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Jerome Groopman在他所著的一本医学院学生必读书《How Doctors Think》(也是报考医学院的考生必读书目)中开篇举了一个例子,一位久治未果的病人带着很厚的病历材料找到他,这意味着之前病人看了很多不同(科)的医生,Jerome Groopman讲述了他如何注意到一个被忽视的关键细节,然后成功地治愈了这个特别的病人。我们也许会问,他比其他医生“高明”,还是别的医生就是所谓患者眼里的“庸医”?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虽然医学也进入基因时代,人体依然很复杂,一个生理和心理的结合体。医生的常规诊断治疗仍然建立在统计基础上,或据于经验性的“标准治疗原则”上。很可能,就某个经验有些欠缺的医生而言(缺乏责任心另当别论),有可能忽略了一些关键细节,或有些细节本身就是新未知,因此,出现“统计式的偏差”误诊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作为患者,有时并不意识到“治愈”和“控制”的不同,心理上却只愿接受“治愈”一种。有些病目前很难根治,需要(药物和自我)控制,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过敏症,哮喘等等,治愈不了就有可能被认为“庸”,岂不每个医生都有成为“庸”医的可能。况且“控制”常常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才有所谓医生的“working diagnoses”(渐进诊断)。 也许,如果我们对这两个概念(1)医生据于经验性的“标准治疗原则”(2)医生的渐进诊断方法(“working diagnoses”)略有所知,是一件不错的事,它们对医生来说,可谓轻车驾熟。
由上述两点可能进一步引申到所谓的“医术”和“医德”上。医术多少是个时间积累的问题,医德则不一定。尽管“医德”并没有明显的标识,比如(美国)医生表面上的“和蔼可亲“也不足评判医德高低,但就患者而言,也许对医术的基本判断更重要一些。有一点不奇怪,医术精湛的医生常常让人觉得其医德也差到哪里去(大概率上),其中的道理可能是,一个医德欠缺的医生又如何能够做到医术上的精益求精? 另外,在医生长期繁重培训,甚至有点“挣扎”过程中,可能不自觉地逐渐淡化个人情感(如同理心等等)和职业上的联系,给人一种“见怪不怪”的麻木感觉,疏于情感表达。为此医学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补偿措施,但是,如医生John Larkin所说【1】:“强调交流沟通和同理心(empathy)都非常重要的,但是,我相信(医学院里)“教”这些东西本身让人感觉到了一点矫揉造作。如果友善和诚恳都需要去教去学,诚恳从何而来?” 我自己的理解应该是“唤醒”比“教”更恰当些。可以想象,烈日当头,有人送来一杯冰镇柠檬汁,这就叫empathy,“送水”行为常常并不是人教出来的。
没人愿意生病,但又不可能避免。也许,最终归结于如何做个聪明一点的病人。作为第一步,不妨了解一下医生眼里的“完美病人”是什么样子。如前面提到的医生John Larkin在他的书里对此系统表达了他心目中的“完美”,即《如何让你的医生高兴:完美病人要点》。他一开始就说,此书不是告诉读者如何说一些赞美之词以取悦医生,…。他建议了10大要点,其解释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如见医生时该说什么重点、不该说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等,甚至提及有关病人和医生自我的称谓等等细节,比如希望患者跟医生交流时,如何保持所谓的“不解释,不诊断”…。医生John Larkin认为,看病有点像车出毛病,把车送到修车行,什么毛病得由技术员根据车主的车毛病叙述,进行诊断修理,而不是车主猜测如什么传送带断了等等“自我诊断”,技术员对此不一定“嗨皮”是一个道理。这里且看他列出的前三条,如下:
第一条:看医生时,不要让成年的孩子陪伴而行……(注:家里有医生陪伴,的确容易和医生交流)
第二条:不要告诉医生诊断……(注:John Larkin认为,“一个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对另外一个医生来说,并不重要或不受欢迎,医生们各自有独立判断。”)
第三条:回答问题(或者不要所问非所答)……
…
还有就是,如何与不同科室的医生沟通是有些差异的。医生John Larkin在书里还建议患者应该对不同科室的医生,比如外科和内科医生的行医风格的差异有所了解,他给出了一个有趣生动的对照表,有点夸张:“内科医生从来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而外科医生非常明确下一步该做什么(但记不得上一步做了什么)”。作者还谈到急诊科医生鲜为人知的“秘密”,他说:“如果你希望急诊科医生高兴,就不要在意我说的这些话”,他认为,急诊科医生关注的是下一个接手医生(既可能是外科也可能是内科等等),如果可能,患者同样也需要关注(也许、当然可以要求)是否需要来自不同科的医生会诊一下,…。
但是,似乎核心只有一个,在其致谢页里医生John Larkin已经清楚表达心目中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为同一个目标尽一点心,营造一种轻松有效的交流氛围,双方将从(打趣)中受益。”(“Both sides have to work at it just a tad, and both can benefit from a bit of banter along the way . . .”(Excerpt From【1】 )。其中一词“Banter”用得有意思(注1),它有中文“打趣”的味道,即描述了一种朋友间轻松且一步一步深入地沟通互动过程,其中包括了双方尽可能作出合理(明智)的判断,不断靠近彼此共同目标。
最后,联想到一首歌曲《Along the Way》(见下YouTube链接),其中唱道:
请到我心仪的树上
相信我伸出的诚意之手
我会让你心安
事无完美
但我会一路关照你
爱终究让烦恼抛在身后
和你在树端
…
这是来自“魔幻般”的民谣组合The Hunts的歌曲,他们在全美各大音乐节上,锤炼10年有余,如一股清流,圈粉无数【2】,这些歌曲无疑表达了对良好关系的一种美好愿望。如果喜欢民谣,会欣赏他们的曲风,一种朴实、真诚的自然流露。然而,生活里处处充满太多的反衬,不自然的东西显得如此“自然”,要感谢这些反衬,它们磨砺着人们对自然纯真的辨别力。
注1 *Banter (from www): “Good friends usually banter back and forth easily, like they're trying to keep a step ahead of each other in witty responses.” And smart means exhibiting social ability or cleverness, whereas witty means wise, having good judgement.
DQ01/21/2022
——————————————————
下面是他们四首原创歌曲和三首经典歌曲翻唱,
Human
Illuminate
Along The Way
Flowers and Jars
经典翻唱
All My Loving (Beatles cover )
To Love Somebody (Bee Gees cover)
Hallelujah
参考
【1】《How to Keep Your Doctor Happy:Top Tips for Perfect Patients 》by John Larkin
【2】https://www.thehuntsmusic.com/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