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冠日记22: 口罩的前世口罩的今生,休斯敦的野花上海的劫难

作者简介: 作者紫若蓝,定居美国,职业女性,喜欢写诗。有原创中英文诗歌,散文,翻译和摄影作品发表于国内外报刊,微信诗歌平台,偶有获奖。希望我的作品给你带来清新温暖和一些思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美国新冠日记-来自小城的思绪22

/紫若蓝

 

口罩的前世口罩的今生,休斯敦的野花上海的劫难

 

4/2/2020,星期四

 

今天星期四,有点多云,天空淡蓝,也算是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早晨去跑步,一路鸟鸣,公园里玉兰含苞待放。虽然四月,疫情将愈演愈烈,但看样子花还是会开,春天也注定了会来。

 

我早晨跑步的时候听油管里柏拉图的名言。其中一句触动了我的心。他说: 小孩子怕黑是可以理解的,但成年人怕光却是应该警惕的。这句话,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让我觉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上午我和一个印度同事开会,聊起疫情,我有些无奈。而刚刚经历了一年工作波动的他安慰我说,病毒总会过去的,我们还都年轻,健康,一定会好起来的。隔着屏幕,我看不见他的表情。但他语气平静,波澜不惊,让人感动。我有不少印度同事和朋友,他们身上有一种来自内心的平和,一种有宗教牵引和依靠的内在精神状态,吸引我,也让我欣赏。与他们接触交流,也能染上些许平和感觉。

 

今天全世界疫情依旧不容乐观。总病例已经超过百万,死亡人数超越五万。美国的数字惨不忍睹。今天晚了,我就不细说了。

 

我们小镇一下增加了14 例,达到32例。真是有点吓人。镇上已经有了社区免下车检测中心。每天可以接受250人次的检测,现在只接受有发烧和其他症状的医护人员和有症状有基础病的65岁以上的老人。确诊患者多是轻症患者,自家隔离,有六人在住院治疗。至今小镇有两例死亡,都是70岁以上有病的老人。我们县卫生部门负责人说要准备好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感染的可能。这个说法,让人无所适从。

 

我昨天还看到伊州对病床的推测数据,好像伊州基本可以满足病床需要,但预测高峰期可能有169个病床缺口。

 

镇上的人好像都很镇静。超市里货物齐全。公园里偶尔碰到路人,大家都很平静,看不出恐慌情绪。

 

这两天美国政府在考虑要求美国民众出门带口罩。我们这里没有什么人带口罩。是否带口罩好像成了东西方人思维模式分裂的象征。有用没用,谁都以为自己是专家,我就不妄自菲言了。

 

我们中国人思维方式似乎焦虑有余,冷静不足。对口罩的争论上,也是一个表现。微信群里那么多各行各业的精英对每个治疗方法细致入微分秒必争的分析,深怕错过每一秒的信息,真的让人即叹为观止,又止不住焦虑连连。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没事的,何必分秒必争地吓唬自己呢!

 

孩子两周的春假已经结束了。两人都开始在家上网课。女儿好像明天还有期中考试。但她们好像学习压力不大,一个热衷做美食,另一个每天忘不了玩FIFA游戏。

 

晚饭后,我和儿子又上了一节网红吉他课,学会了一个新和弦。虽然弹琴难度几何指数般上升,重温青春的人却比基因天赋的少年更勤奋好学,把四个和弦不断排列组合尝试,假装自弹自唱,陶醉其中,乐此不疲。夜深了,放下和弦,提起思绪,我也平静了一些....

 

*****************

后记:

1/18/2022,星期二

 

原来美国是在2020年四月初开始要求民众带口罩的,到现在也快两年了。说起来口罩应该是新冠抗疫大剧里的一个充满戏剧性的重要角色,也是一个充满强烈感情色彩和文化元素的新冠时代的标志。

 

在我看来新冠疫情是从全世界为武汉疫情爆发纷纷解囊相助捐献口罩开始的;而美国的疫情是从大家忽然发现美国市面上口罩早已被扫一空,造成全美一罩难求的窘境而正式登场的。我记得我的美国同事的太太在家自己缝制口罩,解决口罩奇缺的困扰,也是美国疫情之一奇吧。口罩从疫情之初从世界各地涌向武汉,之后又从国内涌向世界各地,其间发生了很多口角战、狗血剧,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了,这里就不多说了。

 

口罩不仅在世界经济版图上惊起巨浪,还在科学文化领域造成了狂澜。西方科学界先说口罩对反制病毒无用,后又说口鼻之外的一片薄纸是治疫奇迹,必人人带之,否则警察叔叔问候。现在还有美国医学权威建议大家都带N95口罩防流感级别的Omicron

 

文化上,我想世界上每一个人对口罩都多多少少有着某种程度的情结吧?东方对之信誓旦旦、西方对之扭扭捏捏,有人主张强制,有人追求自由。一张薄纸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难题,也真是让人无所适从!

