,为什么章敬怀晖说是,而你说不是呢?”
普愿禅师道:“章敬怀晖说是没错,是你不是啊。你的作为那是风力所转,终归败坏。”
宝彻禅师三兄弟相互勘辩的故事传入江湖后,很多禅师纷纷对此发表了自己的高见。
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替宝彻禅师出了一招,那就是等师弟们说完后,只管振动锡杖一下就出去。
宋初云居清锡禅师评唱道:“章敬未必道是,南泉未必道不是。”
北宋真如慕喆禅师评唱道:“章敬道是,落在麻谷彀中。南泉道不是,亦落在麻谷彀中。慕喆即不然,忽有人持锡绕禅床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但向伊道未到者里好与三十棒。”
这天,宝彻禅师来到了临济义玄禅师这里游方。见到临济义玄后,宝彻禅师问道:“大悲千手眼,哪个是正眼?”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有那么多的眼,不过,哪只才是“正眼”呢?
如果按照辈分的话,宝彻禅师那是义玄禅师的师爷辈了。可是义玄禅师却没顾忌那么多,而是端坐在禅床上直接反问道:“大悲千手眼,作么生是正眼,快说,快说。”义玄禅师的禅风,那是如雷霆霹雳,犀利无比的呢,别说一般人,就算他是个高手,都是很难抵挡得住的。
面对义玄禅师的逼拶,宝彻禅师根本就没有吱声,而是上前一把就将义玄禅师从座位上拽了下来,然后自己坐了上去。
面对宝彻禅师喧宾夺主的行为,义玄禅师没有反对,而是恭恭敬敬的对着坐在自己位置上的宝彻禅师行礼道:“大师一向可好?”
宝彻禅师刚要回答,义玄禅师对着他便振声一喝,随即上前一把就将宝彻禅师从座位上拉了下来,然后自己坐了上去。
宝彻禅师一看义玄禅师如金刚王宝剑凛凛不可侵犯,也就没继续和义玄禅师交锋了,而是转身就走出去了。
宝彻禅师和义玄禅师这两个顶尖高手间的交锋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宗人士的激烈评论。
南宋雪岩祖钦禅师评论道:“二大老恁么激扬,虽则百千手眼一时俱露,又怎免得个二俱瞎汉。且道还有检点得出的么?瞎。”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二老主宾互换纵夺可观,如猛焰烧空忽雷震地相似。虽然,与他大悲千手眼有何交涉?只见波涛涌,不见海龙宫。”
清初憨璞性聪禅师评唱道:“击节扣关冲楼跨灶,一挨一拶纵夺超群,还他二老好手。若论大悲正眼,驴年未梦见在。”
不过,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宝彻禅师问“大悲千手眼,哪个是正眼?”时,立即上前一把抓住他的衣领反问道:“大悲千手眼,你说哪个不是正眼?速道速道。”
有一天,宝彻禅师和同学丹霞天然禅师一起游山,走到一条小溪边的时候,宝彻禅师看见溪水中有鱼,于是指着鱼给天然禅师看。不料天然禅师马上道:“天然,天然。”
水中有鱼,天然如此啊,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到了第二天,宝彻禅师依旧没有放过勘辩同学的机会,他对天然禅师道:“昨日意作么生?”
宝彻禅师话音刚落,天然禅师立即就倒在地上作卧势。宝彻禅师一看,不由得仰天大呼道:“天啊,天啊。”
看来,宝彻禅师和天然禅师两人都是行家里手,对于禅宗的各种招数,都能应付自如的呢。
后来,宝彻禅师和天然禅师一起游方到了山西省永济市的麻谷山。宝彻禅师看到这里环境还不错,就打算选择这里作为自己永久的弘法和清修之地。
于是,宝彻禅师对天然禅师道:“师兄啊,我想终身就住在这里了。”
天然禅师道:“住不住都无所谓,只是你还有‘那个’吗?”
