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从上海骑自行车游古乡歙县,黄山,九华山散记

我好奇,喜欢了解未知的世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怀旧游记:一九八一年,从上海骑自行车游古乡歙县,黄山,太平湖,九华山散记

 

                               古乡歙县的流韵

    五月五日 晴    歙县是安徽省的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这里有依山傍水、古雅飘逸的城南太白楼,有全国罕见的明代石坊建筑--许国石坊,有“秋河似练天如水,十里澄江月满桥”之胜的安徽最大古桥--太平桥,还有城西溪南村的安徽省保存至今极为少见的明初过街亭--绿绕亭。这里的历史名人也很多,如歙州名士许宣平,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少保兼太子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及现代教育家陶行知等。此外,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宣纸和徽墨也产于附近。
    歙县境内,砖雕艺术随处可见,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偏僻乡村的家家民房,门梁、窗梁、门口的石狮、村外的石坊及墓碑上,无不雕上精细的砖雕图案,有线刻、浮雕、高浮雕和立雕等多种,玲珑剔透,精细入微。特别是县城内原来权贵们的建筑可称得上是砖雕之海洋了。这些雕刻艺术以清代风格为主,是江南著名的砖雕之乡。
    歙县四周青山怀拥,古树修篁片片,田野风光绮丽,加上这人为的砖雕艺术和名胜古迹,怎不吸引古代的文人墨客和当今的慕名者呢?
    五月六日 晴    歙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厂老工艺美术师胡震龙同志告诉我,歙砚闻名于世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歙砚石产于原古歙州的婺源县境内,但生产制作一直是在歙城,其特点是石质坚而细腻、发墨而不损毫。有金星、雨点金星和翡翠石等数种,是书画家和收藏家的家珍,历来出口外销,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和日本人民的喜爱。现在该厂正在重整旗鼓,决心为发展歙砚的生产而作出新的贡献。

                               黄山擷景

    五月十二日 晴   从歙县去黄山的盘山公路很奇,一般都是上七里下八里或者上八里下七里,到达黄山脚下的杨村时,我不知经历了多少个七上八下。一时骑车下坡,一时又得推车上坡,累得我疲惫不堪。
    五月十三日 晴   黄山太美了,不登黄山应是终身的遗憾。徐霞客当年遍游名山大川,唯黄山使他留恋不已,“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日身历,更感它是人间无与媲美的绝境。
    黄山方圆一百二十多公里,地广约一千余平方公里,奇峰差迭,飞瀑流泻,烟云浩渺,岩松挺秀。天生的四奇,天生的
巧合,天生的奇景,它们千姿百媚,毫秒即变,灿若锦绣。
    黄山峰奇,这里是名副其实的花岗岩峰林世界,有名的大小峰七十二座,座座争险斗奇。什么莲花峰、始信峰、天都峰、石笋峰......或象形或寓意,各有其肖似之处。峰上由怪石奇树形成的“采莲船”、“五女牧羊”、“猴子观海”、“喜鹊登梅”、“梦笔
生花”等等,形神兼备,胜过艺术家的精工之作。
    七十二峰峰峰险,上天都峰要过石梁狭窄的鯽鱼背,两旁虽立有石柱和铁链,我两手紧紧扶着,眼睛也只敢朝前看,两腿仍抖擞无力,直冒冷汗。上莲花峰要过鳌鱼背,穿藕孔似的狭洞,爬百步云梯,又是一步一停,不可马虎一步。
    上到天都峰顶,千里江山,俱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
    远近峰峦,象岛屿一样,隐现在虚无飘渺的云海之中。白云来去,时起时伏,赛似波涛汹涌澎湃。山风起处,松涛轰鸣,又有点象拍岸的潮汐声。那白云,有时甚至伸手可取,信步可踏,衬托之下,我和一个个游人酷似神话中下凡的仙女仙男。
    那松,有名的“迎客松”、“异萝松”、“麒麟松”、“风凰松”、“黑虎松"、“接引松”......都有各自的魅力和奇趣。我见到黑虎松,它枝粗叶密,虎气横生,
还真有黑发浓须、气壮力盛的黑张飞的气质呢!
    这些奇松,大都破石而出。“梦笔生花”,位于千峰环抱、白云缭绕的北海宾馆附近。它的形状象支粗大的画笔,峰顶尖锐,象笔锋,一颗松树从尖端的石罅中盘旋而出,茂密的松针象笔锋的颖毛。
    黄山,留下了黄帝的第一个身影。如今,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正踏着他的足迹在竞相攀登。