 

美国早已到处贴着必须要带口罩才得入内的告示,不爱带口罩的人还是比比皆是,爱带口罩的人对不带口罩的人义愤填膺。口罩、口罩,有多少是科学,有多少是政治正确呢?这事儿,我也不敢站队,只是想弱弱的问一下,呼吸新鲜空气是不是能够提高免疫力呢?

 

对了最近又听说北京Omicron感染第一人是通过海外邮件而被病毒附体的!就记录一下吧,不评论了。

 

这篇日记里提到了印度同事,不得不说一下印度去年(2021)夏天经历的疫情海啸。我没有怎么追踪印度疫情,倒有两个个人花絮。一个是去年夏天,我去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碰到她的一个印度裔的同学。很好的一个男孩,当时已经被斯坦福医学院全额奖学金录取。他的妈妈是芝加哥的家庭医生,因为印度家里老人病重,正在准备回印度探亲。我们都为她捏一把汗。后来她应该是安全回美国了。

 

我还有一个共事了很多年的印度同事,去年秋天,印度疫情高峰过后,携带全家从印度回到我们的城市。他和我说,印度疫情数据及其不准确,严重低估。他说他认识的人里没有不认识因为疫情而去世的人。人间灾难啊!

 

现在重读柏拉图的格言:小孩子怕黑是可以理解的,成年人怕光却是值得警惕的,想想新冠抗疫前前后后的两年里,有多少即害怕黑暗又畏惧阳光的成年人啊!这场病毒兴风作妖的世界灾难里,好像孩子们比成年人更淡定从容。毕竟新冠病毒不仅对孩子的伤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保有童真童趣的孩子,甚至包括童心未尽的大人应该是不会怕光的。什么样的成年人会害怕阳光呢:贪婪的人!

 

今天思绪良多,就先到此为止吧……

******************

后记二:

4/2/2022,星期六

 

今天星期六,早晨起来又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今天是周末,表姐和姐夫带我去休斯敦附近的Brenham看德州颇富盛名的野花。我这次来休斯敦才听说德州的野花。我这次也是来巧,正赶上德州野花盛开。今天八十多度,我和表姐穿上了昨天买的连衣裙。休斯敦的四月还是春天,这里的春天是八十度的春天,听着让我这个经历了多次四月雪的北方人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今天去的Brenham是一个德州小镇,离休斯敦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时不时看到盛开的野花,开始是黄色的雏菊,后来蓝紫色的蓝帽子花越来越多,也有橙红色的油漆刷花点缀其间。从高速路下来,小镇路边弥漫着野花盛开的田野,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好像画家在绿色画板上涂染的油彩画,置身其中,沁人心肺,让人陶醉。据说蓝紫色的蓝帽子花是德州的州花。感谢造物主的神奇,也感谢命运的恩赐,让表姐,表姐夫带我来到光阴中的此时此刻,遇到人间烟火里德州路边的仙境!

 

我们在Brenham还去了蓝钟冰激凌厂(Blue Bell)。话说蓝钟冰激凌是美国知名品牌,在美国全国主要食品店都有销售。我们本来打算去吃冰激凌,结果厂子没有开门,我们只好和门口的古董车、蓝钟创始人父子三人的古铜雕像、还有小女孩牵着一头牛的蓝钟商标古铜雕像合了个影。其实我们没吃上冰激凌也还好。我们在门口遇到带着三个大概四五岁、穿着盛装的小女孩、说着豪爽德州口音的英文,出来踏春的德州家庭,真是替那几个没吃上冰激凌的漂亮的小人儿惋惜。

 

从冰激凌厂出来,我们又去了附近的一个以销售古董的集会著称、人口只有90来人的农村小镇。小镇的名字叫圆顶(Round Top)。我们的车在乡村小路上行驶,路边树木,灌木丛要比伊州多,但土地没有伊州肥沃,我看到不少放牧的牛群和马儿。德州农村好像多是牧场,少见农田,田野里也有不少野花,但没有Brenham 那么密集。我表姐说达拉斯的野花更壮观,可惜这次没有看到。期待以后有机会再去达拉斯去看看那里的野花仙界。