作为一个禅师而言,没有真实而过硬的禅宗功夫,你有什么资格去住山弘法呢?不然的话,即使你当上主持了,不但会误导前来参禅悟道之士,而且还会很快的就被人把场子踢飞了。须知,那个时候,行走江湖之人,没有什么场子是不敢踢的呢。
看到师兄勘辩自己有没有“那个”,宝彻禅师马上道:“珍重。”
禅,实在是说无可说的啊。可是这个说无可说的东西,你非得要我说出来,那么我就只有问候你一声了事了。看来,宝彻禅师确实是可以住山弘法的了啊。
宝彻禅师在麻谷山住下后,江湖中人从此后就以麻谷宝彻来尊称他了。
有一天,有个僧人来到了麻谷山参访宝彻禅师,他问道:“十二分教我没有疑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看来,这个僧人自认为饱读佛家经论,只是对于禅宗的课程有点不懂,所以前来请教禅宗的教学内容。
你想了解禅宗的教学内容,那还不简单啊。宝彻禅师立即站了起来,然后用拄杖绕身一转,随即翘起一只脚,然后问道:“会么?”
这个僧人在一旁看得眼花缭乱的,又如何能领悟宝彻禅师的禅机呢。
看到这个僧人愣在那儿不能领悟自己的禅意,宝彻禅师上前抓住这个僧人就打。只不过,在宝彻禅师的棒喝之下,这个僧人对于禅宗课程能不能有所领悟呢?
有一天,耽源应真禅师也来到了麻谷山游方。见到宝彻禅师后,耽源应真问道:“十二面观音是凡是圣?”
在所有人的眼里,观音菩萨肯定是圣人啊,这还用得着问吗?可是耽源应真作为南阳慧忠国师门下的头号弟子,其禅法自然是高深的,他提出的问题,自然不是表面上那么容易回答的。
但是,宝彻禅师依旧如实的回答道:“十二面观音是圣人。”
话音刚落,耽源应真上前就给了宝彻禅师一巴掌。都是开山授徒的禅师了,还在这里说凡说圣。
宝彻禅师挨了一巴掌,却没生气,他平静的道:“我知道你还没有到这个境界啊。”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依旧是山。禅宗的三重境界,到最后依旧是扬弃后的原点啊。如此看来,十二面观音确实是圣人啊。宝彻禅师能坐镇一方,经受住各色江湖中人的勘辩,确实是有真功夫在身的呢。
有一天,从安徽寿县来了一位良遂法师,此人在当地宣讲经论颇有声誉,不过当他听闻了宝彻禅师的名声后,就特意从寿县赶到麻谷山来拜访宝彻禅师。
可是宝彻禅师看到他来了,根本就没搭理他,而是直接拿着锄头就到园中除草去了。良遂赶紧跟着来到了园中。可是宝彻禅师看到他跟来了,不但不搭理他,反而直接走回了自己的方丈室,然后砰地一声就把门关上了。
良遂接连吃了闭门羹,可是依旧不灰心,自己是来求法的,又不是来看他的脸色的。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良遂就来到了宝彻禅师的方丈室。可是宝彻禅师看见他来了,又是砰地一声就把房门关上了。
良遂赶紧上去敲门。
宝彻禅师在里面高声问道:“谁在那里敲门啊?”
良遂自然随口应道:“良遂。”
话音刚落,良遂忽然大悟玄旨。自己就是良遂啊,自己就是佛啊,哪么我还四处寻觅个什么呢?于是良遂大声对着屋里道:“师父不要蒙蔽我了,我如果不来参拜师父的话,就会被那些死的经论欺骗一生了。”
宝彻禅师一听,立即打开了房门,接受了良遂的参拜。
良遂禅师在宝彻禅师那里获得毕业证书后,就回到了寿县自己原来宣讲经论的地方,然后对里面的人道:“诸人知处,良遂总知。良遂知处,诸人不知。”随后,良遂禅师就把这个讲习场所解散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的禅宗大家白云守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闭户携锄已太赊,更来当面受糊涂。
光中自觉遭谩久,方信无人共出家。
北宋另一禅宗高手丹霞子淳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寻言逐句谩多端,只为从前被眼谩。
撒手便能归故国,暗思歧路几多般。
南北宋交际间的西禅鼎需禅师也作偈评唱道:
闭门入圃已周遮,一唤回头便到家。
良遂知时人不委,海山空映夕阳斜。
宝彻禅师在麻谷山宣扬洪州宗禅法,声名远播,不但吸引了大批国内的参禅悟道之士前来求学、交流,就连一些外国人士,也慕名来到了麻谷山跟随宝彻禅师学习禅法。
无染禅师,朝鲜半岛人士,公元821年随同朝廷使臣来到中国。到了中国后,无染禅师首先来到了终南山至相寺学习《华严经》,完事后又来到了洛阳佛光寺,跟随主持如满禅师学习正宗的洪州宗禅法。
如满禅师那可是马祖道一门下的优秀传人,可是面对无染禅师这个学生,他却常常感到自己的教学手段不能契合无染禅师的根器。如满禅师曾经感慨道:“吾阅人多矣,罕有如是东国人,他日中国失禅之时,将问之东夷焉。”
无染禅师既然不能在如满禅师那里获得毕业证书,也就只好再次长途跋涉,来到了山西省永济市麻谷山参拜宝彻禅师。
到了麻谷山,无染禅师除了认真学习禅法外,对于寺院中的一切勤务,没有不抢着干的。
没用多久,在宝彻禅师的悉心指导下,无染禅师就领悟了禅宗真意,并且在和江湖中人切磋交流时,不论面对什么招数,无染禅师都能从容应对,自然,麻谷山中所有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无染禅师在宝彻禅师这里获得毕业证书后,于公元847年回到了朝鲜半岛,并且在嵩岩山圣住寺大力弘扬禅宗法门,由此成立了朝鲜半岛“禅门九山”之“圣住山派”。