                           深山中的一颗明珠--太平湖

    五月十七日 晴    黄山小游,只匆匆登了三大主峰,但所见之奇,已是慰藉我的一颗渴求之心。
    今天离太平县向九华山去,途经太平湖,领略了另一番湖光之情。
    太平湖是皖南山区青弋江上游的一座水库,一九七二年建成蓄水,水面达十三万余亩,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它的湖光水色之美,堪与黄山媲美,足使黄山增辉。
    我沿凄溪向北,穿过丛林中一条山区公路,行进二十余公里,突见一片清澈碧绿的湖水。近处,一艘机帆船满载乘客正向彼岸驶去;几只渔船上的渔民正在烟水弥漫中撒网,它漾起的一层层轻柔的细浪,象绿色的绸缎在向外波动。岸边的群山、竹林,林间的农舍,湖中的几十座小岛,交映着万顷绿水,宛若一幅迷人的山水画。
    我绕湖索道而行,忽而起伏在湖边的半山小道上,如同置身在川江峡谷中,拐一个弯,又是一番情景;忽而又紧贴湖面而行,平视湖面,那远处的点点棋岛就似片片渔帆......几小时过去了,我自始至终置身在诗情画意般的湖光山色之中,看不
完,览不尽,兴致一直很高,几乎不知道还有疲劳。
    据说,从事黄山规划的同志,主张把黄山、太平湖、九华山联结起来,建设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如成,实属理想之作。

