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看边聊《人世间》(19-24)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康有为

 

这几集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分化。

八十年代时,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中国原本经济上很平等的社会开始出现贫富分化,阶层分化和地域发展的分化。

分化首先出现家庭中,周秉昆的哥哥姐姐都考上了北大,而他连大学都没考,这让秉昆难免有些自卑。他的父亲以哥哥姐姐为傲,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可哥哥姐姐的优秀给秉昆造成极大的压力。这种情况在中国并不少见,我可以举出很多身边的例子。

秉昆的工友哥们也开始了分化,考上大学的两个哥们连他们每年的聚会都不来了,因为各自有了自己的圈子。友情需要的是一种没有身份感的平等关系。如果有了身份感就很难维系曾经的友情。

秉昆厚道,时刻惦念自己的朋友,自己稍微发达一点就伸手帮助老朋友。如果中国每个先富起来的人都能像秉昆这样,中国社会就没有那么多仇富情绪和戾气了。事实上,很多暴富的人都表现的相当恶劣和无耻。我知道沈阳一家暴富的老板就是这样,竟然给客人介绍为自己打工的同窗同学是自己的狗。

八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先富之人,这些人可不是像秉昆那样老实厚道的工人,而是无业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他们是因为走投无路,只好自己做小买卖。那时机会遍地,只要肯付出辛苦,都比国营工厂挣的多。沈阳第一批万元户就出自这批人之中,但这些人后来很少有把事业做大的,很多人不是吸毒就是骑摩托车撞死了。像剧中水哥和骆士斌那样把公司做大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知识分子那时也心理不平衡了。本该很体面的知识分子,日子过的却很穷酸,在单位还不如后勤的职工待遇好。已经是副教授的周蓉和专业作家冯化成两口子就有相当大的失落感。那时社会上流行的顺口溜是:做导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虽然大家生活其实都有所改善,但收入不均却让中国人愤愤不平。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那时的常态。当然,这也是人性的正常表现。

分化也出现在地域上,广东首先获益。相比之下,那时的东北则是困难重重。国有企业还是被困在计划经济的制度内,面对充满活力,自由度很大的私营企业越来越没有了竞争力。而广东得引进外资和政策的宽松的优势,成为中国率先富起来的地区。私人企业和走私也同时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相随而来的就是让周秉义很不适应的港台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等到了九十年代,黄赌毒也开始死灰复燃了。

剧中对八十年代开始的分化表现的相当真实,但当时的人还在懵懂之中,谁也想不到后来中国会变成一个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周志成终于退休了。领导为了他能在退休后多拿八块钱的退休金,让他多干了两年。半辈子都是两地分居,几年才能回趟家。这样的三线建设者并不只有周志成一个人,我母亲的同事里就有这样的人。我觉得中国政府有愧于这些为国家辛苦了一辈子的老工人,欠他们的太多了。

这个剧有一个槽点,即周秉昆说他父亲每月工资六十多,这是不对的。那时八级工的工资应该是108元,养活一家五口完全没问题。那时八级工的工资相当于一个副处或正处的工资,国家领导人的工资不过比八级工多个四五倍而已。文革前,工资高的是艺人。比如周信芳的工资是1760元,在那时是地道的富豪。

八十年代是个机会遍地的时代,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只要肯离开国家的单位,到哪都能赚大钱。八三年,我刚转为助理工程师就有包工头找我,说每月给我八百元工资,年底还有分红,问我干不干。我那时的工资才五十多,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因为我和当时的绝大多数人一样,还没有赚钱的意识。

那时南方的一些私人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各地挖人才了,东北很多技术人员都被高薪挖走。等后来南方地区的先发优势形成,产生了巨大的虹吸作用,东北振兴就变成了一个梦。人才都进了关,资本就不再出关了。

每个时代都有幸运者和倒霉蛋,东北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倒霉蛋。而东北国企私有化后的那些下岗工人则是倒霉蛋中的倒霉蛋。

登录后才可评论.