 

我在路边看到绵延至少以迈为记的白色帐篷,那是搭起来的临时古董市场,有地毯、家居装修用品、雕塑油画艺术品等。我们到了小镇中心的时候已经快三点了。我们想去的网红餐馆三点午休,但门外还是排着长队,对过儿另一家小店也是人满为患。最后我们去了专门卖派的小店(Roy’s Pie Heaven),排了二十分钟的队买了两个鸡肉咸派和一个浆果甜派。小店的咸派甜派风味独特,味道可以配得上派天堂的名字。

 

圆顶镇和美国各地的乡下小镇大同小异。镇中心的小店都是有年头的老旧民居。但这个小镇有两个特色,他们的古董集市全国闻名,难怪白色帐篷以迈为记。今天我看着逛集市的人不多,我回家后,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这个季节的古董集市今天是最后一天,难怪人不多。虽然集市人不多,但各个网红餐饮都人满为患,看来吃货比淘宝的人要多。我观察到来这里的人多是德州白人。我还看到两个白裙女郎,穿着德州牛仔的长靴,带着牛仔帽,甚是德州特色。这里德州口音比比皆是,让我领略了一番德州开朗文化。

 

圆顶镇的另一个闻名之处是他们的音乐厅。90人的小镇有一个宫殿般金碧辉煌的音乐厅,的确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今天音乐厅没有开门,冷冷清清的。

 

我看到前面日记和后记写了好多口罩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春游踏青,一路上基本没有看到口罩的痕迹。就记一笔吧。

 

我们回家已经五点多了,先休息了一会儿。休息的时候我在微信上和上海大学同学闺蜜聊了会儿天。我同学住在浦东,是跨国公司的金领。她说她们从39号就一直被封在楼里,一直不能上班,但可以下楼扔垃圾,可以网上购物,外卖送到小区。她还在做志愿者。但她也很激动,觉得疫情管理混乱,她说她们一定要想办法自救。好在她住在隔壁小区独居的80多岁的老父亲在小区封楼前搬去她家,各种药物也配了两个月的剂量。她说她们最怕去方舱医院,因为那里人太多,容易交叉感染,24小时灯火通明,得不到休息,而且公共设施卫生条件也不太好。只有为她们祈祷,希望现在这种匪夷所思的清零政策能够有所改变。

 

上海还有另一个有点耸人听闻的新闻是说上海把新冠阳性的孩子、甚至幼儿与新冠阴性父母分开单独隔离。据说法国大使馆代表欧盟向上海政府提出交涉,要求父母不能和孩子分开隔离,甚至要求保护被隔离的欧盟公民的宠物,也不知道有没有效果。可怜的孩子们啊,新冠本来对孩子影响不大,何必要把他们从父母身边带走呢……

 

我还听说上海甚至住在富人区汤臣一品公寓里的市民都在商量抢菜策略,听着让人心碎。有人说上海在清零政策的管控下,正在经历人道危机。可是我在国内同学群也看到有同学支持上海隔离政策,并且说上海错失早封的良机,才导致现在的状况。我真的是看不懂,难道国内的奥密克戎和美国的奥密克戎是不同类型吗?为什么要做得这么决绝呢?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呢?

 

我同学和我说了很多,我现在也是一言难尽,以后再说吧。我今天还和北京的哥哥聊了一下。北京还好,他们还可以出门,但单位不允许他们出京。希望北京不会经历上海的劫难吧。愿上帝保佑上海,保佑我的同学和闺蜜,愿世界和平,愿人心向善!

***********************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紫若蓝文学城博客链接: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79242/

海外原创论坛链接:

https://bbs.wenxuecity.com/bbs/origin/1008446.html

海外原创论坛链接:后记二:

https://bbs.wenxuecity.com/origin/1030052.html

附相关新闻链接:

Original Round Top Antiques Fair - Round Top Texas - 50Yrs of Fabulous

上海婴童集中隔离一床挤3” 网民愤怒:草菅人命 | www.wenxuecity.com

In Shanghai, Covid Is Separating Parents From Children - The New York Times

法驻沪总领事馆:不要因防疫将父母和孩子分开

 

 

紫若蓝 发表评论于
谢谢!
laoyangdelp 发表评论于
非常喜欢你的疫情期间日记,尤其是2年后的后记。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