 鱼趣

                          九华山的“佛”光

    五月二十三日 阴雨    安徽省的风景名胜盛多,最出名的是黄山,然而与黄山紧邻的九华山,在历史上名声更大。
    我国的四大佛山早已闻名中外,即山西的五台山(供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供普贤菩萨)、浙江普陀山(供观音菩萨)和安徽的九华山(供地藏菩萨)。据传金地藏原名金乔觉,是新罗国(今朝鲜)王金宪英的近族,他自幼出家,于一千多年前的唐开元年间(时年二十四岁)来九华山修身,九十九岁时跌坐而逝。识者认为其身是地藏菩萨化身,僧人们即依浮屠法,殓以缸,建塔于神光岭上,其塔院人称肉身殿。于是,九华山
名扬海内,僧人寺庙大增,据说鼎盛时期寺庙曾多达三、四百座,僧尼四、五千人,香火旺盛,朝山者如流。
    从五溪桥沿盘山公路南行。五溪山色,松竹遮道,岩壁清幽,寺院林立。新辟的山路很陡,推车上行很吃力,我脱掉所有的上衣,光着上身,仍累得满身大汗,快近中午抵达九华街。
    高山之中的九华街是条繁华的街,生活设施很全,是完全按旅游者的需要设计的,餐馆、旅馆、电话、电报、邮寄包裹、百货、各种精制的九华工艺美术品、土特产样样齐备,游者到此有在家乡一样的方便。
    五月二十四日 晴    休息一晚,精力得以恢复,早餐后漫游九华街,找几位僧人闲聊。
    九华街坐落在群山环拥的山间盆地中,名寺古刹甚多,香烟缭绕,宗教气氛极浓。一老僧相告,九华山与黄山同出一脉,方圆百余公里,有峰九十九。九华之名与李白三游九华山有关。他前后共住了七年之久,游遍了九华山的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写下了大量的吟诵九华山的名句。
    唐以前,九华山称作陵阳山、帻山,由于“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名九子山”。自从李白写下“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后,便改称九华山了。从这以后,不但是僧人香客的朝佛之圣地,而且也是历代文人墨客一游而快的绝境。刘禹锡、杜牧、杜荀鹤、苏轼、苏辙、王安石、文天祥、王阳明、董其昌、汤显祖等都到过九华山,历代赞九华山的诗文不下五百余篇。
    古有到九华山“不上天台,等于没来”之说,我便从九华街向天台攀登。九华山的山路险陡弯多,但铺有良好的石级,行走比较自如。南行二里许,到三宝松之一的迎客松处,那迎客松伸展的枝叶,仿佛是在向我致意,欢迎我这个游迷的到来。往前数步,进人眼帘的是美女池,池不大,泉水清澈,游鱼自得。有几位游客在闲谈,我侧耳一听,越听越有趣,原来他们是在议论美女池的来历。   
    其中有位长者说:地藏和尚在九华山修身时,有一年夏天,他冒着酷暑外出,走到东岩附近感到口渴力乏,便盘腿席地坐于大树下。此时,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哪来甘泉?不料和尚虔诚的举动感化了天宫的天女,倏忽之间,他只见一位村姑模样的少女头顶水罐,把泉水送到了面前。和尚喝着清凉的甘泉,顿觉凉彻心肺。这女子杏眼、娥眉、樱口、洁齿,长得十分标致,连这地藏转世和尚也差点动了心。和尚急忙合掌闭眼,嘴念阿弥陀佛,等他再展眼相望时,村姑早已无影无踪,却见她刚才站立处出现了一池清泉。这就是美女池的传说。这时围听者越来越多,连石级也给堵塞了。
    过美女池二里许,石级一边有中闵园,林竹似海,幽静清凉,休息片刻,精神大振。过中闵园,山路开始陡直,每上一步都觉费劲,登上一千三百米的天台峰时已汗如雨注,爬十华里石级用去了一小时又三十分钟。峰顶有拜经台,也是观日出云海的地方。下午,气候突变,乌云压顶,雾气氲氤,忽而山峦奇峰飘于雾间,似云海仙岛,忽而雾漫山峦”白茫茫一片,成了云的海洋。据说九华山的春夏秋三季气候多变,时而雾遮天地,时而晴空万里。
    下午下山回九华街。在二十多华里的石级山路旁,在翠竹丛中,在古松奇树下,有许多座独特雅致的尼姑庵。庵室内雕龙刻凤,佛像金光闪闪,里屋则是尼姑之卧室。这种庙与起居室相结合的建筑,玲珑小巧,符合山区建筑实际,又有观赏价值,大有借学之处。
    折回衹园寺,观览百岁宫。该宫是九华山的“四大丛林”之一。它是独立的寺庙,能单独开坛传戒,举办各种佛事活动。庙中有江南罕见的木乃伊。传说明万历年间,幼小的无瑕和尚离河北宛平县老家出家五台山,后游历到九华山,就在这东峰之巅结庐为寺,苦修苦练,活至一百二十六岁,死后尸体三年不腐。山僧闻其是活佛转世,就将他的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这样无瑕寺香火渐旺,寺庙增建至今规模,成独立丛林。后僧人把该寺改称百岁宫。据说“文革”前,九华山共有六具木乃伊,这尊无瑕木乃伊是一位山僧藏于山洞中才幸免破坏的,其余几尊已不知下落。在江南气候湿润的情况下,能自然方式保存住这些木乃伊实属奇迹。
    五月二十六日 阴雨转晴    今凌晨三点我就从九华街动身独自上天台观日出。一路上旷无一人,只有明月作伴。
    我等到五点时分,只见在蒙蒙的东方,在尊尊山峦之外,露出了乌云镶边的衣裙,姗姗移动。突然火红的半球露出来了,天空万物由灰暗逐渐变亮,阳光四射,映出了群峰的清晰剪影。随后,越来越圆,越来越高,先是桔黄,后越变越红,光明染红了云海,染红了整个山峦,照亮了整个世界,大地的一切苏醒了。我有生以来是第一次观日出,在这天台峰上也只有四个人饱赏了这壮观难得的旭日云涛。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我们离人间是那样的遥远,似乎信手能摘到太阳。
    现在天气特别清纯,站在天台之顶,东瞰,泾川平原极目无边;南望,黄山群峰参差起伏;西眺,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贵池近在咫尺、长江如带又似银河逶迤。
    九华山的青竹、绿林、奇岩、怪峰、流溪、飞瀑、云涛及绿瓦红墙、晨钟暮鼓有机地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九朵莲开佛国城”的九华风光。

一九八一年我在安徽留影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