这年夏天,天气很热。宝彻禅师坐在禅床上正在使劲摇着扇子乘凉,正好一个僧人过来看见了。
这个僧人立即问道:“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师父为什么却摇扇呢?”看来这个僧人不但熟知经论,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呢。
对于弟子的逼拶,宝彻禅师自然有应对之策:“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作么生是无处不周的道理?”
宝彻禅师面对问话,却并没有吱声,而是拿起扇子来回给自己扇风。
这个僧人于是立马就给宝彻禅师作礼致谢。
不过,宝彻禅师却并不入他的圈套,他对着这个僧人道:“你这种没用处的僧人,就算有上一千个又有什么益处呢?”
在宝彻禅师和这名僧人的交锋中,其实是没有胜负之人的。这名僧人不仅熟知经论并且能就经论的真意进行运用,而且还能处处逼拶,哪怕在宝彻禅师作出摇扇的高明招数后,依然在礼拜下暗藏陷阱,所以,这名僧人实在是个高手啊。
而宝彻禅师自然是见招拆招,步步反击,并不落对方的圈套,处处展示了自己深厚的禅宗功夫。
不过,对于这个公案,后来宋朝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评论道:“这僧一期可观,可惜有头无尾。若不是麻谷作家,洎合放过。敢问诸人甚处是这僧落节处?拨开向上窍,能有几人知。”
后来的沩山果禅师也评论道:“这僧只知脑门着地,不觉当面错过。当时若据令而行,何处更讨麻谷。”
三角总印禅师就和前面的麻谷宝彻禅师一样,其个人档案已经遗失于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我们现在已经无从得知他的个人履历了。我们现在唯一知道的他的一个早期经历,就是他从马祖道一那里获得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潭州(以今湖南长沙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湘潭、株洲、益阳、岳阳县等地)三角山开山授徒,弘传洪州宗禅法。
有一天,有个学僧问总印禅师:“如何是三宝?”
这个学僧看似很普通的一句问话,其实有很多的玄机啊。
“佛、法、僧”作为佛教的三宝,别说出家人,就是一般信众都是知道的。这个学僧如此提问,一来是想勘辩总印禅师,看看总印禅师能否有禅家作略。二来也是想学习一下禅宗的招数。也许,这个学僧还有什么后手留着准备反驳总印禅师呢。
不过,总印禅师既然是获得了马祖颁发的毕业证书的禅师,自然晓得如何应对别人的逼拶的。所以总印禅师语出常情的道:“禾、麦、豆。”
这个学僧自然有点搞不懂,只好老老实实的道:“我不能领会啊。”
总印禅师继续开示道:“大众欣然奉持。”
学僧问佛家三宝,可是总印禅师却以农家三宝来作答,实在是新颖别致,语出常情啊。
在一般僧人的眼里,那些佛法啊禅法啊,都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都是有点虚无缥缈不好把握的,都是玄之又玄不好思维认识的。
自从六祖慧能把那些高高在上玄之又玄的佛和佛法拉回自己的内心后,马祖的弟子们又更进一步体悟到,那些佛法禅法不在别处,就在你的身上啊,就在你日用作为上啊。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哪样不在明明白白的体现着佛法和禅意呢。
所以,高明的禅师,就会用僧人身边最熟悉的东西来启示他体悟其中所蕴含的禅意。
而在那个时候,农禅制度已经在天下推广开来,每个禅僧,没有不参加劳动的,没有不干农活的,自然,总印禅师就用农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禾麦豆,来比拟佛家的佛法僧三宝,以使这个学僧能在熟悉的事物上有所领悟。
这种招数,在禅师们的手中,那是频频使用的。比如总印禅师的师弟金牛禅师在给僧人们供饭时,高声叫道:“菩萨子,吃饭来。”同门的归宗智常禅师叫人“归堂吃茶去”。总印禅师的师侄赵州从谂禅师道:“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等等等等。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间的大洪守遂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角对酬禾豆粟,龙宫海藏难收录。
空门曾问疏山僧,便道如今粥饭足。
这一天,麻谷宝彻禅师来到三角山看望师弟,正好碰上总印禅师在给大家上课。
总印禅师对着同学们道:“若论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过也。”
宝彻禅师马上站出来反问道:“眨上眉毛即不问,如何是此事?”
面对师兄的逼拶,总印禅师毫不客气的道:“蹉过也。”
话音刚落,宝彻禅师上前直接就把总印禅师坐的禅床给掀翻了。你不是说我蹉过了吗,那么我就给你看看如何是此事。
宝彻禅师刚把禅床掀翻,总印禅师也没客气,上前抓住宝彻禅师就打。
宝彻禅师没想到总印禅师比他还手段激烈,当时就被打得无言可对。
禅师们在勘辩禅机中,一个掀翻禅床,一个上来就打,这在中国禅宗史上,宝彻禅师和总印禅师算是开了一个头。两人的这番作略传入江湖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并且成为江湖人士争相模仿的招数,从此以后,这种激烈且直接的行为,就在江湖中落地生根,屡见不鲜了。
对于这个精彩的公案,唐朝后期的保福从展禅师评论道:“三角也是贼过后张弓。”
宋朝禅宗江湖第一评论大家雪窦重显禅师在给自己的学生上课时评唱道:“两个有头无尾汉,眉毛未曾眨上,说甚么此事蹉过。”
随即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眉毛为什么不眨上?”
雪窦重显上前抓住这个学生就打。
看来,古时候的学僧要想在师父那里学到点真功夫,实在是要受很多折磨和委屈的啊。而老师们为了学生能开悟,一个个不仅苦口婆心,有时更是不得不拳打脚踢棒喝齐施,以期学生能在自己的雷霆手段下忽然大悟玄旨。
宋朝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论道:“唤作此事已是好肉剜疮了也,何况更云眨上眉毛早已蹉过。麻谷雪窦贼过后张弓则固是,更有一个。”说到这里,圆悟克勤一下提起拄杖就下座去了。
南宋铁关法枢禅师评唱道:“二大老恁么酬唱,不妨雷轰电卷石裂崖崩。若是此事,白云万里。”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也接着评唱道:“这两个汉手忙脚乱,热闹门庭即得,若论此事,又岂止白云万里。”
这一天,总印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凡说法,须用应时应节。”老师说法启发学生,自然是需要时节因缘的。
既然老师提到了时节,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问道:“四黄四赤时如何?”黄道赤道,代表着四季的交替运行,也指代日月来往,时日更替。
总印禅师道:“三月杖头挑。”这是一句非常富有诗意和禅味的句子。在一般人的眼里,阳春三月,肯定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而这个最美好的岁月,被禅僧挑在自己的拄杖头上,也就是说在禅僧的拄杖头上呈现出人间最美好的岁月,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这是何等的怡然自得。禅师的心胸和境界,在这句话中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啊。
这个学生马上又问道:“为什么满肚皮贮气?”
既然岁月是如此的美好,生活是如此的惬意,禅人的心胸是如此的开阔,禅人的境界是如此的高远,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的肚子里还是装满了各种气呢?
总印禅师不慌不忙的道:“怎奈一条绳何?”我管你一肚子什么怨气、杀气、火气、喜气、勇气、煞气,一条裤腰带就可以把它们统统束缚得巴巴适适服服帖帖的。看来,总印禅师那是有大宗师的手段啊。
这个学生又问道:“如何得出气去?”
总印禅师笑着道:“直待皮穿。”你的“肚皮”穿了,自然什么气都出来了。
不过,这个世上,很多人身上的“皮”,那是比城墙还厚啊,要想让一个人体内的各种“气”破“皮”而出,达到空虚之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慈受怀深禅师作偈评唱道:
平地安身未肯休,花阴柳径逐时流。
放教满肚无闲气,始信渠侬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